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民營券商需要嚴格規範

民營資本進入證券公司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民營資本控股證券公司的資本達65億元,加上參股資本則超過70億元,民營資本佔到證券公司註冊資本總額的13%。這表明,民營券商已成為證券業中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今年以來,一些民營證券公司出現了一些問題。該怎樣看待和認識民營資本進入證券公司?記者日前對香港中文大學和長江商學院教授郎鹹平進行了專訪。

産權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記者:2001年11月23日,證監會下發《關於證券公司增資擴股有關問題的通知》,為民營企業參股證券公司打開了大門。2002年8月18日,民生證券作為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民營券商正式推出。在其示範效應下,國內證券業掀起了一場民營企業大舉參股證券公司的浪潮。我記得你有一種觀點,認為民營企業的存活期超不過5至8年,現在你怎樣看?

郎鹹平:不可否認,民營證券公司問題很多。這是因為我們對於民營證券公司有一個錯誤看法,認為由於民營資本進入,産權發生改變,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是,産權本身不是企業經營好壞的決定因素。民營證券公司所出現的問題,絕對不是産權所能解決的。也許民營的證券公司在效率方面會比國有證券公司做得好些,但並不是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記者:你是否認為民營證券公司經營業績不好,完全是因為證券行業本身處於弱勢,公司業績的好壞與資本的性質沒有關係?

郎鹹平:民營券商出現的問題,實際暴露的是整個證券行業面臨的問題。首先從證券公司的投資銀行業務看,數量眾多的證券公司業務模式缺乏創意、大體雷同,人員素質不高。其次從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看,尚且不説營業部為賺取傳統業務手續費煞費苦心,即便有一些創新,也僅限于網上交易等,營利模式雷同,賺錢不易。三是從證券公司研究水準看,行業研究報告都很雷同,研究人員的整體水準尚待加強。四是從證券公司投資業務看,國內目前缺的不是資金,而是能掙錢的項目。因此,無論是民營的還是國有的證券公司,長期這樣下去都不可能獲取良好的業績。

效率是一把雙刃劍

記者:民營券商的實質是民營企業,而民營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也導致了民營券商崇尚激進靈活的經營作風,而容易忽略風險控制。對此,你怎樣看待?

郎鹹平:民營企業的效率高是無可非議的,但它是雙刃劍,良性方面體現在賺錢有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在對股東和老百姓的利益欠考慮,表現在對制度的不尊重上。民營券商頗具進取之心,同時機制上的優勢也使得他們更具有生機和活力。但是,我堅持認為,民營企業在以賺錢為目的的行為中,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對其進行管制,所造成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記者:該怎樣防範民營化帶來的風險呢?

郎鹹平: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民營化樣板是美國模式,而這種模式被菲律賓引進後,效果完全是兩樣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制化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對於國有企業而言,尚有國資委對國有資産進行監管,謹防國有資産流失。但誰來監管民營企業呢?所以,國家必須建立嚴格的法律,才能防範民營化帶來的風險。在中國,由於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發展方針,民營企業發展需要得到相應鼓勵,但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對其進行約束。

創新需要必要的環境

記者:一般認為,民營券商可以擺脫具有國資背景的券商在法人治理上存在的弊端,有利於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在證券行業的真正建立,你是否認同?

郎鹹平:目前,所謂國有券商在法人治理方面普遍表現出內部人控制的現象,這是不足為奇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在美國也是很正常的,説得過一點,全世界的公司都是內部人控制,股東控制的很少。所以,在這一點上,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是沒有區別的。

記者:某家民營證券公司的董事長曾表示,"由於民營券商管理方式更加靈活,因此業務上的創新也比較多些。"對此,是否可以認為,民營證券在業務創新方面比國有證券公司有更大競爭實力?

郎鹹平:我並不這樣認為。無論是民營證券公司還是國有證券公司,其創新都需要必要的環境。當整個市場缺乏這些環境時,創新是沒有基礎的,即便有一些小打小鬧,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盧曉平)

上海證券報 2003年7月3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