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未來15年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因素

  我記得一位偉人曾經説過:在今天的中國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一個最大的政治。所以我想政治和經濟是密不可分,同樣當我們説經濟的時候也是説經濟社會,所以社會一經濟也是密不可分的,同樣當我們説到各種因素的時候都與人緊密相關,所以文化與經濟也是密不可分。今天更多的從統計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究竟那幾個經濟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他的程度和他的趨勢。

  首先,回顧一下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實況來與大家作個討論。過去的五年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挑戰,但令我們比較欣慰的是我們的國家站穩了腳跟,而且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且世界為之矚目。有關過去五年的成就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朱鎔基總理已經作了全面的闡述,而且對我們過去五年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也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從九個方面總結了我們的體會,我想今天更多的從經濟增長內在的三個方面來與大家作一個討論。

  第一個方面:需求因素

  我們回顧我們經濟成長的歷史,從需求角度來説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不同的演變階段,在改革開放以前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在中國經濟增長中間引領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最大的是投資,投資對整個經濟成長的貢獻佔60%以上其實才是消費,它的貢獻是三十多一點,而在那個時期,整個外部需求由於我們與世隔絕,相對封閉,因此它對整個經濟成長的影響幾乎是為零,在相當多年度還是負數。那麼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到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需求因素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消費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拉動因素,在整個經濟成長中間,在八十年代我們經濟成長了接近10%,在接近10%的成長中間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接近了60%,56%以上來自於消費,投資降到了第二位,為30%幾。也就是説七十年代以前六十以上靠投資,四十左右靠消費。到八十年代左右是六十以上靠消費,四十以上靠投資。成了這樣一個顛倒的順序,這樣一個顛倒的比例。在那時候,外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還是非常的微弱,幾乎也是為零或者是負數。在九十年代這個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在九十年代可以説最大的變化就是消費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投資的拉動作用再一次增強。在九年代大致的情況是:五十左右的拉動力來自於消費,四十以上的拉動力來自於投資,百分之六左右的貢獻來自於外需,即到九十年代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八十年代差不多,都是接近10%,在這個過程中間消費的貢獻下降了十個百分點,投資的貢獻相應的增加了四、五個百分點,外需的貢獻相應的上升到6%左右。進入新的世紀,過去三年中間這個格局繼續在延續,就是消費的作用繼續減弱,投資的作用繼續增強,外需的作用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一個發展格局,也就是説相對在整個經濟的成長中間,在過去的三年00到02,我們經濟的成長大致是8%,那麼在這個中間消費貢獻在50%左右,投資的貢獻在四十多一點,外需的貢獻還是在六左右。那麼這樣一種格局表明我們整個國家經濟增長,內需是主要的,外需是輔助的。這是我們可以得到的一個結論,而在整個內需變化的過程中間出現了投資到消費,消費到投資這樣一種順序上的變化,但從平均角度來講消費依然還是內需的主體,投資還是僅次於消費的重要力量,但是這幾年在現實的增長中間,由於我們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六千六百億來拉動經濟的增長,因此在年度中間還有不同,也就是有此年份投資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消費的作用更突出一些,有些年份外需的作用更突出一些。因此我們回顧歷史從需求的角度來説:目前正處於一個消費比較平穩,投資繼續增強,外需也是相對穩定的階段。這是第一個從需求角度來説。

  第二從産業角度來説

  産業無非是從三次産業的角度來看,第一産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基礎作用還是很明顯,因為他支撐了整個經濟的穩定,支撐了整人社會的穩定,但確實從整個動態的角度來説,第一産業對整個經濟的貢獻程度是在逐步降低,大致是這樣第一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0。4個百分點,平均在百分之五左右;第二産業在整個經濟中間接近五個百分點,在7。7中間接近五個百分點。而中間幾乎在第二産業是百分之九以上是來自於工業。就是63。6的貢獻中間整個工業的貢獻實際上是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八點二,就是63。6的貢獻中間如果有百分比來講的話,工業的貢獻在58%,可見工業在過去五個中間是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第三産業相對比較平穩,平均每年的貢獻程度就在30%左右,過去五個從産業角度來説,農業的作用儘管還是非常巨大,但是他的貢獻程度是在降低的,經濟主要的拉動力還是第二産業,而主要又是來自於工業,這説明我們國家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這樣一個判斷還是完全成立的。這是第二方面的分析

  第三從要素角度來説

  從要素方面來説,有多種看法,比如説:資本、勞動、技術、及制度,安排等多種的延伸。從這幾個角度也可以大致作一些判斷,過去五個中勞動的要素可以説不是很顯著的,因為過去五年中間,全社會的就業的人口平均每年的增長率只有1。1%,而經濟每年是增長7。7%,從這個數字來説來自於增加人力投入的貢獻相對是比較微弱的。儘管人是主體但整個勞動的貢獻相對是弱的,而更多的貢獻是來自於資本和技術進步及制度的變遷,大致我作了一個初步的測算,過去五年中間,三成以上來自於資本,兩成左右來自於勞動,而四成以上來自於技術進步及制度的變遷,我相這是我們從要素角度來説作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

  回顧歷史後,我們來看看今後十五年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經濟因素的變化的趨勢。

  未來十五年是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國家的經濟從總體上判斷還是可以有能力繼續保持一個比較快的增長,七以上是可以預期的,也是可以實現的,從十六大提出的宏偉目標中間,也已經明確了我們在未來的十五年中間繼續保持七以上的增長率。

  這七以上的現實基礎在那,下面我們繼續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要素角度來説,經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過去五年的努力,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環境,經濟增長的條件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它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集中反映在長期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交通、通訊、水利、能源這一些基礎産業、基礎設施方面的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比如:高速公路,1997年我國的高速公路為4771公里,排名世界第35位,短短五年,到2002年已經達到2.52萬公里,世界排名第二。這樣一個數字的變化就集中反映了我們國家的交通的迅速發展。同樣還有一個數字:通訊5年前,全國的電話數量為8600多萬部,而到去年年底已經增加到4億部。可以説中國人裝電話難,打電話難通訊困難的時代已基本結束。這兩個數字我覺得他的深層的意義就是我們國家經濟成長的最基本的一些條件和基礎有了明顯的改善。從這個角度,應當説物質要素的供給不是我們國家今後制約經濟的主要矛盾。除了兩個因素我們要繼續關注,第一原油,第二是淡水。除了這兩個因素外,今後十幾年間中國經濟成長的物質的約束不是很顯著。這是第一個方面。

  從資本角度來説,儘管我們國家還是資本相對貧泛的國家,但是應該看到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我想我們國家的資本的積累能力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不説國有資本達到十幾萬億以上,民間金融資本去年年底已經達到12萬億元,也就是説民間金融資本還是很雄厚的。我們國家的儲蓄率始終在40%左右。目前,國家外匯儲備也已經超過3000億美元,也是我們國家堅實的資本力量。從資本的角度來説是更多的是怎樣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更多的把資本投到更有效率更符合社會進步更符合經濟穩定增長的領域裏,而不是資本的短缺需缺這方面的問題。我想這是需要討論。同樣從勞動這個要素來説,我們國家更是不存在太多的問題,數量眾多,超過七億的勞動力,及這種相對素質也比較高,特別是這種勤勞勤儉刻苦這樣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國家人力資本中間很顯著的特點。我想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説,我們只在某些領域,比如説國際化的人才,比如説某些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及某些新興産業方面的人才可能還會有相對的不足,從整體上看勞動力的供給還是比較豐裕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還不是我們國家未來十五年經濟成長的主要的矛盾。而是表現在怎麼更多的創造就業崗位,怎麼更好的利用這個充足的勞動力,我想這是從勞動角度來説。

  那麼從其他的比如:資訊、技術諸多因素角度來説,我想潛力也是比較大的,因此從要素方面來分析,未來支撐我們國家經濟增長其意義上還是有條件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需求角度來説,目前投資依然還是一個主要的方面,但是從動態角度來説,我覺得我們國家長期維持一個較高的投資率,可能也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説追求過高的投資率也會導致新的矛盾的産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今後估計資本這種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的貢獻會逐步有所減弱。前面説了在整個九十年代和近三年中間,投資的貢獻是一個增強的趨勢,消費的貢獻是一個減弱的趨勢,但我覺得從未來十五年或是更長的時間看,投資是個減弱的趨勢,也許從統計數據角度,我們還難以作出精確的判斷,但是我覺得至少從趨勢上看目前投資的貢獻份額平均在40%以上,未來十幾年中間我相有可能它的貢獻會降到30%左右。這是一個方面。那麼從消費角度來説,隨著收入的繼續增加,隨著消費政策的進一步完善,隨著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特別是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的縮小,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逐步逐步增強,眼下消費的平均貢獻率在50%左右,我想未來十幾年中它會逐步逐步的提高到60%左右,這一點也是可以期盼的。那我們來看外需,外需眼下平均在6%左右,未來十幾年中間,儘管我們擁有比較多的比較優勢,可以成為世界産業轉移的一個重要的基地,也可以繼續在吸引外資方面發揮更多的綜合吸引能力,但是從一個整個的過程上看,我們出口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隨著進口規模的逐步擴大而有所減弱,至少是趨於相對平穩,所以未來十幾年中,我想從外需角度來説,由於進出口的相對的平衡,這樣一種長期的趨勢決定了外需對整個經濟的貢獻還會繼續維持在目前這個5%到6%或者是逐步趨於零或者是略高於零的這樣一個區間,這是從需求角度來説,未來十幾年中間消費可能會逐步上升到六成左右,投資可能會逐步降低到三成左右,那麼剩下的可能就會是外需它的相對的貢獻。我想這是從需求角度來説,那麼從産業角度來説,未來十幾年中間我想毋用置穎,農業的基礎地位會繼續增強,它不會動搖,因為在新的時期裏面,解決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們國家,我們的政府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預期農業還會繼續保持一個穩定的發展,從整個産業的發展的鏈條角度來説,農業畢竟它的成長的速度可能還會繼續下降,相對平緩的趨勢,那麼過去五年中間,也就是3%的增長率,未來我估計農業的成長率可能也就是在3%左右,甚至還可能會掉到2。5%左右,由此它的整個經濟7%內佔的貢獻份額還會繼續降低,降多少可能現在還很難説,我想至少會由目前的5%降到3-4%,有可能的,這是第一個從産業角度來説,農業的基礎地位在繼續增強,但是它貢獻的程度還會有所回落,那麼第二産業依然是我們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因為製造業建築業還會成為經濟成長的一個支柱産業,並且做大做強,因此它的貢獻還會有所繼續上升,而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目前,整個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未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基本目標,因此在未來十幾年中間,工業化進程會繼續加快,那麼在這加快中間工業對整個經濟成長的拉動力我想還是主要的,如果把建築業和製造業綜合起來考慮,未來十幾年中間它對整個經濟增長7%的貢獻份額可能還會佔六十左右,也就是六十左右的貢獻率可能還會是第二産業來支撐。那麼看第三産業,從第三産業的角度來説,傳統的第三産業估計還會是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趨勢,而更多的適應全面建設小康這樣一個大趨勢,應運而生的各種各樣新興的服務業,可能會加速成長,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説,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貢獻的程度會繼續有所上升,那麼會上升到什麼程度,目前是三十一點幾,三十一點二,我想未來可能還會繼續緩慢,但是相對穩定的上升,有可能會上升到三十五左右,對整個經濟7%以上的貢獻程度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略高於三分之一這樣一個貢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説我想未來經濟持續增長還是靠工業來拉動,其次是服務業,再才是農業,我想從這産業角度來説,這樣一個趨勢可能估計是一個基本可能預期的趨勢,但年度之間可能會有所變化,由此我們就可能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未來十五年中間,或者更長的時間,我們國家經濟成長的空間依然廣闊,支撐經濟成長保持較快成長的基本的因素依然具備,我們沒有理由對此失去信心,我想到2020年我們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翻的這樣一個宏偉目標。那麼2000年我們是八萬九千四百零四億,到2020年我們的經濟總量就有可能超過三十五萬億平均每年增長速度會在七以上,我想這一點是可能預期的,那麼要把這個預期變為現實,我想在未來還是要繼續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把未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重要的戰略機遇緊緊的抓在手上,並充分的利用好,同時盡可能的延長這樣一個戰略機遇期,我想這是我們首先要極極去努力的,其次我們要順應經濟成長的新階段,可能帶來的新變化,要把協調各方面的關係擺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來考慮,因為在未來一個新時期裏面,無論是地區之間,産業之間,階層之間還是企業之間這種保持相對和諧,相對協調的任務還是比較繁重的因此我們要及時的作好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真正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我想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三我想我們就是要更多的把進一步調動和保護勞動者的積極性放在我們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環節,把市場環境整繼續頓好,把勞動者創造財富的環境繼續培養好,繼續把勞動者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最大,經濟成長的動力會繼續的增強。第四點就是要繼續做好經濟日益國際化可能會帶來的各種矛盾的應對工作,我想只要在這方面我們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及時的出臺一些各種應對新情況新矛盾的措施,未來一定時期以內我們一定能夠把前面所描述的經濟成長7%以上這樣一個宏偉的喜人的成長的前景變為現實。

  (邱曉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經濟參考報 2003年7月31日


邱曉華:我國全年經濟將呈“U”形走勢
邱曉華:製造業與強國夢 從國外經驗看中國發展
邱曉華:“非典”沒有傷及中國經濟的根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