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持續動力

中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持續動力——關於城鎮化問題的對話

主持人:本報記者 張焱

特邀嘉賓:肖金成 王小廣 劉勇

主持人: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城鎮化進程”,這個方針的提出,對於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與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今天邀請三位專家,想就城鎮化以及相關問題作一些分析探討。

一、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關係十分密切

肖金成:從當前世界範圍看,城市化已經達到了較高水準,尤其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左右。美國的城市化水準更是達到90%以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中等程度發達國家,城市化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從各國城市化的過程與經驗來看,城市化與現代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城市化的特點是能夠在較小的區域內集聚很多的生産要素。工業集中,人口聚集,産業鏈條拉長,新興産業不斷出現,同時帶動服務業快速發展。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項功能也逐漸完善和增強。

我國選擇城鎮化道路非常重要。世界城市化平均水準在50%以上,我國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至少相差10個百分點。中國要趕上世界平均水準,至少需要10年時間,要達到世界60%的中等水準,需要20至30年。達到這個目標,要有幾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任務十分艱巨,意義十分重大,因此需要我們認真進行研究,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主持人:城市化可以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首先,城市化過程會産生巨大的消費需求:一是住房消費需求。如果中國未來二三十年中有3-4億農民進城,按每人20平方米居住面積計算,就會産生60至80億平方米的潛在住房需求。二是對公共設施的需求。包括對文化、教育、體育、衛生、服務業、以及各種市政設施的需求。其總規模與住房需求相當。三是對住房裝修、以及傢具、家電等消費品的需求,等等。其次,城市化過程中,為滿足消費需求的增加,也會拉動投資需求的增加。如此巨大的潛在需求,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一定會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肖金成: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項戰略任務.農民是我國的弱勢群體,需要我們採取各種措施,積極予以扶助.城鎮化有助於增加農民收入,可以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可以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可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現在農民每人平均耕地只有兩畝,基本生産資料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增加。如果引導一部分農民進城,留在農村的農民生産資料增加,再加上採取其他措施,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促進社會精神文明水準的提高,促進經濟與社會長期、協調、穩定發展。

二、關於城市規模與農民進城“門坎”問題

王小廣: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實施城鎮化戰略。我預測中國城市結構是這樣的:全國將會産生10至15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容納1.5億人左右;大城市容納4至5億人口,城市規模在500萬以下,有條件的縣城,人口發展到40萬左右,其餘人口分佈在鎮一級和農村。總的來看,大概每1億人口需要一個上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每3000萬人口要有一個幾百萬人口的中心城市。因為城市兼有生産和消費概念,因此人口要適度向城市集中,要梯級發展,搞多中心。現在鄉鎮一級機構偏多,平均管理人口少,應當撤並、集中。原來的財政體制是鄉級財政單獨核算,鄉政府為保證財政收入不流失,就把要素和人口劃地為牢,限制流動,這樣就造成小城鎮發展緩慢,生産、貿易、就業等都受到制約。因此要改變行政體制,擴大鎮的規模,減少鎮的編制,使每個鎮的人口由兩三萬增加到5萬,增加鎮的輻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周邊農村、農民,成為農村地區的中心。

肖金成:中國應當把現有的中等城市改造、發展為大城市。特大城市容納人口有一定限度,另外,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能力也有限。根據測算,象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其輻射半徑為180公里,北京的輻射半徑是150公里,超過了這個範圍,其輻射、影響、帶動作用就明顯弱化。根據這個規律分析,現在我國除沿海地區是“雙子座”現象外,其餘大部分省份只有省會是大城市,下面的地級市規模偏小。省會城市往往要素、資源相對集中,發展較快,但很難帶動一個省同步發展。現在一個省有十余個地級市,要把其中的一部分改造、發展為大城市。這樣每個省除了省會城市外,平均還有七八個大城市。這樣,中等城市的規模、功能得到提升,其輻射、帶動能力可以遍及全省,而且省會和其餘大城市要素配置比較合理,發展程度會比較平均。依照我國國情,全國範圍內應當有200多個中等的地級市發展為大城市。這方面,法國的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法國面積55萬平方公里,人口將近6000萬,原來人口主要向巴黎聚集,但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法國政府總結經驗,有目的地發展8個比較大的城市。這樣既避免了巴黎人口和要素過分集中造成的問題,又使其他大城市得到均衡的、比較快的發展。

劉勇:城鎮化進程要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從觀念上講,這一條已經被社會普遍接受。但從我國現狀來看,城鎮化水準還比較低。而且搞城鎮化,使農村人口有序轉化為城市人口,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壁壘,表現特點是人口遷移壁壘正在由計劃壁壘向經濟壁壘轉變。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很困難,首先是戶籍控制仍然存在,其次是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收入普遍偏低,而他們的醫療、子女教育、住房等等,收費較高,多數人難以承受,這就形成了農民進城的經濟壁壘。進城打工經商的農民,實際上成了城市的邊緣人,兩棲人。中央現在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因此要研究並逐步解決這些現實問題,這樣才能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城市化進程能夠健康推進。

三、城鎮化要講究科學性、預見性、提高規划水平

主持人:城鎮化要有科學的態度,要強調提高規划水平,這樣可以少走彎路。我國有個著名特大城市,大約10年前搞了一個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預測到2000年,全市機動車達到75萬輛,到2010年,機動車達到150萬輛。可實際上,這個城市2000年機動車就達到了150萬輛,到2003年年底,機動車更是達到了200萬輛以上,現在正在討論治堵問題。另外,號稱現代化的居住小區,幾乎沒有像樣的停車場。這種規劃缺乏科學性、預見性,而且類似問題在全國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

劉勇:一些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短期行為,缺乏超前意識和有理性的規劃。城市規劃至少要考慮未來100年時間。德國的漢諾威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後來重建,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老規劃。這説明這個城市的規劃超前,有遠見,過了幾十年還是不落後。這個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王小廣:美國紐約市的規劃1870年就形成了。這個城市人口多,車輛也多。但是這個城市每隔200米左右就有一條道路,密度很大。尤其是高樓大廈下面,前後左右都有道路,建設時就超前考慮到了交通問題。

四、城鎮化進程與金融業的發展

肖金成:城鎮化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援,同時,城鎮化也給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城市增加了,城市規模擴大了,一方面更適合於大型商業銀行的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也會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提出更多的服務需求,例如工商信貸需求、消費信貸需求、財産保險需求,壽險需求,以及直接融資規模擴大帶來的金融需求等等。

當前我國城市的普遍特點是基礎設施薄弱。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多種資金來源渠道:例如可以發行債券:可以考慮搞特許經營權轉讓;可以實行BOT方式;可以引進外部資金,對民間資本開放等等。總之,如果措施得當,就會有一個暢通的融資渠道。總的原則是:通過城鎮化進程,政府得到公共福利,企業得到基本收益,市民得到服務和享受,以人為本,門檻降低,農民進城,實現多贏的結果。

肖金成,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金融研究》等報刊上發表文章100多篇,並有多篇獲獎。參與編寫著作8部,專著1部。

王小廣: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作與發展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員。專業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近幾年一直擔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重點課題《宏觀經濟形勢跟蹤、預測和對策》主持人,在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汽車和房地産等行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及城市發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有創意的見解。

劉勇: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成果與著作:《“十五”城鎮化戰略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研究》。“西部大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金融時報 2004年10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