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究竟什麼是“新經濟”?

劉樹成 李 實

    “新經濟”(New Economy)這一概念,在美國興起,隨後迅即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與使用。在中國,“新經濟”一詞也正在被越來越多地使用起來。究竟什麼是“新經濟”?我們可以從“新經濟”中借鑒什麼?新經濟會給世界、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這是我們在投入到新經濟的浪潮之前應該弄清的。

    

    究竟什麼是“新經濟”?

    自1991年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長達110個月(9.2年)的繁榮。這是一個打破歷史記錄的超長增長週期。與經濟高增長並存的,是低失業和低通脹。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國,失業率的下降帶來的是通脹率的上升;而在最近的這個週期內,失業率和通脹率的相互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形。同時,股票市場價格指數出現了迅猛上升。1966-1983 年的18年間,道-瓊斯指數一直維持在100點水準;1983-1995年的12 年間,道-瓊斯指數上升到4000點;而從1995年到1999年,僅用了4年的時間,道-瓊斯指數便突破了萬點大關。

    “新經濟”概念就是在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和波動發生了這種新變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在美國,不同業界、不同的人士,對“新經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1. 新聞媒體:“新經濟”的提出與爭論。

    90年代中期,面對經濟發展呈現出的新的變化趨勢,在社會上特別是新聞媒體上,便開始出現諸如“新經濟”、 “新範例”(New Paradigm)、“新模式”(New Model)等一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美國經濟已進入了一個“長期繁榮”(Long Boom)的新時代。這個“長期繁榮”可持續數十年,經濟週期已經消除、通貨膨脹已經死亡、股市將繼續繁榮。

    可見,“新經濟”概念的提出,一開始,主要是針對美國90年代的經濟增長,也就是説,其含義主要是側重在經濟層面上,其適用範圍也僅限于美國。

    “新經濟”之類的概念剛一提出,就引起了爭議。爭議的主要問題是,對於美國經濟來説,90年代究竟是一個長期繁榮的開始,還僅僅是一個擴展了、延長了的週期?通貨膨脹是否已經死亡?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相關的爭議問題還有:技術進步是否提高了生産率,原有的商務和投資的老規則是否已不再適用,等等。

    到1997年7月,也正好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在美國,“新經濟”的呼聲又達到了一個高峰。這與美國一家科技性雜誌Wired(直譯為《連線》)不無關係。這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長期繁榮”的封面長文章,把“長期繁榮”稱作基於技術的新範例。文章説,全球經濟將在從未有過的規模上開始繁榮,世界經濟將每12年翻一番。長期繁榮將由技術方面的5個波所推動:個人電腦、電信、生物技術、超微技術、可替代能源。到這時,“新經濟”的主要含義轉向了技術層面,主要是指一系列新的技術革命,其適用範圍也由美國擴展到全世界。

    持不同看法的人提出,“新經濟”概念總是存在於一部分美國人之中,這通常是由繁榮或狂熱所引起的,這樣的事例在美國歷史上並不少見,諸如19世紀橫跨美國大陸的鐵路建設,本世紀20年代的牛市,本世紀60年代的“偉大社會”構想,都引起了一部分美國人對經濟的過分樂觀。

     到1997年11月,面對社會上的種種爭議,《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雜誌主編謝潑德(Stephen B. Shepard)在該刊發表了一篇題為《新經濟:其真實含義是什麼?》的文章。這篇文章首先擠壓了“新經濟”概念中的“吹牛”成份,然後指出,“新經濟”是指近幾年來正在發生的兩大趨勢:一是經濟的全球化,二是資訊技術革命。

     到目前,“新經濟”的含義仍不確定。歸納起來,主要有“寬”、“窄”兩種含義:“窄”的含義是指美國經濟90年代的持續增長;“寬”的含義則指興起于美國、擴展於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引起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以及經濟運作規則的變化。在“寬”的含義中,又有專指當前的資訊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影響,把“新經濟”稱之為“資訊經濟”、“數字經濟”、“網路經濟”等等;也有泛指包括正在逐步興起的生物技術革命在內的一系列新的技術革命引起的經濟變化。

    此外,“知識經濟”概念先於“新經濟”概念而出現。什麼是“知識經濟”,尚有不同理解。有人把“知識經濟”理解為基於知識的經濟,意思是説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這種理解下,也將“新經濟”稱之為“知識經濟”。也有人把“知識經濟”理解為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後的一種獨立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這種理解下,就不把“新經濟”稱之為“知識經濟”,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把“新經濟”視為一種獨立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

     2. 政府部門:“新經濟”概念在官方正式報告中尚未見使用,但在克林頓2000年4月5日召開的“白宮新經濟會議”上已公開使用與討論。

    據了解,在2000年2月發表的美國《總統經濟報告》中,還沒有使用“新經濟”概念,而使用的是“破記錄的擴張”一詞(record-breaking expansion)。在1999年的《總統經濟報告》中,就政策方面,使用的是“新的經濟戰略”一詞(new economic strategy)。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4月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極其隆重地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名為“白宮新經濟會議”,從早上9點25分,一直開到下午5點33分。會議所列出的與會者名單達147人,包括政府高級官員、經濟學家、企業家、投資公司高級專家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財政部長薩默斯、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貝利等均參加了會議。克林頓沒有對“新經濟”給出明確的定義,從其講話看,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美國正處於其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之中和正處於經濟轉變之中,這個經濟轉變就像工業革命一樣具有深遠意義;二是指資訊革命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交往方式。

    會議一開始,克林頓就提出所要集中討論的“新經濟”中的三大問題:一是如何保持經濟的擴張勢頭?二是如何把新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擴展到其他的人?三是什麼事情將可能出錯,如何避免?在與會者的發言中間,克林頓又提出3個問題:新經濟是否改寫了生産率和經濟週期的規則?是否可避免工資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政府是否在削減債務方面出了錯?

    在討論中,有專家提出:如果把新經濟定義為由網際網路推動的經濟,那麼,美國正在迅速進入新經濟,但還只是處於向新經濟轉變的初級階段。新經濟在開始改寫商務的和經濟的規則,但要下結論説這些規則將被完全改寫,則為時尚早。

    此外,在政府一些有關機構的研究報告中,有的使用了“新經濟”一詞。如達拉斯地區聯邦儲備銀行,其1999年的年度報告,就題為《新範例》,並專門列出了一張關於“新經濟”的統計表,包括16個項目:(1)美國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2)美國個人電腦的發貨量;(3)美國電腦的程式員、操作員和科學家人數;(4)在美國授予電腦和資訊科學學位的人數;(5)電腦和相關設備的製造商數量;(6)美國電腦和相關設備的公司上市交易的市值;(7)美國電腦服務公司數量;(8)美國電腦服務公司上市交易的市值;(9)個人電腦軟體程式的數量;(10)美國軟體公司的銷售量;(11)美國軟體公司上市交易的市值;(12)美國上網的家庭比例;(13)網際網路域名個數;(14)美國網際網路設備和服務公司上市交易的市值;(15)電子商務的收入;(16)電子信箱個數。該表所列出的“新經濟”,包含著與電腦、軟體、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有關的四個技術層面的內容。

    3. 經濟理論界:“新經濟”尚未形成一個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具有嚴格定義的理論概念,而有關的專題研究則正在進行。

     就我們目前所了解和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看,在1997-2000年這最近四年期間,美國新版與再版的一些權威性經濟學教科書中,還沒有使用“新經濟”這一概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與薩繆爾森合著《經濟學》教科書的諾德豪斯説,學生們經常問,美國是否處於新經濟中?我説絕對是。它是這樣一種新經濟:它改變了數字,但沒有改寫常規的教科書。即使最快的電腦,也不能撕毀常規的教科書。

    就學術性的研究論文來説,有的開始使用“新經濟”概念,有的則未直接使用,而是就“新經濟”所涉及到的一些內容、一些專題進行研究。

    4. 不同年齡代的人:年輕人較感興趣,而年長者不以為然。

    由於“新經濟”概念在一開始提出時所帶有的“吹牛”成份,一些人,特別是年紀較長的人士大多不以為然。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展,使納斯達克等股票市場迅速興起和發展起來,由此也使股市泛起了“泡沫”。於是,一些人往往把“新經濟”等同於“網際網路泡沫”。而從事網際網路工作和投資于網際網路股票的,大多是年輕人。

    總的看來,在美國,無論各界人士是否贊成與使用“新經濟”這一概念,也無論使用者對其有怎樣不同的理解,但有著共同的一點,即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新的技術革命,特別是目前的資訊技術革命,正在對社會經濟生活産生著新的影響。

    

    “新經濟”究竟“新”在哪?

    在中國,從報刊媒體上看, “新經濟”一詞幾乎每天都在鋪天蓋地而來。看來,“新經濟”一詞在中國比在美國還“吃香”。這一方面是因為,“新經濟”概念引入中國時,主要是側重於資訊技術革命層面的含義,而沒有它一開始在美國提出時所含的那種所謂“長期繁榮”的“吹牛”成份;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在連續7年下滑之後,正迫切希望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期,想從“新經濟”中借鑒一切有用的東西。這些都是好的方面。我們應該充分估計當前的資訊技術革命以及生物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革命將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和嚴峻挑戰。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如果在中國的報刊上,把“新經濟”加進非科學的、聳人聽聞與玄乎其玄的“吹牛”成份,那就會把事情弄糟。

    我們可以把“新經濟”理解為“由新技術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發展與增長”。這種理解是一種較寬的理解。經濟史上的一些重大技術革命,如鐵路、電力、汽車等等,都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增長,因此,都可以稱作“新經濟”。在美國,我們就見到一本書,名為《美國歷史上的新經濟》。那麼,當前的“新經濟”,即以資訊技術革命為主的“新經濟”,究竟“新”在哪?我們如何更好地去認識它、把握它、借鑒它?美國的“新經濟”也正在發展中、變化中,特別是美國這一輪的經濟增長究竟能持續多久,都還在觀察之中。就美國已經發生的情況來看,“新經濟”的“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技術層面和微觀層面來考察,新經濟“新”在它是一個創新的“蜂聚”時期,一大批新興的高科技中小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

    當前正在推動經濟發展與增長的資訊技術革命,主要是以電腦和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主線(下一階段的新技術革命可能是生物技術革命)。這一資訊技術革命,首先經歷了一個技術發展的長過程。從二戰結束時現代電子數字電腦的問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個人電腦的問世,資訊技術發展經歷了“革命性”的轉變。80年代出現了一個以個人電腦發展為中心的創新“蜂聚”時期,被稱為資訊技術發展的“PC時代”(PC為英文單詞“個人電腦”的兩個字頭)。在此基礎上,90年代又進到了一個以網際網路發展為中心的創新高峰期。網際網路的發展,是整個資訊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更重大的“革命性”轉變。90年代被稱為資訊技術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

    隨著PC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一大批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迅速誕生與崛起。這首先與資訊技術産業本身的特點有關。一者,資訊技術産業的産業鏈很長,其相關産品的生産可以分解出許多更細的、獨立的新行業。由電腦整機的生産,分解出整合晶片的獨立生産(晶片業);由電腦硬體的生産,又分解出各種軟體的獨立生産(軟體業);由單個電腦的生産,又分解出與網際網路有關的硬體、軟體的獨立生産及服務(網際網路業);由網際網路的發展,又分解出新的商業形式(電子商務),等等。二者,這些新分出的獨立行業,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築廠房和機器設備,新企業很容易創建,特別是由網際網路而産生了一種新的虛擬企業形式。三者,電腦與網際網路的應用性極廣,且易於操作,購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眾化、普及化、社會化,迅速滲透到或融合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包括傳統工業與商業部門,由此,産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動了大批新興中小企業的産生與發展。

    伴隨著新産品或産品新特性的層出不窮,一批新的明星企業迅速崛起,甚至成為主導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龍頭。如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網景公司、思科公司、美國線上等等。與此同時,一些老牌的公司,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1911年創立),惠普公司(HP,1938年創立)等,也在不斷採用新技術中繼續發展。

    2.就市場運作層面來考察,新經濟“新”在它使競爭空前加劇。

    首先,企業間的競爭空前加劇。有人説,在“新經濟”下,一個“創意”(idea)就可以使人在一夜間暴富。這種説法只抓住了現象的皮毛。一些新興高科技企業,在特定的環境下,的確是在其股票初始上市的第一天,其股價急速攀升,其財富即刻猛增,看似“一夜暴富”。然而,一方面,這些新興高科技企業,在其上市前,都經歷了一個十分艱苦的風險創業過程。另一方面,新興企業股票上市後,更是競爭激烈。一個公司的新産品,若站住了腳,這個公司便會興旺發達起來,但若其新産品很快被其他公司性能更好的新産品所取代,則它立即面臨“死亡”的威脅。

    在“新經濟”下,企業間的並購、重組異常激烈美國報載:2000年1-3月份,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新上市的企業有176家,然而,新下市的企業也有173家。截止到1999年底,納斯達克股票市場連續三年來,新下市的企業數超過了新上市的企業數。近三年來,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下市企業為727家,使下市企業總數達到4829家。

    其次,人才的競爭空前加劇。在“新經濟”下,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政府放寬了移民政策,從印度、中國、俄羅斯等大批引進人才,以充實其“人才庫”。在加州“矽谷”工作的高科技人員中,33%以上是外國人。在美國電腦領域,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科技人員中,50%以上是外國人。

    值得重視的是,在“新經濟”下,大批的創業者都是年齡小、學歷高的年輕人。如:比爾蓋茨1975年創辦“微軟”時,年僅20歲(哈佛大學輟學);喬布斯和伍茲尼克1976年創辦“蘋果”時,分別為21歲和26歲;安德列森1994年創辦“網景”時,26歲(伊利諾伊大學博士生畢業);楊致遠1995年創辦“雅虎”時,26歲(斯坦福大學博士生輟學)。“太陽”是由斯坦福大學4名研究生於1982年創辦;“微軟”員工的平均年齡,90年代中期為27歲;“英特爾”員工1997年達6萬6千名,平均年齡為33歲;“網景”員工的平均年齡,1997年為37歲,已屬較大的了。從一定意義上説,“新經濟”是年輕人的經濟。

    再次,國際市場的競爭空前加劇。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技術本身的特性來説,網際網路是無國界的。以網際網路為技術基礎的現代國際金融與電子商務,以其以秒計算的速度,加劇著國際競爭。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中,美國無疑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

    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如何加速自己國家“新經濟”的發展,如何在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下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極為重要的問題。

    3. 就資金層面來考察,新經濟“新”在融資方式的創新。也就是“錢從哪來”的問題。

    在資訊技術革命的創新“蜂聚”時期,大批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誕生和崛起,與資本市場上融資方式的創新是分不開的。這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在這些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創業期,新興的風險資本的投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在這些高科技中小企業的成長期,即其開始上市,新興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高科技中小企業,在其創業與成長的過程中,一般有四部分人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一是創業者或技術創新者;二是專業的管理者;三是風險資本家;四是投資銀行家。這四部分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策劃發展戰略,做出決策,並以商業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出雄心勃勃的創業與發展計劃。

    據有關資料,美國風險資本公司為其風險投資所籌集到的資金,在7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約每年在30億-50億美元之間;而在最近6年中,風險資本急速膨脹,僅1999年就高達250億美元(另一資料為500億美元)。過去,風險資本進入實業,至少要花5年時間,而現在卻連一年都不到。新公司從初創到公開上市的平均週期,在十年前大約為6年,而現在縮短為2-4年。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不規範”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上市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特別是近幾年來網路股的上市,在資金充裕、信心充足等有關因素具備的條件下,網路公司股票初始發行的首日溢價平均為65%,最高的達470%(而美國股市歷年來一般公司的首日溢價平均為12%)。這其中,也必然夾帶著生出“泡沫”。

    4. 就政府層面來考察,新經濟“新”在政策與制度的創新。

     在“新經濟”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減弱了,而是更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預減少了,而政府的職能更集中于為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創造必要的政策與制度條件。

    5. 就宏觀經濟層面來考察,新經濟“新”在促進了經濟週期波動的微波化。

    首先,資訊技術革命促進了供求的良性互動。

    資訊技術革命以新供給創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動了新供給,促進了社會總供求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而延長了經濟擴張期,減小了經濟波動的幅度。資訊技術革命以不斷創新的新産品豐富了社會的總供給,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總需求,包括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資訊技術革命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總供給與總投資的增長又進一步推動了就業的增加,也推動了股市的上升,從而增加了居民的即期收入和預期收入,擴大了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的旺盛,通過市場機制,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總供給的改善與提高。在供求良性迴圈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出現了破記錄的超長增長。

    其次,資訊技術革命縮短了供求之間的距離。

    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在時間上、空間上縮短了距離,廠商並可根據用戶的不同需要進行設計與生産,這樣,使“買”與“賣”之間的脫節得以克服,使庫存得以減少,甚至實現了零庫存。這可以避免生産過剩或供給不足,有利於縮小整個經濟的波動。

    再次,資訊技術革命推動了産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特別是促進了現代第三産業的發展,增強了經濟結構自身的穩定性。

     ( 劉樹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 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思想研究室主任 、研究員。)

     中國網2000.9.28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