列印文章 ] [   ]
賈康:財政政策柔性調整下轉向穩健
中國網 | 時間:2004 年11 月19 日 |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

我國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正在一系列柔性調整下轉型,“穩健財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漸達成共識。

從“積極”到“穩健”

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11月6日公開表示,明年財政政策要走向穩健。這是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六年來中國財政部高級官員首次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轉型。之後不久,樓繼偉接受《中國財經報》專訪時進一步透露説,“擴張性財政政策今年已在轉變,財政部已向中央建議明年轉向鬆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在今年的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已進行了及時果斷的柔性調整。他説,在今年年初的預算安排中,長期國債減少到1100億元,估計明年的預算還要繼續調減;在已經調減的長期國債中,資金撥付方面有意放緩,因此今年國債結轉金額有可能更大,預計到年底為800億元左右;預算內安排的長期基建項目資金在支出進度上也做出了有意控制;在財政支出結構上,向農業、公共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多投入資金。

賈康認為,在積極財政政策功成身退之後,穩健將是明年財政政策的主要基調。

穩健財政政策的提法經過了將近半年的醞釀。今年5月27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上海“全球扶貧大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已走出通貨緊縮陰影,今後將採取中性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轉型的論述立刻引來各界關注,並引發了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中性”的討論。

是“中性”還是“穩健”?

賈康解釋説,對於中性財政政策這一提法有兩個解釋:嚴格的定義是沒有赤字也沒有盈餘,但在動態調整過程中,逐漸接近收支平衡也可以認為是中性財政政策。

依照嚴格定義,執行中性財政政策需大幅削減國債規模以消除赤字。主管分配建設項目資金的國家發改委對財政部“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並未表示贊同。在金人慶提出“中性財政政策”後時隔不到一月,6月23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曹玉書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依然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但客觀經濟形勢要求財政政策做出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質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到2004年初,中國經濟出現了投資過旺,局部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新情況。“這時,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已十分必要。”賈康説。

到本月初,樓繼偉提出,“穩健財政政策”較“中性財政政策”的提法更加準確,這表明穩健財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漸達成共識。

賈康認為,雖然財政政策的權威定位還須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但採用哪種提法,很大程度上是措詞問題,沒必要細究,關鍵要把握政策的內涵和實質。

政策取向: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

樓繼偉對穩健財政政策內涵做了這樣的闡述:在服務於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適當削減赤字和公共投資,積極增收節支,調整支出結構,推進財政改革。

賈康對此解釋説,目前財政政策在配合貨幣政策的緊縮而收緊,但並不是“全面緊縮”,不是“急轉彎”,而是“轉慢彎”,是在穩健把握之下著力協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別對待,即“有保有控”。所謂“保”,是指政府資金使用的重點,應集中于國家發展規劃確立的戰略發展目標和農林水、生態保護與國土整治、西部開發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點項目,以及與公共衛生體系、教育、科技進步、社會保障關係密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條件建設。“控”,則是指政府應首要考慮是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産品(公益品)與公共服務。對一般競爭性、營利性的投資項目,政府資金應退出。

賈康説,近年長期建設國債資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項目應繼續予以關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連續性。但要嚴格控制新開工建設項目,堅決制止低水準重復建設和過度超前建設。要擴大國債資金實行工程招標採購、集中支付的範圍,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工程品質。

財政超收有利於加快稅制改革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92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3%,增收4014億元。有分析認為,今年全國財政很可能將超收5000億。

賈康透露説,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醞釀後繼的稅制改革操作事項,考慮利用這幾年稅收快速增長的寬鬆環境,推進稅制改革。增值稅轉型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的改革如果在全國鋪開大致有3000多億元的減稅效應,財政增收無疑有利於這兩項改革。

他認為,增值稅轉型最好在東北試點啟動後兩三年內在全國推廣;至於內外資所得稅並軌,由於有關部門對於推出改革的時機上還有不同意見,目前還停留在測算稅率階段,並軌後稅率可能會降到20%多。 (記者 趙江山)

經濟參考報 2004年11月19日

相 關 新 聞
· 賈康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