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中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惰性

隨著中國家電企業的長大與中國市場的開放,國際化成為中國家電企業最大的發展課題,但是,決定企業能否成為跨國企業的先決條件是“做”與“不做”的選擇,而不是“説”或者是“不説”。

我們看到,在中國的家電企業群中,目前只有海爾是在以PB(自有品牌)的方式向國外輸出産品,絕大部分企業仍然滿足在OEM(為其他品牌代工)的微薄利潤中。在跨國公司“海水倒灌”的緊迫形勢下,中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依然沒有時間表。中國家電企業在國際化問題上出現了不該有的惰性,這些惰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觀念認識不足。國際化是企業與産業的必經通道,如果我們這個行業內沒有強大的跨國公司出現,跨國公司會給中國的家電産業做出可怕的産業鏈位置安排:蹲在家里加工,等有更低的成本環境出現的時候,他們就會停止你的加工資格。國際化是生死線,對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説,已經不是要不要的爭論,而是怎樣國際化的實踐問題了。

二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縱容了我們的企業蹲窩。對日本、南韓的企業來説,他們國內的市場容量根本不可能造就跨國企業,所以,這些企業出生之後就有遠大的跨國理想,他們的生存觀就是國際化。而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在給了我們企業巨大的成長動力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惰性,認為中國市場足以養活自己,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未來的公司只有兩類,有國際品牌的公司與沒有國際品牌的公司,後者是在為前者的輝煌出苦力。中國的家電企業應該從戰略上規劃清楚自己在全球市場的發展路徑,因為中國的市場容量正在被跨國公司所蠶食。

三是微觀制度面的原因。中國家電企業與跨國企業的真正差距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企業微觀制度規定上。跨國企業是完全現代意義上的企業,中國大多數企業正在奔向真正經濟意義上的企業的路上,也就是説,我們的産權必須優化,組織的治理必須回到科學的道路上。國際化的過程是個強大的資本消耗的過程,中國家電市場整合進化的時間不能太長,因為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還讓我們的企業沒有資本積累,國際化只能停留在理想的書架上。國內外日益加劇的競爭告訴我們,企業微觀的産權明晰迫在眉睫,因為微觀的公司制度障礙已經形成群體性的發展阻力。

四是政府的産業政策引導應該細化。塑造全球性的跨國公司完全靠企業單邊運做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有重點地對重點企業實行新的因材施教的政策,讓優勢企業真正變大之後再把他們送出國。任何後進國家企業國際化的機會成本都會比先前已經國際化的企業高,這意味著政府需要提供更大的支援。

如果要成為鯨魚的話,只在一條小河中是不可能的,成就鯨魚的空間必須是大洋,同樣對中國的家電企業來講也是一樣,要成為跨國公司必須要擁有全球市場,在中國本土市場再強大,也仍然是條強大的蟲子,而距離龍的距離還有天壤之別。

在資源和競爭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我們的企業必須儘快地實行國際化戰略,所有的綜合因素都不足以成為企業拒絕國際化的藉口,正確的國際化戰略必須是克服所有的不利因素。海爾國際化的偉大之處正是因為它有目標,還有落實,而不是空洞的故事。 (羅清啟)

經濟參考報 2004-2-1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