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俏:通貨緊縮結束了嗎?

  健康的經濟發展,其物價上漲應維持在0-3%範圍內,上漲幅度接近3%意味著面臨通脹壓力,上漲幅度接近0意味著面臨通縮壓力

  今年以來,我國物價結束了從2001年11月起持續一年多的負增長,出現回升勢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前6個月同比分別上漲0.4%、0.2%、0.9%、1.0%、0.7%和0.3%,整個上半年同比增長0.6%。另一方面,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2.9%,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8%,兩者分別為1996年和1997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值,而且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幅已多月高於18%的目標。有人據此認為:困擾我國經濟的通貨緊縮已經結束,貨幣過量供給使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主要危險已不是通貨緊縮而是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之爭,關係到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取向。已有人建議為了防備通貨膨脹,不應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應收緊貨幣政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到2個百分點。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不久前也説,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避免出現通貨膨脹。

  中國通貨緊縮結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國通貨緊縮只不過是減輕而未消除。當前不存在發生通貨膨脹的條件。

  第一,目前整個國內市場還是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尤其是工業消費品市場更是如此。目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主要來自食品和部分服務業領域,其價格上漲主要是由於政策性主動調價。今後如果不主動調價,這部分價格就不會上漲。而上半年大部分工業消費品價格繼續走低。

  第二,經濟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繼續對消費增長形成約束。主要體現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就業增長緩慢、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等對消費需求增長形成較強的約束。

  第三,居民儲蓄的高速增長反映人們消費傾向從整體看仍在削弱。居民儲蓄已經高達10萬億元,這種高漲的儲蓄傾向的深層原因是居民對於未來的收入增長缺乏信心以及未來的福利制度改革的不確定性。 

  第四,今年生産資料價格較大幅度上漲是在去年同期較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實現的,正負相抵,生産資料價格僅回升到2001年的水準。而且,當前生産資料價格的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動,在目前國內供大於求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以及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其價格進一步上升缺乏動力。

  第五,物價環比下降,下半年價格下行壓力增大。從發展趨勢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比雖上升,但3月-6月其環比卻分別下降0.6%、0.2%、0.7%和1.2%,價格下行苗頭十分明顯。下半年價格下行壓力增大。

  第六,內需還未全面啟動,不存在拉動通貨膨脹的消費需求力量。儘管今年投資、出口等需求增長強勁,但價格總水準的上漲幅度卻相對有限,這表明從消費需求角度看,內需還未全面啟動,特別是農村消費增長繼續疲弱,因此當前仍然不存在拉動通貨膨脹的過熱的消費需求力量。

  第七,在全球處於通貨緊縮的背景下,我國物價上升面臨阻力。在我國商品市場已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全球物價走勢對我國影響越來越大,目前全球發生通貨緊縮,我國物價上升面臨巨大阻力。

  第八,M2增速過快並未轉化為現實消費力。在全球存在通縮和我國商品供大於求尚未得到有效緩和的情況下,新增的M2大部分沉澱下來變為儲蓄存款,並沒有轉化為現實消費力。因此現時不會由於M2增速過快而造成物價走勢的大反轉。

  第九,非典的滯後影響尚未完全顯現,其滯後影響可能會改變原來價格逐步上升的趨勢。雖然近月旅遊開始回升,但旅遊業要在年內完全恢復有一定的難度,這對消費增長明顯不利。非典對就業造成的衝擊如果短期內不能很快消除,勢必對下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消費增長造成影響。非典還使今年高校212萬畢業生中不少面臨就業困難,這部分人就業困難對擴大消費會産生一定影響。非典還造成數百萬農民工返鄉,對農民增收産生了較大影響,據統計,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同比可能只增長3%左右,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近3個百分點。

  第十,進口的高速增長和人民幣升值壓力有力地抑制了物價上漲並帶來通貨緊縮壓力。關稅的大幅度下調導致進口快速增長,進口的高速增長意味著大量廉價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可有力抑制物價上漲。另外,人民幣目前面臨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本幣升值意味著物價下跌,因此它帶來的是通貨緊縮壓力而不是通貨膨脹壓力。

  健康的經濟發展,其物價上漲應維持在0-3%範圍內,上漲幅度靠近3%意味著面臨通脹壓力,上漲幅度接近0意味著面臨通縮壓力。今年上半年物價上漲僅0.6%,顯然,我國經濟仍然面臨通縮壓力。

  (作者林文俏: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教授)

南方日報 2003年7月31日


林文俏:9.9%是否意味經濟過熱
林文俏:中國新的經濟週期啟動
GDP達到10萬億元意味著什麼?
林文俏:8萬億元儲蓄存款意味著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