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發展農村經濟須有新思路

孫永森

    隨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明顯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這一歷史性轉折的實現,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思路創新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跳出“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思維定勢,以新的思路,打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更大發展。

    從專注于農村發展到重視城鄉經濟對接、互動

    進入新世紀,一、二、三産業聯動,城鄉協調發展的特徵更加明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著眼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對接。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城市工業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第一個對接點;城市工業為農村提供了大量的農業生産資料,這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第二個對接點;城市二、三産業吸納農村勞動力是第三個對接點;城市居民的農産品消費是第四個對接點;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梯度轉移,大量的農産品加工工業和農業生産資料生産企業以及其他傳統工業逐步向以鄉鎮為中心的農村轉移,這是第五個對接點;城市工商業生産和管理方式向農業領域滲透,從而提高農業生産和管理水準,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重要對接點。應抓住産業集聚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這兩個重要環節,增強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完善城鎮體系,優化生産力佈局,紮實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協調發展。

    從農業結構調整到國民經濟結構調整

    1985年以來,我國曾進行過幾次農業結構調整,但幾次調整主要都是圍繞擴大經濟作物比例進行的,是一種數量擴張型調整。現在正在進行的農業結構調整,則是以提高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效益為中心的品質素質型調整,也是由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轉變。要搞好這次調整,我們的目光必須從局限于農業及農村,擴展到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和各個環節。為此,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是正確處理農業綜合效益與區域比較優勢的關係。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不僅要進一步提高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的比重,而且要不斷優化品種品質,發展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應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産品和支柱産業,逐步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産、區域化佈局,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二是正確處理市場開發與科技進步的關係。農業新品種、新産品的開發應與市場開發相結合,防止科技開發與市場脫節。三是正確處理農村經濟結構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關係。應統籌兼顧,對農業生産、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統籌考慮,對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鎮化建設統籌考慮,把農業結構調整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框架中加以考慮和規劃。四是正確處理尊重農民生産經營自主權與轉變政府職能的關係。調整農業結構要以農民為主體,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切實尊重、依法保護農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生産經營主體地位。各級政府應以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重點,轉變職能,強化服務,使農業結構調整真正實現由“行政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由種養業生産計劃調整向體制和科技創新轉變。五是正確處理農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係。農業結構調整要防止對農業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而應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工業化和市場化

    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是現代集約化農業和高度商品化農業相統一的發展過程。推進農業現代化,應抓住農業現代化兩個基本特徵:首先,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工業化的過程,它要求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裝備、設施來改造傳統農業,並以具有現代素質的人員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來經營和管理農業。其次,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市場化的過程,包括農産品商品化和農業生産要素的商品化。這就要求我們把傳統工業的市場化改造經驗運用到農業上來。從當前農業發展的實際來看,一些地方雖然已經建立了一批農産品基地,開發了一批名特優農産品,培育了一批優秀的龍頭企業,但離工業化管理和市場化發展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工作創新的力度,把農業發展不斷推向新水準。

    《人民日報》 (2001年07月26日第九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