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科技創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路甬祥:尊敬的鄭院長,各位專家,各位同志。必堅同志要我到人文論壇講一講,我

是一直做工程技術的,跟自然科學還沾邊,人文的修養是很差的。我想想,還是不要離開我的本行,聯繫一點當前全國正在進行的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適當展開到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可能就不會走偏了。我選了一個題目叫做“科技創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我要講的有四個部分,一個是全面建設小康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階段。第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第三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差距比較。第四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思路。

首先,跟大家一起討論全面建設小康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階段。

中國新時期的發展戰略,從建設總體小康轉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這標誌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性階段。但這跟歷史是延續的,可以回顧追溯到很久遠之前,比較適當的還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三民主義”,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是百餘年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前赴後繼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鄧小平同志從中國國情出發,結合時代特徵,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包括以下重要內容:

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堅持經濟與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以改革發展為動力,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欲文化需求為目的,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同時,他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同時也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的問題,我想最後也必將成功地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最後的統一。

中國共産黨關於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目標,應該説是小平同志開始設計“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這已經實現了。第三步是到下世紀中葉,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現在正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小康社會,我們應該理解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初始性的目標。小平同志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對象,並將其定位於中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經濟建設是核心,發展戰略,就是要在小平同志三步走戰略的基礎上,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際上,十六大提出的前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小平同志第三步戰略目標的細分,分出來的一個階段。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是新的歷史性的跨越。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使我國的經濟總量翻兩番,中國的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的綜合國力上一個大的臺階,為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與重點。這在十六大報告當中已經寫得很清楚,經濟發展方面就是GDP達到四萬億美元以上,進入世界前列。四萬億的概念,不是第二位就是第三位。我相信,今後的二十年,由於種種的變化,包括我們幣值更加堅挺,這個數字還會超過,每人平均GDP達到或超過三千美金,當然每人平均的水準還是中等水準,進入中等水準國家的行列,基本實現工業化,部分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而且不光是傳統的工業現代化,還是實現資訊化,知識經濟佔主要地位。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和沿海地區。

社會發展方面,我們將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鎮人口的比重。社會保險體系也會日益健全,社會的就業應該比較充分,一次分配要堅持注重效率,二次分配要注意公平,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得全國人民的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實。

政治方面,民主與法制更加完備,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在文化建設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將要明顯提高,形成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與文化的創新體系,全民的健身和衛生醫療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我們要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發展模式,取得協調與可持續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顯著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的道路。

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的戰略重點是什麼呢?戰略重點就是要實現社會轉型,實現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市化,在這方面,農村與農民是我們的工作重點。縮小地區差距,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們的工作重點,調整和提升産業結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是重點。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率先實現現代化,東部地區理所當然的是重點。提高科技、教育、文化整體水準,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的歷史性跨越,應該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要走在前列,我們必須深刻地理解鄧小平同志關於四個現代化、關鍵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論斷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力爭率先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我們回顧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它每一個進步都是有科學技術革命性的進步所引發的。比如十六世紀,由於近代的工業技術革命,導致人類從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社會,20世紀的量子力學、相對論,催生能源、資訊等等新技術領域和産業群,特別是上個世紀的後二十年,當今經濟全球化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經濟的分工正處於新的調整之中。新型的産業,特別是資訊産業和資訊相關聯的,高增值的服務業,或者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已經跟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相聯合的産業,另外跟教育、文化相聯繫的産業正在不斷地發展,資訊社會逐步地將發展為知識性的社會。

在人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對科技的支援程度以及有效的需求不相同,發展水準越高,對本國的創新能力要求就越高,即科技進步不但要創造當前的發展,還要為下一步的發展提供支撐。根據過去的歷史統計,以及對今後知識社會的前瞻,我這裡有一張表,但是這張表我進行了修改。從一般歷史的統計來看,到每人平均GDP小于六百四十美金的時候,R&D是小于1,也就是溫飽階段。在六百美金到五千美金的時候,R&D是1.0-2.0的位置。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社會裏面,如果用歷史的統計來預見未來的話,這可能是落後於現實的,在過去的歷史當中,大量的公共資金要投向農業社會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比如説水利,工業社會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比如説交通、能源、資訊等。但是現在全球的資金,我們更多地投向教育和科技,建立國家的創新體制。因此,估計未來的二十年或者五十年,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對R&D的投資比重都會增加,而且這個趨勢在某些國家和某些地區充分得到了反映。比如説芬蘭,他號稱R&D的投入佔科技投入的7%。比如説南海,是比較後發的新型的工業化國家,R&D的投入佔經濟投入的5%,第三階段,每人平均的GDP大於五千美金的時候,按照原來的統計大於1.5到2,我們把它提高到3%。大家問我有沒有什麼更加精確的數值,現在沒有,但是趨勢是往這方面走的。我從德國回來,我請教德國基金會的主任,我説到2010年R&D的投入有多少,他説至少3%,整個歐共體都有共識,到2010年,R&D的投入要佔3%。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他們也要增加R&D的投入,但是還沒有這樣的目標。從科技創新的情況來看,第一階段,溫飽階段是引進技術,小康階段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某些方面要自主創新了。到了大於五千美金以上的,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更要增長。而且我以為,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來説,在某些關鍵技術上,要堅持自主創新,同時在面上繼續擴大開放,引進消化吸收,這個戰略要堅定不移,而且按照這個表格統計,自主創新來得更早,否則我們會失去機會。這個原因是中國國情決定的,科技要走到前面,第一是因為我們是大國,經濟發展的規模與多層次性、多樣性,決定了對技術的需求的多樣性。第二,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乙太意識形態和大國的關係更決定了引進核心技術會遇到更大的難度。如果是個小國,引進一個技術,人家可能不在意,你就引吧,也成不了很大的氣侯,大國可不一樣,特別是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國家,還是有很多障礙。中國是有十幾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必須繼續注重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同時,努力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的基礎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對這一點,我是堅信不疑的。

第二,我們要依靠科技,保證我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的增長。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進步已經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兩大動力。過去20多年,改革開放和制度變革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關鍵因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科技進步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將日益上升。因為制度安排逐步地走向了完善,當然我們現在還有很大的空間,還有很大的潛力,還有相當的路要走,但是趨勢是這樣的。科技的作用會越來越扮演重要的角色。

隨著我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不斷深化,改造傳統産業、發展新型産業,大幅度提高我國的經濟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隨著我國的經濟從短缺走向相對過剩的轉變,制約經濟增長的瓶頸從資本需求轉向創新的需求,從創造新的需求,必須要依靠科技的進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最近十幾年出現的手機消費,沒有科技創新,不能想像有這麼巨大的手機市場,當時列寧同志曾經講過電器化,蘇聯講電氣化就是共産主義了,同時還講,我們過去五六十年代描述的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當時絕對沒有想到每個人腰裏要揣一個手機,有個有線電話就不錯了。就是説科技創造了需求,並不完全是需求拉動需求,科技也同樣創造了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發展水準的提高,依靠國外技術的發展模式,將受到越來越多的局限,落差也逐步減少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本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們十六大提出了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來支援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無選擇。我國核心資訊技術到目前為止嚴重受制於人,不僅制約著相關産業的發展,而且對國家安全、企業的經營安全都存在著巨大的隱患。比如,我們在資訊化方面,比如説高速的智慧晶片、資訊安全性技術、超級電腦和超級計算能力、新一代的網路環境等,還有嵌入式的系統軟體和重要的應用軟體等,都是帶有技術性的。比如説材料科技方面,因為材料是現代工業以及人類物質文明的基礎,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對材料技術必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需求。比如説超級結構材料是極端條件下工程技術的關鍵,比如説航空航太,核能等等,或者飛機發動機等等,沒有超級結構材料的支援是不可能做出來的。奈米科技及其帶來的材料工業和技術革命性的變革,環境友好材料與工藝是新世紀人們的共同追求,新一代功能材料是未來的資訊技術、生物技術、傳感技術、奈米技術等發展變革的基礎。

先進製造技術,現在大家都在談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而先進製造是工業化、現代化和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是高新技術實現規模産業化的橋梁。過去有説製造工業是機械工業,我是學機械工業出身的,我倒不同意這個説法,但是有客觀理由的。任何的資訊技術要産業化,總要有物質的載體,手機也要有晶片,也要有殼體,要有板卡,這都是設備製造出來的。所以,它實際上是規模産業化的橋梁。DNA測試、轉基因工程測試也是一樣的,同樣需要機器人,需要生物工程的大規模生産的設備來實現規模化。所以,先進製造是資訊化,但是先進製造也發生了變化,就是資訊化、網路化、全球化、綠色化和個性化的特徵。先進製造技術基於現代的管理之上,先進製造技術是以知識、技術、工藝、人才為主的産業,先進製造技術必須適應全球市場競爭。它已經走出了一個國家的製造,一個工廠的製造,成為全球的虛擬製造。我們還要依靠科技提高人民的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醫療保健市場將有大的發展。美國2000年GDP八萬億美金,其中醫療保健市場的容量是一萬五千億美金,而藥物市場份額僅佔醫療保健市場總額的9%,但利潤卻佔了市場的75%。中國2000年GDP超過了一萬億美金,但是醫療保健市場只有四百多億美金,藥物只有九十億美金,每人平均藥品消費量僅為日本的1/60,可見,醫療保健市場潛力非常之大。我還有另外一個觀點,你有病才需要的,醫藥固然是大市場,恐怕真正有效的營養品、化粧品的市場更大,人要健康的、美好的生活。

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也非常嚴重,老年病,老齡保健、老齡照養、養老保險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特點為,基數大,來勢猛,發展快,底子薄,負擔重,“未富先老”。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是6.96%,預計2010年8.47%,2020年為11.8%,這跟歷史上的失誤是聯繫在一起的,而且隨著老齡化的社會還要持續大半個世紀。所以要求我們提高每人平均的勞動生産力,提高一對夫妻能夠贍養更多的長輩的能力。社會保險也要靠納稅人交了稅才可以啊。我國的人口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1998年,第二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城鄉慢性病患病率為15.7%,其中城市佔27.3%,大城市是32.8%,農村居民11.8%。這可能是低估了,因為小病就不看的。城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並、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高出農村的3.5倍、5倍、2.5倍、8倍以上,在城市地區前十五位慢性病順序當中,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並、糖尿病患病率較為突出,佔前十五種慢性病總數的50%,在大中城市則更為突出。所以,我們面臨著雙重的挑戰。

傳染性疾病威脅依然嚴重,傳染病控制任務依然艱巨,新的傳染病在城鄉不斷發生,近期的非典流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國艾滋病感染人數近100萬人;性病每年增長15%左右,結核病患者人數500萬人,而且居世界第二位。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病人200萬人,乙型肝炎病毒在我國居民中感染率達到15%,B型肝炎病毒的攜帶者佔世界總數的1/3,這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事關13億人民的健康,也是現代生態農業的基礎,不僅醞釀著科學技術的新突破,而且蘊含著宏大的産業和經濟。

第四,我們還要依靠科技保證國家安全。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全球化,國家安全已經從傳統的國防安全擴展到經濟安全、科學安全、資訊安全、社會安全等多個方面。依靠科技強軍,提高國家方位能力,是維護我國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和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需求。金融與經濟安全將成為保證我國經濟在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前提。

應對突發性大規模流行性疾病和生物恐怖事件,最終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建立可靠的公共衛生體系和生物反恐體系,必須不斷地發展治療手段和創新藥物。伊拉克戰爭,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制資訊權和精確打擊能力是提高國防防衛能力的技術基礎。制空天權是現代戰爭的技術制高點。這種形勢下,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也必須保持有精確反擊的能力。好象前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有手段對付核武一樣,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國家的安全。

第五,我們還要依靠科技實現社會可恥需發展。社會可恥需發展既關係到子孫後代,也關係到當代人的生存與發展,當前我國資源余生太環境問題極為嚴重,依靠科技進步,在繼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提高我國的資源、生態、環境的優化,恢復和重建能力,逐步實現我國的人口規模的零增長,實現能源資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實現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走一條發展之路是一項十分緊迫和長期的任務,而且要實現這三個零增長完全是可能的,也可以做到的,而且世界上有的國家在歷史上經歷過。

比如説我們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必須依靠科技。我國的能源資源相對短缺,結構問題嚴重,能源的持續安全供應和減少排放污染是我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我國的能源發展近期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石油短缺,煤的清潔利用和節能降耗;遠期是要發展優質和環境友好的可替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高效、清潔能源,是我國的戰略目標。當然,經濟學家是要充分開發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我當然贊成,但是地球上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總有一天要消耗殆盡,我們最終要找到新的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走出一條適合於中國或者適合於整個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人説,我們中國人像現在美國那樣消耗能源的話,還要兩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供給,所以我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應該尋找一條跟自然相協調的道路。

我國的礦産資源安全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礦産資源安全供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際安全,我國每人平均礦産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58%,若干重要的大宗財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金屬礦産資源短缺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情和國民經濟發展,要採取可迴圈的發展模式。

生態環境建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湖泊的污染程度,2000年評價的24個湖泊當中,11個污染嚴重,4個部分污染,9個水質為三級或優於三級。近海污染程度,每年入海的廢水為70-80億噸,農藥為17萬噸,化肥400多萬噸,危害著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耕地污染情況,受重金屬和農業污染的農田各佔百分之五以上,減産和污染糧食400億斤,此外導致大量蔬菜和農牧産品增收污染,經濟損害數百億。固體廢物污染嚴重,城市生活垃圾每年10%的速度增長,許多大中城市被固體垃圾所包圍,而且這種固體的廢棄物往往産生二次污染,影響地下水,影響到大氣。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積存量達到6.49億噸,佔地到5.17萬公頃。

第六,科技促進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科學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基石,科學文化是先進文化中最具時代正的文化,代表著新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近代科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些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與科學道德規範,在當代已經發展成為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和崇尚創新等現代人類社會先進的文化理念,在人類社會迎來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科學創新活動和由此而形成的新的科學理念和規範,必將成為新世紀人類社會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動力。

第七,從我國中長期發展戰略需求出發,佔領科技制高點,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不如知識經濟時代,在技術革命帶動下發生産業革命的總體態勢方興未艾,在資訊與生命科學、奈米技術等領域發生影響極為深遠的科學與技術革命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能否抓住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産業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歷史機遇,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興衰成敗新的考驗。

第三部分,看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與比較。中國科技能力與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之間的比較。以中等發達國家小康社會的參照性作為比較。如果發達國家平均水準是100的話,中國相對的程度,除了科技化的指標比較高一些,主要是我們的開放程度,內外的人員交流、科技技術和資訊交流都做得比較好,達到了83.19%,其他都在50%以下,尤其是科技投入能力的指標只有15.52%,是相當低的水準,這是2000年的統計,這兩年有所增加,會提高一些,但是也不會超過25%。

國際科技能力排序,如果按照類似的國際發展管理學或者是世界經濟論壇和哈佛大學科技國際競爭力的排序看,還是按照中科院有關科技能力的排序,我國都排在世界第25-28位,位於多數發達國家之後,處於發展中國家的中上水準。

主要的問題是,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能力比較弱,原創新的科學創新的成就較少,領銜的科技人才短缺,企業還沒有完全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成果的産業化機制和效力還需要提高,科技創新的投入仍然不足,促進科技創新産業化的法律、政策、文化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科學普及水準亟待提高,尤其是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是當今十分迫切的任務。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全面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最後一部分,看一看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基本的思考。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我認為也應該分步走。比如説2010年前後,應該基本完成我國創新體系的建設,在若干重要的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國家的科技整體水準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這個前列的意思,當然是指第一、第二位。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援,向社會不斷輸送科技創新人才與高素質的知識勞動者。

要實現這個目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跨越發展,必須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基礎作用與企業的主體作用。

在建黨一百週年時,就是2020年左右,基本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科技的整體水準達到世界科技強國的中等水準,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大幅度增強,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重大創新成果,為我國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援,培養和造就大批適應二十一世紀發展需求的高水準的科技創新人才。這就是2020年,也就是十六大所規劃的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小康階段的科技發展,我認為應該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要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但是這一點,目前在學術界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同志認為,跨越式發展要求太高,我覺得必須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因為到那時候,我們要達到世界科技強國的中等水準,科技競爭力要進入世界的前十名,因為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進入了前三名,科技如果排在前十名或者前五名的水準,前十名現在是瑞典、荷蘭,人口不太多,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我想每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完全按照每人平均來計算,是按照總體實力來計算的。理應我們要遠遠超過他們。前五名是誰?包括義大利、加拿大這些多少。義大利的科技投入現在只有1%,它的經濟總量到那時候已經遠遠落在我們後面。到建國一百週年的時候,也就是50年左右,我們要全面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水準躋身世界強國前列,科技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綜合競爭力中最具有優勢的重要因素,發展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科技人才和科技水準的國際化。説到底,中國的優勢何在?我覺得中國的優勢只有兩條,一條是中國有共産黨領導,選擇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外我們有十三億人口,我們有不可比擬的人力資源,如果這麼大的人口總量,能夠受到好的教育,能夠煥發出創新的能力來,任何一個民族都沒有辦法與我們比較和競爭。除此以外,我們的地理位置,我們的資源環境,我們的生態條件,跟世界上許多國家來比較,我們並不具備什麼特別的優勢。自然優勢,氣侯條件,包括水資源的配置也不是很理想。我們要發揮政治優勢,同時要發揮通過教育和科技提升我們人力資源的優勢,這才是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推動力。

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思路,要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參與雙邊、多邊的全球競爭前的R&D合作,大幅度地提升科技創新與産業化能力。在多數領域,主要繼續加強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整合模式,儘快實現引進技術的本土化。在具備條件的某些産業或産業發展的某些階段,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實現産業技術的跨越發展。在少數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的前沿,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能力,佔領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科技與産業的制高點。我們應該有分類地制定我們的戰略,不能籠統地説,現在全球經濟了,跨國公司都可以把技術轉移到中國來了,沒這個事。當然也不能説,我們什麼都要自力更生,我們都要從頭做起。我們應該把改革開放的好環境,改革開放的優勢,同時把我們必須要自主創新的能力,兩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

第二,我們要努力增強科技基礎與後勁。加強基礎研究與重要高技術領域前沿和前站佈局,加強院士性科學創新,並在一些重要領域上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為我國中長期發展和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持續支援。

有限發展資訊科學、生命科學、物質欲材料可和交叉科學等重點領域,在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光纖技術,新能源與環境技術、空間與海洋技術等未來科技發展的領域,實現突破性的跨越。

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和對策。首先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制建設。通過制度安排,人員合理流動,以及資訊化、網路化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在知識的生産、傳播、應用和各個環節,在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形成分工合理,緊密聯繫,互相促進、適度競爭和高效運轉的國家創新體系,基本完全我國科技體制新的建制化。

我們要加強市場化改革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速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創新和産業化規律的法律法規,加大産權制度改革力度,發展仲介體系,引進和鼓勵風險投資,完善創新的價值鏈。大力發展面向市場的技術整合創新能力,為大企業提供關鍵前沿技術,為中小企業提供適用技術和技術服務。探索適應知識經濟特點的智慧財産權制度,積極地參與國際有關智慧財産權制度和技術標準的制定。智慧財産權制度也面臨著改革與創新,原來的智慧財産權制度的産生是在工業化的初期産生,現在到了知識經濟的階段,它的許多的概念也要發生變化,比如説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它的比重可能就要進行適當的調整。由於技術更新的速度加快,可能智慧財産權保護的週期應該逐步縮短。過去一個技術保護二十二年是合理的,現在我看保護二十二年是保護落後,而不是保護先進了。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許可的轉移可能也要在全球的利益跟利益共用方面得到一個平衡。現在的市場跟過去完全不同了,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所以怎麼樣既保護智慧財産權,又推動技術進步,同時使得人類能夠分享最新的技術成果,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改革與發展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開發人力資源,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發展。要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普及基礎教育,大力發展遠端教育,要改變應試教育,注重素質教育,光提素質教育還不夠,還要強調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提倡終身學習的環境和社會風尚。要抓緊領銜市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吸引,加快人才的國際化,適應全球經濟的挑戰。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採取特殊政策,優先發展面對知識人群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才的流動,人盡其才。這個觀點可能值得商榷,但是我始終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現在人力資源的流動,最迫切的、最有效的是知識人群的流動。現在知識人群的社會保險都是採取屬地化原則,因為屬地化推進速度很慢,有的很多年都不能成為社會的人,還是成為單位的人,所以受到牽制知識人群的流動,當然也影響了知識人群潛力的發揮。所以,我覺得應該要研究我們縱橫交叉的社會保險體系。國際上的社會保險體系也不都是屬地化的,也有跨地區的、縱向來進行投保的。當然,這裡面要解決好基本保險和帳戶之間怎麼融合的問題,當然這是有辦法解決的,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一般都統而言之,講社會保險。

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江澤民同志指出,“弘揚科學精神更帶有根本性和基礎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分為,提倡尊重知識創新,鼓勵技術創新,崇尚與支援創業精神,創導“愛國奉獻、求真唯實,誠信敬業,協力創新”的道德風尚,樹立社會化、全球化、現代化的觀念。科學院感覺到,帶著成果下海創業是很必要的,但是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科學院産生的很多企業長期都沒有真正的社會化,變成科學院一股獨大,沒有跟社會上的資本,社會上的經營者和社會上最佳的生産要素及時地組合起來。所以,反而阻礙了高技術發展的進程。有的技術是有時間週期的,你好象滾雪球一樣,雪球化成水了,就不是滾大了,錯過了跟投資者的機會,錯過了跟社會優秀的經營者結合的機會,失去了在市場上贏得優勢的機會。所以我非常贊成,産業化必須走社會化的道路,只有社會化才能夠真正的産業化和規模,不能把它束縛在大學和研究所的局部的環境當中,兩者的文化顯然是不同的。

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違背科學事實、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的偽科學、反科學,當然還有邪教等荒誕學説。

確保教育與科技投入的穩步增長,構建合理的投入機構和機制。政府在增加農業、環保、健康等基礎工業、戰略性關鍵技術投入的同時,要鼓勵企業社會力量投入,引導構建合理的投入結構與機制,使企業自覺成為科技創新的投入主體。2010年,我覺得中國R&D的投入應該達到GDP的2%,當然要真正實現還要努力。企業投資應該在2/3左右,2020年,我人認為中國的R&D的投入應該進一步達到GDP的3%,這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太高,我認為是需要的,中國是資源短缺的國家,中國又是一個大國,到那個時候,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完善,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能力,整個世界也已經進入了知識化時代的主流。20年以後,15年以後,我可以想像工業化國家的GDP投入可能會在3.5%到4%左右,我們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投入指標。當然,這個投入結構也應該是合理的,有政府的投入部分,同時企業也要成為投入的主體。如果大家同意的話,從現在起,就應該研究、討論、呼籲,來做理論、輿論和思想的準備。在全社會確立,在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各科技的投入是最具有戰略意義的投入,教育與科技是新世紀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國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基礎和發展不竭的源泉。

當前就是抓住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中長期發展的有利時機,選準重點領域和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和力量,精心組織、革新體制,推動科技與經濟的跨越發展,應該充分體現科學技術對我國現代化全局的重要作用,既規劃科學技術實現跨越發展的目標,更要規劃科學技術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功能和互動關係。

我們應該走新興工業化道路,保持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力等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為主線,緊密結合知識基礎建設與保持科協技術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選擇和整合。

緊密結合知識基礎建設和保持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選擇和整合。應該進一步明確至2020年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建設思路和目標,進行相關的科技制度體系整體設計,同時應該提出未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若干核心政策和重大舉措,比如説引導、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政策,人才吸引、培養和激勵政策,重大的科技基礎設施和基地建設,重大的科技專項等。

謝謝各位。

中國網 2003年12月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