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信貸快速擴張背景下的中國金融體系運作

199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此後,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業務快速發展,消費信貸由最初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一種,發展到如今的個人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個人醫療貸款、家庭裝修貸款、個人旅遊貸款、個人助學貸款、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個人房屋按揭貸款、婚嫁貸款等八大類。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1997到2003年,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從172億元增至16732.6億元2004年上半年消費信貸持續快速增長達到17000多億元,是1997年的90多倍。消費信貸佔各項貸款的比例也由不足0.3%上升到7%。

快速擴張的消費信貸對於當前的中國金融體系必然會産生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對個人金融資産結構、個人金融行為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經營結構、經營方式、營利結構、組織結構等方面,同時對於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機制、監管機構的監管重點也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消費信貸發展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一)對居民行為的影響

消費信貸的發展,促進了儲蓄的適度分流,改變了個人的資産負債結構,提高了居民對於利率等貨幣政策杠桿變動的敏感程度。

以儲蓄為主體的金融資源過分集中在銀行體系,居民的資産形式主要是儲蓄,導致當前金融結構的失衡,是中國當前金融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消費信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實物資産比率,分流了居民儲蓄,同時,在房地産貸款等領域,居民對於利率變動等貨幣政策變化的反應更為靈敏。

(二)對我國金融機構的影響

1.消費信貸的發展,促進了銀行體系資産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銀行資産擴張對於資本金的依賴。

消費信貸業務的迅速拓展,逐步改變了過去銀行存款來源於整個社會而全部用於企業的單一運作模式,促進了銀行資産結構多元化。相比較而言,消費信貸的不良資産比率相對較低,因而消費信貸的迅速拓展客觀上起到了降低不良資産比率的作用。

同時,消費信貸相對較低的風險權重,在日益強調資本金約束的監管環境下,也使得消費信貸的擴張相對降低了銀行資産擴張對於資本金的依賴,為銀行調整資産結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2.消費信貸的發展拓展了銀行的經營空間,改變了我國銀行的經營方式和組織結構,促使其不斷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方向。

目前,在美國、西歐等國家,消費信貸在整個信貸規模中所佔的比重一般為20%-40%,有的國家甚至高達60%。消費信貸業務已成為一些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如花旗銀行不少年份的收入來源中,來自消費信貸業務的常常超過40%。

目前,消費信貸已成我國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之一。特別是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給銀行帶來更多的交易機會,鞏固與個人優質客戶的長期業務關係,帶動個人理財帳戶、信用卡等相關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在經營方式和組織結構上,從以産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是現代西方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形態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轉變之一。伴隨著消費信貸的迅速擴張,不少商業銀行紛紛成立了消費信貸中心、個人理財中心等消費信貸管理機構,對於客戶需求的分析成為一項常規性的銀行經營活動。

3.消費信貸的發展,促進了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

因為個人需求的多樣性,客觀上決定了消費信貸發展的潛在多樣性。從成熟市場看,以個人消費信貸發達的美國為例,其消費信貸品種的創新十分活躍,有用於購買奢侈品、耐用消費品的貸款;用於度假、家庭住宅修繕的貸款;用於其他服務的貸款;還有二次房屋抵押、學生貸款、個人信用額度、個人資金週轉貸款、個人債務重組貸款等等,銀行還針對這些貸款業務中不同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及其變化,設立多種多樣的還款方式,相當靈活,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消費信貸的多樣化需求。

目前,為了大力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客觀上促使我國金融機構必須要適應不同收入狀況、不同償還意願的消費者的需求,實行多種信貸品種及更為靈活的還款方式。如當前助學貸款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就在於還款方式設計應當更為靈活多樣,以便適應不同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及其變動。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兩代接力”貸款,規定貸款合同可以延續轉接到子女身上,這樣老人就可以突破原有的年限限制貸款買房了。

4.消費信貸的擴張,對銀行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1)“短存長貸”帶來的風險。

隨著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擴張,個人消費貸款的長期性和銀行資金來源的短期性的矛盾加劇,客觀上存在期限匹配不一致的問題。根據國際經驗,個人住房貸款比重接近或達到18%-20%時,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和中長期貸款比例的約束就會趨於明顯,在利率波動時期,這種期限的錯配還會帶來利率風險。

當前,個人住房貸款在我國銀行業的比例已從1997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9.27%,對於一些資産規模較小、資産種類較為單一的部分城市商業銀行來説,實際比率相對更高,因而實際上已經開始受到住房貸款迅速擴張帶來的流動性約束了。

(2)市場競爭激烈導致操作風險上升。

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嚴厲的考核驅動下,為了拓展消費信貸業務,採取了一系列變通操作,提高了業務的操作風險,如降低個人貸款條件,在信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照常發放貸款等等。特別是在進行信用審查時,操作手段相對落後,有時僅僅能依據貸款人的身份證明和收入證明等這些比較初級的資料進行判斷,由於缺乏完善的個人信用徵信體系,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於借款人的自我陳述及其就職單位的開出的收入證明,所以對借款人的收入狀況、以往信用記錄及完整的資産負債狀況等缺乏準確的認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銀行對客戶的“資訊盲態”,致使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增大。

(3)個人信用的評估缺乏有效的信用制度的支援。

貸款銀行難以及時有效地對自然人的身份、個人賬戶、收入來源、個人可用於抵押的資産以及過去的信用狀況等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和調查,缺乏完善的家庭財産登記制、個人財産破産制度,同時也缺乏完備的對個人資信狀況進行信用等級認定的專業信用認定結機構。

(三)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及其實施傳導的影響

1.中央銀行選擇性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得到強化。

(1)消費者信用控制的作用的加強。

消費者信用控製作為一種選擇行貨幣政策,它是指中央銀行對除不動産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其主要內容包括:①規定用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時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額;②規定用消費信貸購買商品的最長期限;③規定用消費信貸購買的耐用消費品種類,對不同的消費品規定不同的信貸條件等等。

目前,隨著消費信貸的發展,這種選擇性貨幣工具通過廣泛的消費信貸參與者,傳導效果得以改善,特別是擴大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作用的基礎面,最終有利於央行通過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影響特定市場。具體來説,在消費信貸領域,可以通過調整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影響居民借款總額→調節社會信貸總量→影響社會消費總量→作用於國民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其次,可以通過調整不同種類消費信貸貸款利率或首付比例→調整貨幣信貸使用結構→調整社會消費結構。

(2)不動産信用控制調控效果有所加強。

同樣作為選擇性貨幣工具的不動産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不動産抵押貸款等業務的管理措施。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是規定貸款的管理措施,包括約束貸款的最高限額、貸款的最長期限和第一次付現的最低的金額等。採取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在於限制房地産投機,抑制房地産泡沫。

隨著我國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的擴張,不動産信用控制的調控效果逐步加強,在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政策中,這一政策導向已經十分明顯。

2.消費信貸擴張改善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貨幣政策傳導的渠道有多種,其中的利率傳導渠道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效果一直並不顯著。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居民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居民資産負債結構單一化,因而對利率變化相對缺乏敏感。相比較而言,消費信貸業務的擴張無疑提高了利率渠道的傳導效率。當中央銀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收緊消費信貸提高消費信貸利率時,一方面緊縮的貸款政策使消費信貸可得性降低,由於消費者對消費信貸利率有較高的敏感性,對於房地産開發商來説,利率的調整也會延長資金的週轉時間,因此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利率渠道的傳導效率。

消費信貸擴張背景下的金融政策調整

(一)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操作中應客觀把握和評估消費信貸擴張帶來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等方面的影響

如前所述,消費信貸的擴張為央行拓展了選擇性貨幣工具的使用空間,因此,中央銀行應該充分利用消費信貸這個新的貨幣政策載體,彌補一般性貨幣工具的不足。同時,在市場化工具效率提高的領域,中央銀行應更為積極地運用市場化的利率工具,特別是不能低估利率等市場化工具在消費信貸擴張背景下可能帶來的政策效果。

(二)個人徵信體系是消費信貸拓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三)促進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促使其提供多元化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消費信貸産品,並通過資産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提高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的能力

僅僅以資産證券化為例。隨著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擴張,“短存長貸”問題加劇,個人消費貸款的長期性和銀行資金來源的短期性的矛盾加劇。因此推行資産證券化,變長期資産為短期可流動資産,對中國銀行業來説變得更為重要。一方面,資産證券化將期限較長的個人消費貸款證券化後,收回的資金可用於發放其他期限種類的貸款,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決定發放某種數量和規模,同時還可以進行貸款多種結構的調整,從而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和可用性;另一方面,資産證券化以後,貸款債權分散到眾多投資者手中,每個投資者都把風險控制在與收益對稱的可接受範圍內,可以有效地分散風險。從國外實踐來看,房地産貸款證券化不失為商業銀行轉移貸款風險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已成為國際金融領域的成熟産品。2003年末,美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債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總量已經達到2.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23%,是其美國金融市場上最大的券種。 (巴曙松 程曉紅)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10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