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價格傳導系數顯著下降

以1995年以前的價格傳導過程為參照,1996年後中國物價壓力在上中下游之間的傳導系數顯著降低。

平均看來,中國可貿易部門的價格水準時而主要受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驅動,時而主要受中國自身經濟波動的影響;此外,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和美元匯率變化也對中國價格水準産生明顯影響。在此背景下,伴隨全球經濟在2004-05年的復蘇,國際經濟變化導致中國物價水準上升的壓力在進一步積累;其中上游産品價格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高位,中下游産品的成本壓力將進一步上升。

如果一定時期內,主要受國際傳導因素影響産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在技術上很難從國內經濟來解除,可以適當考慮匯率調整。

一、經驗觀察

採掘業價格指數統計中含金屬礦、非金屬礦、石油、木材等商品,是産業鏈中最上游部分。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在此基礎上包括了經提煉、加工後的原材料價格和加工品價格,是産業鏈的中游部分。1998年以來,前者的波動幅度比後者要大得多。2000年,前者平均上漲25%,而後者只上漲5%左右,相差5倍多。如果在生産資料價格指數中剔除採掘業價格的影響,兩者對比更強烈。

生産資料價格指數與剔除食品後的核心消費物價指數,即最下游價格指數相比,前者波動幅度明顯大於後者的波動。2000年,前者漲幅是後者的3倍左右。2004年2月份,前者上漲4.6%,後者上漲只有0.3%,漲幅對比更為強烈。即在上游和中游産品之間的傳導系數下降問題在中游和下游産品之間同樣存在 。

經驗表明,如果説1998年以前的上游價格上漲最終必然轉化為高通貨膨脹,那麼在2000年前後上游産品價格上漲很難説一定會形成下游産品的通貨膨脹(2000年前後中國的貨幣政策並未明顯收緊)。

二、理論分析

價格傳導有成本推動型,但多數情況下,上游價格變動是最終需求的變化通過産業鏈傳導到上游産品,屬需求拉動型。油價除外,因受地緣政治、OPEC干預等供給方面因素影響。

一般來説長期存款利率水準包含著未來的通貨膨脹預期。比較1996年前後長期利率水準可發現,兩者差異相當大,這反映了1996年之前中國存在較高的通貨膨脹預期,而此後該預期相當低。1985-1995年CPI平均11.7%,1996-2003年CPI平均只有1.3%。就是説1996年之前價格傳導系數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高通貨膨脹預期帶來的。

若以供求分析為基礎,從長期看,由於在下游産品的生産過程中,上游的投入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成本還包括勞動力工資、機器設備折舊等,因此在後者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上游價格的變化不可能導致下游價格同幅度變動,具體的傳導幅度取決於下游的成本結構。在傳導過程中,上游價格上漲較大,中游次之,下游最低,表現出逐步衰減特點。

在短期內影響價格傳導的因素包括:企業的設備利用率。該利用率越低,需求上升導致價格上漲的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進口滲透率。該率越高,需求上升越容易通過進口的擴大來滿足,價格越不易上漲,反之亦然。行業集中度。行業越分散,競爭程度越高,需求擴張越不容易導致價格上升,行業集中度高,少數幾家大企業對價格的控制能力要強得多。産品的可替代性。一種商品越容易被其他商品替代,成本上升轉變為價格上漲的難度就越大,從而價格不易傳導。如糧價與食品價關係。企業家預期。如果預期成本上升或需求擴張是長期性變化,就會通過提價來應對,否則企業家可能會容忍毛利水準或庫存的變動來應付,這是因提價本身有一定的成本。

由於1998以後中國的通貨膨脹預期、生産能力利用率和進口滲透率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價格傳導系數的降低必然是顯著的。如果這方面的變化在今後幾年內不可能出現根本性逆轉,那麼價格傳導系數將繼續維持在較低水準。另需注意,在實際經濟運作中市場結構和定價方式也對價格傳導在短期內産生重要影響,如氧化鋁的國際市場。

三、實證分析

1,中國採掘業價格指數的變動因素

1996年10月以來,中國採掘業價格指數的變化已不完全受中國經濟自身的影響。200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只有8%,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率11.4%,但採掘業價格指數上漲高達24.9%;而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和工業增長率分別高達9.1%和17%,但採掘業價格上漲只有13.3%,比2000 年的上漲幅度低得多。

從增量看,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生産變動對上述指數具有相當強烈的影響,對於每個百分點的增長,其影響為0.71,接近中國工業增加值變動的邊際影響系數0.36 的2倍;美元名義有效匯率每貶值10%,價格指數會上漲3.6%,能源價格指數也有相當明顯的影響。

直覺上看該結果令人意外:中國GDP大約僅佔世界的5%,工業産出佔世界比重不到10%,而對基礎原材料價格的影響力接近主要工業國家全體的一半。這是因為中國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增長仍建立在能源和原材料大量消耗的基礎上;而發達國家的工業增長更多的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

分年考察中國採掘業價格指數上漲一個百分點,2000年,其中62%是由能源價格上漲引起;13%是由全球主要工業國家工業增加值變化引起;中國工業增加值的影響幾乎為零。2003年,能源價格影響39%,仍居第一位,中國工業增長由於提速,其影響為26%,迅速上升至第二位;美元貶值影響也很顯著,為25%。

目前由於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加快,因此即使中國工業增長在調控下有一定減速,該指數仍可能維持高位並繼續上升。具體説,中國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45%左右,其增長率每下降2個百分點,影響經濟增長減速0.9個百分點左右;但如果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增長率提高1個百分點,其對該指數的影響可抵消中國工業增長下降2個百分點的影響。預計全球經濟在2004-2005年增長率比2003年提高1-2個百分點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若要保持該指數不變,中國工業增長需下降2-4個百分點,導致中國經濟下降0.9-1.8個百分點,難度很大。

2,中國生産資料價格的變動因素

從1996年以來的價格傳導看,上游價格對美元匯率的彈性為0.36,中游價格為0.3,傳導系數為83%,處於各變數的最高水準。上游價格對油價變化的彈性為0.24,中游價格為0.06,傳導系數為25%,處於各變數的最低水準。前一彈性應接近石油在採掘業價格指數中的比重,後一彈性接近石油在製造業成本中的相對比重。對於油價來説,存在從上游向中游的成本推動型的傳導過程,其傳導系數反應了産品成本結構中石油的相對比重。

相對而言,全球需求因素的傳導系數為38%,低於中國需求因素的傳導系數52%,這與前述的中國工業化進程特點有關。

結論:在本輪價格上漲中,石油漲價的影響在下降,匯率的影響在上升,而中國需求的影響上升則更為顯著。

3,中國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因素

由於高頻率的消費數據難以獲取,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的分析很難深入。初步分析結果,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的上漲主要取決於未來消費的啟動情況,而短期內消費的強勁增長較困難;從成本方面考慮,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傳導到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的傳導系數不超過0.25,因此2003年的核心消費物價上漲應該不會超過2%。消費物價上升的主要壓力仍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 (作者夏斌 高善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5月14日


夏斌:客觀分析價格傳導機制 靈活把握金融調控方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