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孩子“有病”父母知否

  應當説當今社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相應的諮詢、救助機制也日趨完善,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青少年心理脆弱,出現心理問題並不為怪,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問題不可避免。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需要認真反思。父母愛得過火,導致青少年心理異常這一現象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把原因歸結為家庭教育過嚴,我們的家長可能要大呼冤枉:“這樣做都是為了他好啊!”誠然,當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父母的當然希望子女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所以要求嚴一點似乎無可厚非,愛之深責之切嘛。殊不知,敏感的孩子早已通過各種渠道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壓力,並具有了一定的“憂患”意識,如果此時父母再來過度強化、渲染這種壓力的話,勢必會使他們緊張、壓抑,甚至喪失面對困難的勇氣。再者,國人“光宗耀祖”的觀念根深蒂固,孩子有出息被視為一種值得自豪的事,所以,孩子出生伊始就背負親人的沉重期望,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子女,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當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交給孩子,甚至將他們的成績當成炫耀的資本。為人父母者捫心自問,我們對孩子近似苛刻的要求背後難道沒有夾帶私心嗎?這樣做對孩子公平嗎?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關鍵性因素。在生活中,我們應當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釋放他們心中的緊張與壓抑,與之建立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的親子關係。否則,結果將與我們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馳。 (朱孔陽)

江南時報 2003年7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