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創新為全面小康注入強大動力

話題緣起近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是與改革的不斷深化密切相關的,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增長離不開一輪又一輪的改革深化。當前,要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還須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前日結束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必將為中國在新世紀經濟社會新一輪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期話題我們特邀專家結合廣東省實際,談談學習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的體會,提出幾個重要領域深化改革的對策建議。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大勢所趨

陳池 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廣東的市場化程度全國第一但仍需不斷完善

經過20多年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廣東經濟發展的市場基礎、市場主體、市場體系、市場保障、市場調控、市場環境等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廣東的市場化程度排全國第一,廣東經濟體制充滿活力,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斷完善。

第一,市場基礎方面。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還未完成,任務艱巨。民營經濟發展比不上浙江等一些先進省市。

第二,市場主體方面。國有企業規模較小、佈局分散、競爭力不強,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許多民營企業産權封閉,家族色彩濃,帶有濃厚小生産的特色。

第三,市場體系和市場環境方面。多種所有制平等競爭的環境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有許多體制障礙,資本市場發展緩慢,人才的地區、行業、所有制壁壘還沒有根本打破,産權市場尚未真正形成。

第四,市場調控方面。政企關係尚未得到根本的理順,政府一些部門運用行政手段實行直接、微觀管理企業的慣性還存在。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滯後,全省還缺乏一個統一的國有資産出資人的代表機構。

新一輪改革著力於五個方面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結合我省實際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的精神,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促進制度建設和創新,我認為主要著力於五個方面:

1.規範化。如果説,前一階段的改革帶著“摸著石頭過河”、“由下而上”的特點,那麼新階段的改革必須“由上而下”,加強規劃,城鄉統籌,規範設計,整體推進,在完善、規劃、配套、協調上下功夫。

2.資本化。把資源資本化,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秘魯經濟學家德·素托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窮人貧困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資源,而是資本化程度低。資本化就是對資産建立統一的正規的合法所有權制度。因此,我們要加快産權制度改革,促進資源資本化。不但要把土地、山水、資金等有形的資源變為資本,而且要把知識、品牌甚至人力等無形資源變為資本。

3.股份制。實現資源資本化,股份化是最好的組織形式。要促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股東,農民入股、工人入股,加快自然人持股。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要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必須分散化、多元化、社會化。

4.混合化。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混合經濟代表經濟發展的主流。它不是單一的所有制,它含有公有的成分,也包括非公有成分。我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途徑是,實現國有企業産權主體多元化,對競爭領域的大中型國有企業,通過法人特別是自然人投資參股、出售産權、外資入股、技術入股、內部員工持股等形式改造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對國有小企業,通過兼併、收購、破産、拍賣等形式,退出國有資本。集體企業也可通過上述形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進行資産重組,推動公私融合、公私合股,混合生長。

5.國際化。中國加入WTO後,我們必須遵守WTO規則。因此,要加快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使我們的體制和機制適應入世的新形勢,與國際接軌。  

政府職能不轉變市場體制難完善

朱衛平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同時也是政府經濟職能不斷轉變的過程。10年來,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已經取得很大進展,政府直接參與經濟建設投資的比重不斷縮小,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趨於多元化和彈性化,干預經濟活動的權力也趨於分散化。但也不能不看到,到目前為止,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沒有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就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完善。因此,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繼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各級政府仍然不願意不習慣當服務員或裁判員

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不但還在做許多無需政府去做而且政府也做不好的事情,同時有許多必須由政府去做的事情又沒有認真去做。第一,政府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投資主體,政府投資的絕對量仍然以很高的年增長率遞增;第二,政資、政企不分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不但國有企業如此,即使是非國有企業,也仍然存在政府行政干預的現象。而政企分開又以政資分開為前提和基礎,只要政府仍然充當國有資産的産權主體,它就是企業的事實上的“老闆”,它就必然要行使自己的財産權利,要在政資不分的前提下實現政企分開是不可能的;第三,審批經濟仍然大有市場。審批經濟與傳統計劃經濟形異而實同,在審批經濟條件下,不但傳統的條塊分割和行政性壟斷依然存在,而且使腐敗這一經濟毒瘤形成了難以節制地滋長之勢;第四,政府的保障職能亟待加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基本職能應該是為經濟運作提供保障,包括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的保障、對經濟運作的應有秩序和行為規範的保障。但是,目前的情況仍然是,各級政府都還是熱衷於當運動員,親自上場一爭高下,而不願意也不習慣當服務員或裁判員,為經濟運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政府職能轉變難在哪

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遇到的最深層次的問題之一,我們對其困難必須有充分的認識。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之所以特別困難,其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既得利益的剛性。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過程是一個政府自我革命的過程,原有的政府經濟職能結構必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利益結構,任何利益結構一旦形成就有其剛性,利益越大,其剛性越強。

第二,政治與經濟的結合部。政府經濟職能問題既涉及到經濟體制領域,又涉及到政治體制領域,可以説是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結合部,因而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既具有政治體制改革的難處又具有經濟體制改革的難處。

第三,牽一髮動全身。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系統性非常強,確實是牽一髮動全身,而我們所選擇的改革戰略又是一種漸進型戰略,這就導致政府經濟職能轉變難免會出現互相牽扯、互相制約的情況。

第四,過渡過程的陣痛。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過程主要就是一個由經濟主體的自主決策替代政府決策、由市場機制替代行政命令機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職能不明的“中間地帶”,在這一地帶,政府職能不能順利轉變與市場體制不能順利形成往往互為因果。

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在哪

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融資體制幾經改革,收效並不明顯,我認為癥結是政府干預仍然過多,市場化的過程遠未完成。具體表現在:政府仍然存在很強的直接參與投資的偏好,仍然試圖通過審批制和信貸控制等手段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發揮決定性的影響,政府對銀行經營、利率和匯率變動、資本流動等仍然實施非常嚴格的控制。今後,轉變政府經濟職能,加快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其中信貸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資本的市場化、利率的市場化、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具體內容包括:政府作為經濟調控者,對所有的企業應一視同仁;取消政府的項目審批權,由企業對建設項目進行自主決策,只需報有關部門備案即可,政府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提出質詢或否決;企業擁有生産、經營、發展、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權,政府雖然可以以法律為依據對企業的某些行為進行干預,但這種干預應看成是一種非常規的特例,一般地説,只有當企業的行為存在明顯的外在不經濟效應且政府進行干預的成本小于其收益時,這種干預才被認為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在政府對企業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如果存在矛盾或爭議,應該通過協商來解決,政府不能對企業施以沒有法律依據的強制,協商無效,則應由法律程式來裁決。

完善宏觀經濟運作調控機制。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應該趨於多樣化,今後應更多地利用貨幣政策手段和稅收手段等來調節宏觀經濟運作。

依法行政與規範程式。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裡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像政府機構這樣的法人。政府是執法者,但同時也要受法律的制約,而依法行政的最有力的措施就是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政府職能部門的一切辦事程式和許可權都要公之於眾,接受社會的直接監督。

投融資改革:新時期經濟增長的支點

羅丙志 廣東省廣新外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經濟學博士後

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增長離不開改革一輪又一輪的深化,甚至可以説是以不斷深化的改革措施為依託的。那麼,新一輪的增長以什麼為支撐呢?顯然,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責無旁貸地要承擔起這個歷史重任。之所以作出這個判斷,是因為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已經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最為滯後的一部分,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

經濟發展中的“短板”

目前的投融資體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民間投融資存在重重障礙。近幾年有效投資需求不足,表面來看是因為最終消費率低、企業新設備需求增長較慢所致,但實際上也與政府投融資政策對民間的行業和領域限制過多有關。目前城鄉居民的家庭積蓄除了存在銀行裏(居民儲蓄已經超過10萬億)和私人民間借貸等之外,其他的投資門路和受益渠道很少,因為私人投資創業目前在我國還受到許多人為阻滯。應該説,這是當前有效投資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除了在準入方面的政策限制外,由於許多基層工商行政、土管、稅務、消防、環保等部門的辦事效率不高、衙門作風嚴重,使得有志於投資各類實業的創業者在新投資開辦一般性工商業和服務企業時知難而退。

社會投融資結構不合理,效率不高,風險巨大。應該説,我國經濟長期以來都屬於投資拉動型經濟。因此,歷屆政府在試圖拉動經濟增長時都很重視投資,當然主要是國有投資。在整個過程中,也進行過一些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嘗試,比如在1983年啟動了“撥改貸”改革,把國有企業投資資金來源由財政撥款改為向銀行貸款,相應地中央政府先後向地方政府下放投資審批權。這些改革推動了地方經濟和加工工業的大發展。但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投資約束機制,地方重復建設嚴重,在只有銀行信貸融資的惟一渠道的狀況下,國企對銀行形成鉅額債務。同時,由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國有投資的責任鏈,這些債務有相當一部分成了不良債務。結果是社會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許多國有企業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還總能得到銀行信貸資金,而投資效益較好的民營企業中的大多數卻很難得到銀行信貸資金。這樣的融資體制不但無法高效地運作,而且累積起了巨大的風險。在這樣的投融資體制下,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將可能流於形式,國企很可能還會繼續走高負債經營之路,其再投資和持續發展的能力也會受到限制。

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嚴重缺乏。由於資本市場在我國發育較晚,非銀行金融機構這類投資主體的發展很不足。證券公司由於資金實力所限,除經營證券的發行、流通業務外,大多數尚無能力開展廣泛的企業兼併和資産重組業務,使得其參與和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時,發起和管理證券基金的諸如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公司這樣的金融機構仍然為數不多,不利於集中中小投資者的資金,不利於活躍和穩定資本市場和分解社會投資風險。另外,風險投資的缺乏,也很難為處於投資風險較大階段的企業提供急需的融資支援,不利於高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初創和發展。

目標: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經營運作市場化

我認為,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目標應該是:通過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實現政府調控透明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決策自主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經營運作市場化、仲介服務規範化、監督約束法制化。

改革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要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範圍,完善行業的市場準入、公平競爭。政府須明確的一個職責是要著力為社會創造出一個適宜投融資的大環境,而不是專注于某一個具體的項目、具體的籌資方案、具體的投資者。在現階段的重點應該是給民營經濟以充分的國民待遇。

對國有投資要真正落實和完善出資人制度。這一點對像廣東這樣的擁有大量國有資産的省份尤其重要。只有通過制度建設對出資人代表機構(擬議中的國資委)形成約束,出資人代表機構通過完善的公司治理對企業形成制約,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國有投資的責任鏈,保證國有企業充分地按照市場規則運營,使投融資體制改革真正為國有經濟助力,並使國有經濟真正地對整個社會經濟形成一種杠桿撬動作用和主導作用。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的發展一方面能夠促進資本市場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其本身則能憑藉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領域中的資本經營與擴張提供支援。可以考慮通過擴大資本金、兼併重組等方式,將一些證券公司和信託投資公司重組為能充分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大證券公司。要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促進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近期要特別注重培育發展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並使二板市場儘快運作起來。  

國企改革攻堅:建現代産權制度

宋子和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決定,必將推動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實現新的突破。

深化國企改革難度之大出乎意料

國有企業改革長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作出了很大努力,特別是1999年召開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為此專門作出了決定,推動這一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通過對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國有資産在全社會總資産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主要通過政策調整,使國有企業的效益有所改善。但是必須看到,這些進展和成就仍不盡人意,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深化改革的難度之大,出乎人們的意料。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過大,不合理的佈局和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大量分佈在一般競爭性領域,2001年這類行業的國有企業有15.5萬戶,佔國企總戶數的89.2%,其資産佔49.5%。大多數國企雖然進行了公司制改造,但普遍不規範,離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差距很大。股權結構單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如中央國資委監管的196家中央企業大部分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國有股一股獨大,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十分嚴重。因此企業運作品質低、效益差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變,虧損多、資不抵債和空殼企業佔全部國企總數的40%多。國企利潤主要靠壟斷行業中的大型企業,在這些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之後,利潤便難以為繼。

現在需要深入研究的是,既然中央和各級領導對國企改革高度重視,改革的方向和戰略也已明確,為什麼進展和效果都不理想?我認為可從兩個方面探討其原因並據此採取更有效的對策。

客觀方面,如何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為同現代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現代企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只有靠自己不斷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們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也有待時日;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一樣,在長達25年的改革中,國有企業的一些淺層次的、相對容易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現在需要改的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中央早就提出國企改革要打攻堅戰;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國企作為社會、經濟的細胞,它的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由於相關改革如政府機構、投融資體制、金融體制、財政體制等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市場體系的完善、市場法規和市場信用制度的完善等滯後,國企改革便不能孤立地深化下去。這次中央全會就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部署,提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都進入攻堅階段,便為繼續深化國企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再從主觀方面看,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有些方針政策需要進一步明確;有些舉措的針對性要更強、更加有力。

定位: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為實現宏觀調控服務

關於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定位,目前已經明確的是,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要發揮主導作用。但何謂“支柱”和“主導”?人們的認識還不一致。我認為它主要應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為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應是民本經濟,要以民有、民營經濟為基礎。因此,國有經濟不是比重越大、發展越快就越好。政府的財政來源主要靠稅收,而不是靠辦企業賺錢,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産品。

契機:通過深化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資、政企分開

國企改革難以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資人不到位和政府部門的多頭管理。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和出資人代表的職能混淆,國有資産的經營責任不落實,“無人負責”和“過多干預”同時存在,企業不可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因此,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産權:絕大多數要改成混合所有制企業

要加快産權制度改革,除極少數國有獨資企業外,絕大多數要改成國家控股(主要是相對控股)、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即産權結構多元化的公司制企業。在這個基礎上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的三項制度改革,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

佈局結構:該加強的真正加強,該退出的真正退夠

以上述國有經濟的定位為依據,加大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的力度,該加強的真正加強,該退出的真正退夠。到2010年實現合理的佈局和結構。為此,除提高認識外,要排除部門、地方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干擾。同時,政府應承擔改革成本,不要分攤給職工個人,要通過改革,使大多數人受益。

南方日報 2003年10月16日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報告
十六屆三中全會聚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