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當前世界油價:十個似是而非的認識

世界正面臨一個高油價時代。每桶石油的價格相當於甚至低於一盒化粧品、一本書的時代,可能即將過去

中國在國際石油定價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這使得中國石油供應的“不安全系數”,在世界各大國中屬於較高的

多年來,能源特別是石油短缺問題一直是全球已知命題。基於此,高油價時代一定是遲早要來的事情。目前的高油價情況就印證了這一點。由於全球競逐石油的“遊戲”越玩越大,油價得以乘勢而升,進而推動了新一輪全球資源、財富的大“挪移”,迫使人們不得不對石油、對高油價進行重新認識。

但人們對某種現象的認識,往往會成為現象本身。油價引發的不安、緊張、恐慌瀰漫在市場與政府之間,這反過來又增加了人們認識國際石油市場本身的難度。換言之,目前對於高油價的有些認識是似是而非的。

錯誤一:石油價格不會再高了

自今年年初以來,油價一直在每桶40美元上下浮動,而進入8月後,幾乎突破50美元,目前已連續數日下降。這可能使一些人暗自松了口氣,放鬆了警惕。石油震蕩也反映了一種貨幣現象,目前每桶40多美元的價格,其實只相當於1990年的28美元一桶和1980年的18美元一桶,目前它仍有無法預測的升高空間。世界正面臨一個高油價時代,每桶石油的價格相當於甚至低於一盒化粧品、一個微軟軟體、一本書的時代,可能即將過去。

石油價格是可以安排的,但石油資源枯竭人類卻無力回天。由於石油資源的枯竭,不會再有便宜的石油了。國際上多位科學家、工程師預計,本世紀前20年,石油、天然氣産量將相繼到頂。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價格目前不是高估而是被低估了。今年8月,法國石油研究所預測,最近幾年世界油價將在每桶30至80美元間徘徊。

未來石油價格的上漲不會是漸進的,可能會經常大幅上躥。這對最貧窮的國家影響不大,反正它們沒錢買能源;對最富裕的國家影響也不大,因為它們可以花100美元來買一桶石油;但對其他國家特別是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説,影響可就嚴重了。

錯誤二:人們憂心是因油價居高不下

最令人擔心的,恐怕還在於油價的不確定性,而這一不確定性將推動著石油價格朝著一個又一個最高峰衝刺。絕大多數的重量級專家對2004年原油價格的預測都出現了失誤,那些預測油價將“穩中趨降”的人士一定會“大跌眼鏡”,至少目前是如此。

伊拉克石油基本沒恢復生産,更奢談進入國際市場;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産油國增産仍然有限。這也反映了産油國一個眾人皆知的傾向,即都有將石油價格長期維持在一個較高水準上的心態。對於不確定性最好的理解來自伊拉克戰爭的例子,去年3月美國打伊在經濟學界被解讀為對世界經濟“利好”,原因就是打走了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由此復蘇也是不爭的事實。

石油領域漫長週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正是它的不確定性。在需求者展開競爭的條件下,人們無法預知,世界石油市場在5年至10年後將會出現怎樣的格局。誰都不知道,哪個地區會成為全球市場的主要石油供應者———中東、裏海、非洲還是俄羅斯。而誰獨佔鰲頭,這又影響著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的石油來源,影響著這些國家對石油分配的爭奪。

錯誤三:石油進口多元化意在“脫中東”

石油的“脫中東戰略”根本就是欺人之談。儘管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就制訂了減少對阿拉伯石油的依賴並在中東地區以外尋找能源的計劃,但迄今為止沒有什麼結果,也並沒有改變世界石油供應的現狀。在整個中東地區,最讓美國垂涎的仍是伊拉克石油,因為伊拉克石油油層離地面極近,開採成本每桶僅兩美元,為全球最低。

今年年初,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表了題為“中東能源發展”的報告。根據報告數字,1978年已探明的世界原油儲量約6483億桶,其中中東和北非地區有4057億桶,約佔63%;到1988年,世界原油儲量達到9178億桶,中東和北非有6081億桶,佔66%;而到了1998年,世界原油儲量達到10529億桶,其中中東和北非地區有7162億桶,佔世界原油總儲量的68%;到2002年底,世界石油儲量減少到10477億桶,但中東和北非的原油儲量已達7283億桶,佔世界原油儲量的70%。報告由此得出結論,中東地區的局勢將影響整個世界能源供應的平衡。

各種數據表明,在未來20年內,除非世界對能源的需求發生實質性變化,否則,中東地區將繼續稱霸世界石油市場。

錯誤四:産油國是國際石油定價中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歐佩克為核心的第三世界産油國,以收回原油標價權、提高油價、減産、禁運及國有化等措施,不僅保障了産油國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為武器沉重地打擊了西方發達國家,促發了1973~1974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自此,石油格局就開始悄悄變化,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日益注重對石油供給源的控制。

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是,採取政經結合的方式,政治、外交開道,石油資本進駐開發。隨著世界石油需求的擴大,國際原油市場定價已成為控制石油戰略的重要手段。儘管油價基本上是通過國際原油期貨市場按照市場的供需狀況而定的,但美歐等大國利用其發達的金融市場條件,特別是美元的主導地位,確立了美元計價的國際原油期貨市場體系和規則。同時,美國儘量推延國內資源開採,大舉進口原油,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這種局面為美國控制石油需求規模、定價奠定了基礎。而日本未來石油戰略的核心思想在於,謀求在東亞地區構築一個由日本主導的運輸、儲備、市場定價三位一體的石油安全體系,最大限度地擺脫對別國的依賴。

中國在國際石油定價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這使得中國石油供應的“不安全系數”,在世界各大國中也屬於較高的。

錯誤五:全球不會因高油價而措手不及

發達國家的許多學者,對於此次石油高價沒有産生重大衝擊而沾沾自喜。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經濟學教授詹姆斯·漢密爾頓就認為,全球對石油價格波動的預警能力增強,世界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但他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正是由於世界經濟強勁復蘇增加了對石油的需求,才帶動油價走高,而不是相反。由於油價上漲往往具有滯後性,石油高價及引起的連鎖反應,將會越來越對世界經濟構成巨大風險。如果高油價得不到平抑,全球經濟形勢將“面目全非”。

新能源危機遲早要改變國際石油格局;而石油流來流去,也可能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錯誤六:中國是此輪高油價的背後推手

在發展中國家“追趕”型發展戰略漸入佳境之時,高油價無疑會造成心理恐慌、支付損失。以中國為例,這一輪油價上漲,再次證明中國獲取外部能源之路十分不順,突出表現在石油市場的極其不確定性。5年前,中國在國際市場大量採購原油進行儲備時,國際油價直線上升;3年前,中國減少原油進口數量,國際油價又應聲跌落;一年前,伊拉克戰爭導致石油溢價,之後人們期待的合理價位又被世界經濟復蘇導致的龐大能源需求所吞沒。就在同時,中國經濟持續擴張、四處尋找油路並著手建設石油儲備基地,這一點為國際石油産業巨頭看準:中國作為一個戰略買家不會在乎價格。國際油價的特點是期貨價格確定現貨價格,中國由於缺乏必要的石油期貨及其市場實踐,戰略儲備被迫高價建倉。在國際石油投機商看來,中國只得再次“入甕”。

中國是高油價的絕對受害者。如果從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確定性中吸取到教訓,並在未來不再受制於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收穫。

錯誤七:石油是俄羅斯復興的惟一資源

全球爭奪石油,俄羅斯漁人得利。7月俄羅斯石油日産量從600萬桶飆升至930萬桶,創下後蘇聯時期的新紀錄。普京總統現正在重組俄石油工業,鞏固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幾乎可以與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産國沙特一爭高下。俄還試圖通過控制石油在國際舞臺上重塑俄國際大國地位,彰顯自己的分量。

雖然如此,俄羅斯需要謹防因石油的鉅額利潤而打亂了自己發展的正常步伐。如果命懸一線,終將導致畸形發展,到頭來得不償失。

錯誤八:美國並非為了石油而發動伊戰

美國在伊拉克動武,被可笑地解讀為捍衛所謂的西方式自由民主,其實它的真正意圖是為那裏的石油資源而戰。基辛格就説過:“石油太重要了,不能把它留給阿拉伯人。”

控制中東石油以成就全球霸業,是美國既定的長期國策。1974~1975年石油危機爆發時,白宮曾討論出兵“保衛中東油國”的可行性。1979年“伊朗革命”後,卡特總統在1980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直言,“任何試圖控制中東石油的國家均被視為侵犯美國利益,美國將採取一切手段包括不惜使用武力保護美國的利益”,這即所謂的“卡特主義”。1990年,時任國防部長的切尼曾稱,不容許伊拉克吞併科威特的根本原因,是不希望敵視美國的薩達姆控制“世界已知兩成的石油蘊藏量”。

美國必須控制中東石油的政策,是建立在一個重要假設上,即誰控制了中東石油,便等於扼住了美國經濟的咽喉。

錯誤九:石油價格高低純粹是經濟問題

石油價格高低,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問題,但根子上卻是大國想要控制石油。控制就是政治範疇。

在經濟上,美國控制石油也就加強了“石油美元”地位。當前,美元跌勢已經有很長時間,其潛藏的易受忽視的危機在於,這會引起産油國考慮以歐元為石油定價。實際上,OPEC成員國目前已露出以歐元代替美元的打算,這可能是美國經濟的噩耗。石油如果以歐元定價,各石油進口國便會慢慢吸納歐元以應付國際收支,而這意味著拋美元股、債及直接投資,美元匯率將大跌,引發一場美元貶值、美經濟衰退的連鎖性危機。資本主義“堡壘”的崩潰並非危言聳聽。

在政治上,美國的戰略是試圖以實力或軍事打開、進入直至完全佔據石油資源市場。這是掠奪性、排他性的石油安全觀。但現實表明,獨佔國際石油是沒有可能的。經濟全球化已是世界發展趨勢,石油市場不可能游離于這個大趨勢之外。只有也只能通過供需雙方、競爭雙方的合作,在彼此互容、互融和整體平衡中利益兼顧,才能達到全球資源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有關各方的石油安全才能得到最終保障。這就是合作型的石油安全觀,也是中國多年來極力倡導和追求的能源安全觀。

錯誤十:戰略石油儲備不同於戰爭石油儲備

石油還沒有耗盡,但能源需求在不斷增加,價格當然不會停步,因此爭奪石油的鬥爭將變得更加激烈。從這個意義上説,戰略石油儲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戰爭石油儲備。目前各國都在強調能源安全、石油安全。

前不久,《華盛頓郵報》刊登了美國能源問題專家保羅·羅伯茨的一篇文章,題為《未經宣戰的石油戰爭》。文章稱,世界正處在一種新戰爭的前沿,戰爭一方是有足夠能源的國家,另一方則是沒有足夠能源但越來越情願外出爭取能源的國家。他同樣預測,爭奪最後的豐富油氣資源的鬥爭,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題。

中國不懼怕任何危險,但懼怕的是危險就在身邊卻渾然不知。目前關於石油、關於石油高價的認識,可能就是這種性質的危險。國際石油市場的格局表明,未來中國找油的日子不會好過,我們要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本領,修煉在爭奪中脫穎而出的功力。

(作者張運成: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中國青年報 2004年9月2日


國際原油價格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專家:中國油價上漲對國內物價水準影響不大
油價漲跌對我經濟的影響 
鐘偉:油價上漲不會直接影響中國CPI
高油價何時能低下來?
苗迎春:世界經濟遭遇油價之憂
高油價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張運成:美國經濟:通脹還是通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