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富豪落馬銀行警醒

  當人們還在為號稱上海首富的周正毅的突然落馬感慨時,富豪錢永偉被調查,南京富豪朱耀民攜款潛逃。不僅如此,種種跡象表明,富豪落馬正成為銀行官員出事的導火索,而民營企業驟然變成銀行不敢涉足的雷區。

  中國富豪的誕生猶如一個個情節跌宕起伏的神話傳奇,往往令人難以讀懂。而這些富豪第一桶金的掘得更為其添加了濃厚的神秘色彩:周正毅何以在短短幾年之內,由“阿毛燉品”的小老闆一躍而成為身價超過百億元的大富豪?錢永偉又何來如此巨大的資金收購香港上市公司瑞昌?而僅憑朱耀民自身的實力又怎能擁有百科藥業90%以上的股份,進而操縱股價?

  一連串的疑問縈繞在人們心頭,而能獲得鉅額資金的地方首先是銀行。細細梳理這些富豪落馬事件,我們可以清晰地描繪出一條富豪浮沉軌跡:銀行鉅額貸款———股市炒作———暴富———迅速擴張———資金鏈條斷裂———瞬間倒塌。

  原本,從銀行正常融資並無大礙,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鉅額貸款有違規之嫌。周正毅獲得幾十億乃至於上百億元銀行貸款,通過正規的程式似乎是難以實現的。問題富豪們採用的手法雖然算不上高明,但銀行為何還是連連中招?富豪的惡意詐騙固然是一大因素,但其根源仍然在於銀行,是銀行信貸觀念存在的誤區和信貸體制存在的缺陷所致。

  首先,是富人效應誤區。銀行素有嫌貧愛富的特點,這可以從銀行界有名的“二八定律”中窺見一斑。在銀行眼中,富人往往是優質客戶,窮人只不過是普通客戶而已。既然是優質客戶,總歸是講信用的,怎麼可能賴賬不還呢?既然是富人,又怎麼可能無力償還?於是乎,富人成為銀行眼中的最愛。殊不知,有些所謂的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炒作”騙取銀行資金,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空心竹”,外表硬朗,肚中空空,經不起風吹雨打,稍有碰撞,便會東窗事發,轟然倒塌。

  其次,是羊群效應誤區。在很多情況下,銀行業總是爭相“壘大戶”、“挖墻腳”。很多銀行發放貸款往往不是看這家企業的經營、財務及現金流狀況的好壞,而是偏好于察看這家企業是否是大戶,是否有其他銀行發放貸款。在他們看來,能獲得其他銀行貸款的企業必定是好客戶。為此,就要去爭、去搶。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經過幾家銀行的追捧,猶如氣球被不斷充氣,不斷膨脹,最終上了天,出了名。而這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看似龐大的氣球,只需一個小小的大頭針,輕輕一扎,頃刻四分五裂,原來所作的一切工作全都化為烏有。

  最後,是銀行信貸管理上的缺陷。銀行在信貸管理體制上存在的缺陷也使得違規貸款成為可能。

  一是重報表,輕實際。很多信貸員在決定是否向企業發放貸款時,其主要的依據就是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而有些企業為了騙取銀行資金往往會編制虛假報表,抑或是通過關聯公司互開增值稅發票,製造虛假業績。如果過分相信財務報表,就會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二是重貸前調查,輕貸後檢查。很多銀行的貸後檢查流於形式。在向企業發放貸款後,銀行根本不去關心其最終用途。於是就為那些想靠股市發財而又缺乏本金的所謂“富豪”提供了機會。他們在獲得貸款後,迅速通過關聯公司將資金轉入股市。屢屢得手使得更多的“富豪”選擇了這一致富捷徑。

  三是貸款審查委員會經常流於形式。為了解決過去那種“一人説了算”的貸款審批機制所存在的巨大風險,多數銀行均成立了貸款審查委員會,通過集體表決的方式來決定一筆貸款是否發放。表面上看來,這一機制消除了“一言堂”現象。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銀行的人事任免權最終掌握在一個人手中,只要這個人説句話,貸審會往往會網開一面。於是乎,貸審會成為了一種擺設。富豪只要搞定一個人,貸款問題就可以解決。

  為什麼富豪的落馬經常與銀行搭上關係?為什麼那些看似嚴格的規章制度在富豪面前往往流於形式?為什麼富豪會一個接一個地倒下,銀行也一家接一家地出事?為什麼那些富豪如此不堪一擊?太多的問題需要得到解答,而這些問題正是富豪落馬事件帶給銀行的沉思。警鐘已經敲響,銀行,該好好想一想了。(張吉光 )

  《國際金融報》 2003年8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