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發展的新戰略

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從戰略學的角度看,這一目標貫穿21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的全過程,標誌著我國發展戰略的新階段,體現我國發展戰略的新結構,蘊含我國發展戰略定位的新概括。

發展戰略的新階段

從鄧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報告系統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過程反映出我國發展戰略的演變軌跡。其中,“小康水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發展在不同階段的奮鬥目標和根本要求,標誌著兩個不同的戰略階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發展戰略的新階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據除了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一般規律,直接依據源於合乎實際的現狀定位。這就是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圍繞現代化的價值取向,以現代化建設的規律為指導,在對現狀進行定位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

鄧小平同志當初提出“小康水準”時,就是把它與現代化相聯繫來進行戰略定位的。他指出:“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準”。黨的十二大對這一定位作了定量表述:“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産值翻兩番……實現了這個目標……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準。”黨的十三大對這一戰略定位的表述相對完整,這就是著名的“三步走”戰略,“小康水準”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標。黨的十四大重申了“實現達到小康水準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在這一時期,國家統計局會同國家計委和農業部共同制定了《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準的基本標準》,把小康水準的實現程度納入過程式控制制。按照這一標準,從20世紀90年代起小康實現程度平均每年推進5.36個百分點,比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0.73個百分點。經測算,1990年,我國小康總體實現程度為46.32%;到2000年,“小康水準”的16項指標有13項指標按時完成。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黨的十五屆七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十六大報告對這一階段進行了明確界定,指出它涵蓋本世紀的頭20年,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至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一個戰略階段正式確立,我國的發展戰略有了新的歷史內涵。

發展戰略的新結構

從“小康水準”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發展戰略的結構也有了新變化。同“小康水準”階段在內容上側重於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準並主要體現為相關的經濟和物質生活指標相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繼續堅持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的同時,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進一步提出了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指標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準的內涵明顯拓寬了。除了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和“基本實現工業化”的目標外,還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以及推進城市化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

第二,民主、法制、人權、秩序等被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切實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第三,“小康水準”體系中原有的人口素質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少數指標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視野下的比較全面的要求所代替。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比較完善的科教文衛體系包括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以及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等。

第四,生態文明被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小康水準”目標中的“美化生活環境”變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要求,它包括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進一步和諧,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綜上,這是一個新的比較系統的戰略目標體系,一個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指標體系。雖然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在這一體系中仍然是首要任務,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任務提上了日程。從國家發展戰略的宏觀視野看,這一結構性變化的意義是深遠的。

發展戰略定位的新概括

發展戰略的定位是相對於安全戰略和外交戰略而言的,發展戰略、安全戰略和外交戰略共同組成一個國家比較完整的國家戰略,其中,在國家安全沒有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發展戰略是國家戰略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六大報告對我國發展戰略的定位有了新的概括:“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21世紀頭20年,發展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我國的發展戰略中處於“第一要務”的地位。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總體戰略,規劃和指導國家各個領域的具體發展。其目標是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顯然,這是一個規劃和指導國家經濟、政治、科教、文化、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總體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指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最高戰略,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戰略都從屬或服從於這一戰略的要求。經濟戰略是這一最高戰略的基本構成之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政治戰略是它的一個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文化戰略是它的必要組成部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則是“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根本戰略,關係國家的根本前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必將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我國國家戰略的內在結構關係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是國家戰略的立足點。一方面,我國外交戰略的基本任務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其宗旨是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的目標;我國的安全戰略力圖“建立鞏固的國防”,則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只有不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提出的各項任務,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外交和國防戰略也才能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發展戰略創新的新空間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發展的新戰略,既提供了基本的戰略框架,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為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對此,十六大報告在一些關鍵點上作出了原則性的論述。

第一,提出為完成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鬥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四個“新”,要求各地各部門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造性地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也要求進一步研究中國發展戰略中的具體戰略,如經濟發展戰略、政治發展戰略和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發展戰略體系的內在關係。

第二,提出了戰略機遇期的概念。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機遇期中包含確定和不確定的戰略機遇。從全球範圍看,在這20年中比較確定的戰略機遇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資訊化等。這些大趨勢構成了一個新的全球戰略環境,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抓住這些機遇對於實施、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需要以敏銳的戰略意識捕捉未來不確定的戰略機遇,根據戰略機遇的不同情形,對發展戰略的框架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三,強調“與時俱進”,提出創新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為我國發展戰略的創新和發展確立了指導思想。當代戰略研究認為,戰略創新是戰略的本質要求,在戰略發展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夠使得戰略主體處於最有利的戰略格局之中,是一種有效的戰略導向。強調“與時俱進”,在指導思想上為我國發展戰略的創新提供了保證。(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執筆:段培君)

人民日報 2003年8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