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論文題目透出的務實精神

上官子木

    當我看完了一位國內學者在國外大學就讀時完成的博士論文時,非常感慨。這是一本研究角度新穎且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書,但要在國內,作為博士畢業論文將很難通過。如果是評職稱,至少在我所在的單位是肯定評不上的。因為這本書是用描述性的語言,採用的是非量化、非實證的研究方法,這註定要被國內學術界的一些權威人物認為是沒有學術性而遭否定。 

    關於學位論文的寫作,我們的價值觀更傾向於宏觀化、理論化,這種傳統由來已久,導致了中國的學位論文多是“大題小作”。相比較,國外的大學對學位論文的寫作更鼓勵微觀化、實用化,因而其論文的特點是“小題大作”。 

    “大題小作”的論文往往體現出不良的文風:華而不實地賣弄學術術語、空對空地構建理論模型。對於這種在我國學界已構成傳統的文風,儘管近幾年來已有了反對的呼聲,但以純學術為由,貌似艱深的晦澀,實為玩弄術語的空談論文仍有著根深蒂固的市場。 

    我們的學位論文往往缺乏靈氣、缺乏個性,這也與題目過大有關,大題目畢竟不如小題目能夠深入挖掘,也不易把握,容易陷入到平庸之中。研究者只有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才有可能將個人獨到的體驗和見解融入到論文的字裏行間之中,以使靈氣與個性顯現出來。

    學位論文應當有自己的調查、自己的觀察、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思考,乃至形成自己的文字特點。然而從我國的學位論文中很少能看到這些具備個人特色的內容,這與學界權威沒有倡導良好的文風有著密切的關係。應當承認,國外大學對學位論文“小題大作”的要求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小題大作”的論文由於對所研究的內容進行了細化與深化而沒有多少抄襲的餘地,研究者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因而更易於體現個人的特色和務實的精神。 

    學位論文的文風是學術界文風的伴隨物,改變學位論文的文風並不在於學生,而是在於學術界裏掌有實權的權威階層。實際上,很多學生只是為了使論文易於通過,而不得不違心地忙於造大理論。另外,某些學術刊物的誤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青年學生往往或出於模倣或僅僅是為了能發表便按照大而空的導向寫作。我國的改革實際,使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待解難題,因而鼓勵研究生理論聯繫實際,探討和解決現實問題,應當成為學位論文的基本導向。除此之外,在論文寫作中發揮出個人的特色與智慧、體現學術研究的創造性應成為學位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文風問題,還涉及到一個更根本的價值標準問題,即什麼是高品質的學術論文。學術界有一部分人長期以來認為,所謂學術性就是羅列學術術語構建理論框架,甚至認為,別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奧,學術性就越強。其結果是,使一種極壞的文風堂而皇之地席捲眾多學術刊物,在這些刊物的導向下,很多人在沒有新觀點、新見解的情況下用晦澀難懂的詞彙、語句不通的句式造就虛假學術性。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學問精深者,其論文的語言越平實;而越是才學疏淺者,其語言越晦澀難懂。道理其實很簡單,學問精深者因已將知識融匯貫通且思維清晰,故有能力把高深的道理轉化成通俗的語言以便與更多的人交流;而才學有限者往往思維混亂,缺乏思維的流暢性,故既沒有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更沒有能力以條理化的平直語言向他人轉述。

    文風其實也是學風的一種表現,大而空的文風是與好大喜功的學風分不開的。我國學術界歷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義的討論,卻相對缺乏對現實問題的反思性研究。從我國的社會改革現實來看,學位論文應提倡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的理論研究,應鼓勵從自己的獨立調查中發現和建立理論,用第一手資料來論證自己提出的理論設想和理論推斷。 

    學術研究不僅要講究學術性,還應講究藝術性。然而,學位論文中枯燥乏味,難以讀下去的居多數,這與學界潛藏著的一種觀點,即認定學術論文就是枯燥乏味的不無關係。其實,真正有創見、有個性的論文應當是引人入勝的,因為獨到的見解、睿智的文思必將使論文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引人的魅力。也就是説,一篇閃現靈性、充滿智慧、富有個人特色的學術論文是不可能枯燥乏味的。

    缺乏務實精神,熱衷形式主義是我國學界始終存在的問題。以大題目、大框架、大模型為高學術的象徵,輕視乃至蔑視具體問題研究的學術價值觀,是大而空的文風和學風的根源,並由此而製造了大量的學術垃圾,造成了學術研究的低效率現象。(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南方週末》 2001年6月1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