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任務和近期改革重點

  實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任重而道遠。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面臨著如下三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第一,解決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的深層體制矛盾。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基本上採取的是“漸進”方式。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分未能得到根本性改造的情況下,通過“體制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种經濟形態,包括集體經濟、新型國有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公司制經濟等的快速發展,使整個經濟中市場經濟部分的比重日益增加,開始在經濟增長中佔據主體地位。我國經濟的巨大增長潛力,也為這種“體制外市場經濟部分更快增長”的轉軌方式提供了可能。構成“體制內”核心部分的,主要是老的大型國有企業、國有銀行和計劃經濟延續下來的政府職能,這三者之間形成了互為依賴的“鐵三角”關係,集中了舊體制中主要的深層矛盾。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財稅、貨幣、外匯等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國有小企業改制進展較快,部分國有大企業的改革也有所進展,但上述舊體制中核心部分的改革還未取得全局性、突破性進展。這部分經濟的低效率,增加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成本和風險,制約了經濟結構調整和效率改進。其中的職工安置、社會保障、不良資産等問題,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架構的確立,經濟的較快增長及其可持續性,為舊體制遺留的深層體制矛盾的根本性解決創造了日趨成熟的條件。

  解決舊體制遺留的深層體制矛盾,一是要進一步對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與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建設和運作相配合,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有限的國有資産特別是增量部分,主要配置到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領域。二是加快至今尚未實質性轉軌的大型國有企業的改制,除極少數特殊性質的企業外,應在股權多元化基礎上建立規範的公司制度,形成有效的內部治理結構。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應在與其他資本的融合和公平競爭中加快結構調整,部分資本可以轉入經濟發展更為需要、社會效益更為顯著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領域。三是促進國有企業職工就業機制的轉換,完善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在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職工利益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形成新的就業和再就業機制。繼續多渠道籌措社保資金,加快社保制度建設,為國有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提供支援。四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創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風險隱患。除解決與其他領域國有企業相同的體制問題外,國有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公司制改造,創造條件上市,推動金融創新,形成控制風險、提高效率的內在機制;五是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換,全面理順政府、企業、消費者、仲介組織等市場經濟相關主體的基本關係,將著力點放到創造和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上來,提高決策的科學民主化。

  第二,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市場經濟是在經濟活動當事人自主決策、自由交易的基礎上,經過足夠長時間的博弈而演變、發展起來的經濟制度。因此,市場經濟的成長、完善和成熟,是一個自然發育過程。在好的環境中,這個過程可能縮短,但不可能超越。市場經濟並不必然趨向有效率的經濟制度,它的演變方向存在著不確定性。在世界範圍內,可以觀察到效率和結果差別很大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些具有一般性,更多地則與不同的國情相聯繫。我國現階段所建設的市場經濟,既是由計劃經濟轉軌而來的,同時也是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市場經濟,是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國度中的市場經濟,是在對外開放程度相當高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這些特點使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中所面臨的問題較多,特殊性較強。

  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我國市場經濟發育中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加強産權保護。邊界明晰且受到有效保護的産權,是市場經濟運轉的基礎。近年來社會上對私有産權的保護呼籲較多,在現實中,既存在著對私有産權的侵害,也存在著對公有産權特別是國有産權的侵害,由於“産權缺位”,後一現象往往更為嚴重。除了健全尊重、保護産權的內在機制外,應當在法律上,包括憲法層次和具體的法律層次上,進一步明確保護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合法存在的各類産權,並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二是健全收入再分配體制,減少由於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有著複雜的原因。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介入過多、過深,由此産生的腐敗所導致收入分配後果,在公平和效率的意義上都是無法接受的。應當切實促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不當干預,同時健全相關的稅收和轉移支付等體制,形成兼顧公平和效率、促進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的收入再分配機制。三是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國有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應當在社會可支援、不出現“社會福利病”的範圍內,使日益增多的人群進入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網路,構築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設施。四是加強反壟斷、促進競爭。現階段我國的壟斷現象,集中表現在行政性壟斷上。在含有自然壟斷環節的領域,自然壟斷往往與行政性壟斷結合在一起。在競爭性領域,進入、退出和日常經營不同程度上受到來自地方和部門的行政性壟斷力量的干預。在可預見的將來,市場性壟斷問題也會逐步突出。應當加快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理順“條條”、“塊塊”政府機構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抓緊制定和出臺有關反壟斷、促進公平競爭的法律,並逐步與國際範圍正在推廣的競爭政策接軌。五是發育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信用體系是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突出的薄弱環節。這種狀況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有關,與缺少商業文化傳統有關,也與産權保護、政府行為中的問題有關。應當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入手,加快發展和健全信用組織、機制和制度,培育信用文化,形成〃誠信為本〃的法律和道德規範。六是加快建設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相適應的法治體系。一方面,要彌補依然存在的法律缺口,特別是尚未出臺的《反壟斷法》、《破産法》等基本法律,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要解決有法不依的問題,重點關注並解決這種現象背後的體制和機制問題,配合司法體制的必要調整和改革,逐步使市場經濟中的基本行為立足於法治基礎之上。

  第三,適應經濟發展、科技革命和對外開放的變化而積極推進體制創新。在全球範圍內,市場經濟仍然是一種發展中的體制形態,即使是老牌市場經濟國家,也存在體制落後、僵化,面對新的挑戰而不能不進行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問題。現階段在我國推進市場經濟建設,市場經濟基本的發育過程是無法省略的,但並不等於必然要走市場經濟先行國家的老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只能走“在創新中發育”的路子,並且有可能發現和利用好後發優勢。

  創新是對環境變化所引起的挑戰的積極反應,而環境變化主要源於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和對外開放的深化。首先,我國經濟正在進入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為主導,技術含量、附加價值較高的製造業為重點,城市化進程顯著加快的發展階段,其中所遇到的諸多體制問題需要通過創新得到解決。其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在帶來新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引起了投資方式、市場交易方式、企業組織和政府管理方式的改變。再次,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將使國內經濟更多地與國際經濟融為一體。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在體制上的某些摩擦,將成為國內體制創新的直接動因。

  以上三個方面的主要任務中,前兩方面的任務更為緊迫和繁重,應當作為近中期改革的重點。與2010年建成較為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相協調,在今後五年時間內,力爭基本解決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層體制矛盾,並在解決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

(本報告執筆:劉世錦)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7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