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醫學學會腐敗”是藥價虛高的幕後黑手

醫藥行業的“貓膩”比較多,這是眾所週知的事情,饒是如此,看到新華社近日發佈的一則報道,相信許多讀者仍然會大吃一驚。山東一家三等甲級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出於“醫務工作者的良心”,向記者披露了醫學學會借學術交流之名大吃藥廠賄賂的腐敗內幕,名義上的學術會議變成了藥廠的公關大戰,會議過程中的烏煙瘴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宴請、旅遊、洗浴、娛樂等節目自不必説,大量的金錢交易更是讓學術交流沾染了濃厚的“銅臭”氣味。據知情者稱,類似的腐敗現象並非山東一個地區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全國的醫學學會體系之中,這樣的揭露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醫學學會雖然在性質上屬於社會團體,但在我國的社會結構中,它的地位遠不是“團體”或“事業單位”所能概括的。從權力資源的角度看,醫學學會既擁有政府分配的“硬權力”,比如醫學科研成果的評定權、醫療事故的鑒定權,又有醫學科學自身擁有的“軟權力”,即權威和社會公信,所以,醫學學會實際上是一個很難約束的“龐然大物”。由於政府對醫學學會的權力缺乏有效制約,公眾社會又因為技術門檻難於監督它,醫學學會就能非常方便地進行“權力尋租”活動。上述報道中舉了一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上海某公司生産的羥氯喹雖然是一种老藥,但僅僅在原有藥名上加了一個“羥”字,再經過醫學學會專家的推介,價格就翻了幾番。藥廠吃肉,專家喝湯,患者則因此加重了醫療負擔。在藥價虛高這個問題上,醫學學會做了多少“貢獻”,恐怕怎樣評估都不會過分。

醫學學會腐敗的危害性不遜於官場腐敗,卻更具有隱蔽性,更難於治理。發生在學術交流活動中的金錢交易雖然涉嫌商業受賄,但是檢舉、證據蒐集和控告都很困難,於是專家們收受賄賂的姿態就更加大方優雅,全然不像腐敗官員在作姦犯科時那樣鬼鬼祟祟。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越多,藥價總體水準就越是無法控制,社會在醫療事業上付出的成本就越是高昂,低收入階層看病難的問題就更難解決。醫學學會的腐敗就像社會肌體上潰爛的關節,如果不予醫治,很可能導致醫療體系的崩盤。

在道德和良知缺席的地方,制度和法律就必須堅守最後的防線。醫學學會要不要進行權力切割?這種游離在體制邊緣的“權力大鱷”應該如何約束?法律通過何種途徑能夠干預醫學學會的普遍腐敗?這些問題已經變得十分緊迫。如果司法機構和政府主管部門看到了這些情形而不作為,瀰漫在醫學學會體系內的“銅臭”就無法驅散,公眾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 (蔡方華)

北京青年報 2004年6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