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大城市發展研究的幾個問題

龍紹雙

    城市化和少數城市大型化是工業化和市場經濟推動的必然結果,為了避免重蹈其他國家一些大城市曾經一度陷入困境的覆轍,迫切需要加強對我國大城市發展的研究。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基本問題尤為重要。

    (一)對城市本質的認識問題。研究世界城市的各學科和各學派的學者都對城市下過不同的定義,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城市是一種與鄉村不同的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方式。這一最基本也是最簡單定義的意義在於,它規定了城市發展的本質要求:必須以人為本,不能只見物不見人,只見錢不見人。這就要求:1、在城市建設上,必須以適於人的居住、生活、休息為根本原則。要給人以正常自由活動的空間,確保市民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喝到潔凈的水,吃到健康的食物。2、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結構調整和升級上,要注意提高市民的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盡最大可能保證就業,讓市民有謀生手段和謀生之處;3、在政治生活方面,要隨著城市居民政治意識、民主意識及其對社會資訊的掌握程度,不斷為市民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機會;4、在文化上,要隨著大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文化混雜的特點,在建設主體文化的同時,發展多元文化,以滿足不同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問題。90年代以來,全國先後有40多個城市提出了要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目標。但據國家計委、建設部、中國科學院和南京大學眾多專家、學者完成的建設部“九五”重點科研項目《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跨世紀戰略研究》認為,至本世紀中葉,最有可能進入國際性城市之列的城市只有三座:上海和依託天津的北京,加上回歸後背靠深圳的香港。熱情實踐與冷靜思考之間的矛盾在於對國際大都市內涵的不同認識,其中涉及到國際化城市和城市國際化兩個概念。國際化城市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與世界存在密切交流並且能對世界産生重大影響的城市。如紐約、東京、倫敦、巴黎。而城市國際化,可以是城市某方面功能和結構的國際化,比如旅遊國際化、宗教國際化、文化藝術國際化等,如日內瓦、維也那、海牙和威尼斯……客觀地説,要在我國造就出40多個國際化大都市,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使我國的大城市在結構和功能上具備一定的國際性,不僅是發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的認識是,應該科學、現實、準確地給自己的城市發展目標定位。既不要好高騖遠,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既不可能、不必要都把國際大都市作為自己城市的發展目標,

    也不能連城市國際化的字眼都不敢提。中國短短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就成了國際資本流入的第二大國,這種國際化的速度和規模在20年前,我們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更何況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時代。

    (三)城市的功能培育問題。城市功能是指城市的功效、能量與作用。城市是聚集、分工、專業化與綜合的有機體。增強人類活動和往來的內容、種類、速度、程度和延續性,構成了城市特有的功能。城市經濟物質生活、政治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科技教育生活、醫療保健生活、休閒娛樂生活等的組織與協調,構成了城市發展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條件。城市發展正是通過這種人類往來活動內容、種類、速度、程度的大大增強及其組織和協調,才産生了效率和效應,才使之成為人類生産生活方式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因此,當我們研究自己所處城市的發展時,關鍵在於把握其磁力何在?也就是何以能夠成為所在區域(如華東、華北、東南亞、亞洲、亞太地區等)的中心?其集聚功能有多大?能夠挖掘的潛力有多大?能否組織和協調好那些集聚起來的力量(人力、物力、財力、資訊、思想等)?否則,一切想當然的要成為什麼什麼中心的提法,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要發展自己的城市,重要的在於對所在城市功能的選擇和培育。

    (四)城市的結構調整問題。20世紀以來,世界城市空間組織及相應的功能結構的變化趨勢是:在交通、通訊手段現代化的基礎上,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分佈突破了城區界限,向周圍的郊外發展,原有的行政區劃、政治單位都被打破,出現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連同其他毗鄰的內地、腹地形成統一的大型都會地帶。目前,我國已出現了這種大都會地帶的雛形,如以香港、深圳、廣州為軸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瀋陽、大連為節點的環渤海城市群和以上海、杭州、南京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國城市群和國外城市群的最大區別是:中國城市群內部結構同化。結構同化不僅浪費資源,影響經濟、技術發展,而且必然影響整個大都市帶的發展。因此,如何儘早突破行政區劃、政治單位的狹隘空間,調整我國大都市帶系統內的結構,從區域上規劃好我國城市群的綜合協調發展,這是加速培育和造就我國國際大都市的捷徑和經濟效益之路。

    (五)城市形象與特色問題。影響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環境(如山水城市)、功能(如工業城市、旅遊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風俗、宗教、歷史發展等等。城市形象實質是一種文化概括,而文化對城市形象影響最大和最直觀的,就是物文化,尤其是體現在城市建築物上的文化特色。創立城市形象,維護城市特色,並非追求單一和因循守舊,甚至一些“雜交”本身就會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國紐約的多元文化。中國城市要發展為國際化,少數城市要實現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沒有開放和包容的形像是不行的。良好的形象和特色是一個城市的財富,是“無形資産”。不良的城市形象必然影響其“上市”的價值。所以,要發展我國大城市,需要努力塑造各城市自己良好的形象與特色。這裡重要的不僅是城市的硬體建設(如交通等基礎設施、標誌性建築、公園、廣場、活動中心等等),城市的凈化和美化,還特別要注意對市民精神風貌、禮儀、禮貌的培養,城市管理、社會秩序的加強。在此基礎上,再培育各自城市突出的功能,並以此形成自己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是一個城市文明的表現。

    

    《光明日報》 2001年10月20日

相關新聞

上海私營企業數量居全國之首

廣州工資居全國十大城市之首

全國十大城市比較 綜合實力上海第一

世界大城市首腦會議通過《北京宣言》

第六屆世界大城市首腦會議閉幕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