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統籌:破解地區差距擴大難題

專欄記者:張翼 本期策劃:劉志達王保純

緣起:説起西部大開發,談論科學發展觀,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項國情: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存在明顯差距,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區差距還出現逐年擴大的趨勢。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這是必然出現的嗎?它會給國家發展帶來什麼影響?中央政府應當怎樣解決這種差距?是否需要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大量投資和政策傾斜?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特邀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係教授王緝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後凱等權威專家聚談。

問題提出:地區差距擴大是發展隱憂

記者: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地區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會怎樣?

徐林:地區發展差距太大將導致不同地區居民的收入水準和生活水準有較大的差距,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解決,必然會使部分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口出現心理失衡,造成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和政治問題,並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構成隱患。

在我國,由於主要的貧困人口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很多少數民族也集中居住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差距擴大,對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定,也會産生不利的影響。我國已經邁入每人平均GDP1000美元的臺階,各國經驗表明,進入這一階段後,能否實現比較平衡的發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是經濟社會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現階段提出統籌區域發展,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王緝慈:由於地理、氣候和自然條件等差異,在地域廣闊的大國普遍存在著地區差距,在上個世紀20至60年代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中,也出現過區域差距擴大的時期。過去的“增長極”理論提出,通過前期的不均衡發展最終達到減少區域差異的目的,這一理論假設中心地區發展起來後會自動通過擴散帶動邊緣地區發展。但目前這一理論已經被否定,因為按照這一理論,擴散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而且邊緣地區將長期處於被動等待和悲觀的地位。

徐林: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並不完全是發展條件差距決定的,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如我國人口還不能完全自由地選擇就業和居住地,還缺乏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制,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地區差距縮小的體制性障礙。

戰略核心:必須科學兼顧兩個“大局”

記者:目前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什麼?

徐林: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有兩個大局。沿海地區發揮其優勢優先發展起來,並率先實現現代化,這是一個大局。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前提下,帶動並幫助內陸地區發展起來,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

魏後凱:對中央政府來説,當前“統籌區域發展”首先面臨的是如何處理好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和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之間的關係。顯然,要縮小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沿海地區將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要縮小國內地區間的差距,就應該支援並幫助經濟落後地區儘快發展經濟。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記者: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區域統籌的難度是可以想像的,中國目前是否具備條件?

徐林:經過改革開放25年來的發展,我國沿海地區在國家優惠政策、自身發展條件和努力的基礎上,已經實現了優先發展,並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奠定了相對雄厚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東部地區不斷擴大的經濟規模和發展空間,也為進一步吸納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條件。

目前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的上億名富餘農村勞動力在東部地區的各類企業就業,或在東部地區的各級城鎮從事非農産業,這已經成為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力量和因素。我國財政收入的總規模已經超過了2萬億元,中央政府也具備了相當的資源,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等途徑,來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基礎。

政府目標:“雪中送炭”創造公平

記者:市場經濟講求效率,進行區域統籌會不會犧牲高效以求得均衡?

王緝慈:某種程度上説,均衡和高效是一對矛盾。減少區域差異的願望是很好的,但絕不是通過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實現的。以加拿大為例,從1960年第一個減少區域差距的政策出臺,在20多年的時間裏,加拿大政府不僅將“減少區域差距”的目標寫入憲法,而且出臺了多種政策,但到1996年止,加拿大的區域差距並未縮小。

魏後凱:在市場經濟趨利原則的作用下,資金、勞動力、人才等生産要素將由經濟增長緩慢的地區向增長迅速的地區、由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集聚。這種要素的集聚過程將加大地區之間的不均衡,而單純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解決這種不均衡,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區域政策主要是解決公平或者空間均衡問題,從多方面幫助落後地區以及失業率較高的地區發展經濟。這種政策是對落後地區“雪中送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對發達地區“錦上添花”。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初次分配,講究的是效率原則,而政府對資源的配置是再次分配,主要追求公平目標。

徐林:任何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政府,都具有通過轉移支付,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職責。一些拉美和亞洲國家因發展差距過大曾導致社會動蕩和經濟社會發展停滯,它們的教訓值得我們汲取,我們一定要堅定統籌區域發展的決心。

避免誤導:統籌不是簡單的投資上項目

記者:強調區域統籌是不是意味著中央政府將要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大量投資和政策傾斜?

魏後凱:對政府來説,“統籌區域發展”應該更多地採取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手段,進行規劃、引導、監管和調節,而不是去取代市場。

徐林:統籌區域發展不僅是縮小地區差距,不是簡單地要求全國的經濟總量在各個行政區之間平衡分佈,而是要通過合理的機制,促使區域間的人口和經濟均衡分佈、合理佈局,並與各地的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王緝慈:從加拿大政府減少區域差距的努力和效果就可以看出,對欠發達地區來説,自上而下的依靠外力的政策措施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並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反而容易造成落後地區“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如果一個地區具有創業熱情,沒有資源也可以千方百計去找來,所以脫貧致富首先要從思想和觀念上解決問題。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今天,各地區都有可能打開區位經濟的窗口,關鍵是那個地區企業家能力和創新環境的建立。

記者:對於政府部門來説,當前做好區域統籌將從何處入手?

徐林:關鍵是要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在體制上為縮小地區差距奠定基礎。一是要打破地區行政分割體制,加快全國統一市場建設,逐步建立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産要素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破除行政區經濟,走向區域經濟,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區域經濟關係。二是要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引導和調控。中央已經明確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戰略佈局。落實中央的這一戰略部署,要在過去三大地帶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區域的主體功能和發展原則。並按區域主體功能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區域政策,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和分稅制體制,加大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光明日報 2004年6月17日


縮小地區差距應從三方面著手
中國重視解決地區差距問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