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

  話題緣起我省(廣東)國企改革經過擴大自主權、承包經營、兩步利改稅、轉換經營機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和三年解困,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少國有企業搞活了,國有經濟總量不斷壯大。但困擾企業的體制和機制上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國企改革任重道遠。這期話題我們特邀專家圍繞我省國企改革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發表看法,為進一步推進我省的國企改革出謀劃策。

    著眼于搞好國民經濟

  □宋子和

  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是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歷來不同而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黨是在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逐步創新改革思路(包括指導思想、方針政策等),推動這一改革不斷前進的。廣東要在深化國企改革與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必須高度重視改革理論和改革思路的創新。

  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十六大報告對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問題,在肯定過去明確的“佔主導地位”、“是國民經濟支柱”的基礎上指出:“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關鍵性作用。”對這一簡明概括,我認為可作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國有經濟為主導主要是控制國民經濟命脈,而不是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和領域;第二,鞏固和發展國有經濟是為實現國家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服務的,國有企業不但要承擔經濟職能,而且要承擔社會職能;第三,國有經濟作為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現,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第四,國企改革和發展,不僅要著眼于搞活整個國有經濟,更要著眼于搞好搞活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五,國有資産必須保值增值,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不應是國有企業,而是全社會的經濟發展。

  根據上述國有經濟定位的理論,深化國企改革的思路要作創新。

  在宏觀層次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首先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通過控股和參股的形式控制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四個行業和領域,集中有限的國有資産,發展這四個行業和領域中的大型、特大型企業,其他國有企業則應放開或退出與收縮。

  壟斷行業也要引入競爭機制

  要認真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積極引入競爭機制。現在國企的效益集中在壟斷行業,長此下去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一定要打破行政性壟斷和經濟性壟斷,對自然壟斷行業也要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中引入競爭機制,這也是著眼于搞好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民經濟,而不是局限于搞好國有經濟。

  微觀層次上規範公司制改革

  對上述國家要控制的四個行業和領域的大型企業和重要骨幹企業,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首先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改變現在國有獨資和國有股獨大的企業過多的現狀;然後規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對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並深化企業內部的三項制度改革。

  切實抓好相關的配套改革

  真正把國企改革和發展作為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切實抓好相關的配套改革。其中主要的是:成立新的國資委,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由這個機構把國企改革和發展統領起來。以這次抗非典為契機,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市場的健全和完善,尤其是金融機構的改革。過去的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沒有相關改革的協調並進,孤立地抓國企改革和發展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著力攻克三大難點

  □黃挺

  國企改革與發展的動力在哪

  國企改革與發展的動力,來源於與改革相關各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過去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偏重於放權讓利,企業、職工、經營者等在改革中都能或多或少得到一些應得的好處,改革具有積極性。近年國企改革的重點是制度創新,政策重新調整了,各方的積極性似乎不再那麼高了,深化企業改革感到動力不足,這是國企改革步伐放緩的原因之一。我認為,現階段國企改革應該合理調整各方的既得利益,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著力突破國企改革中的三大難點問題:

  一是債務問題。債臺高築是國企的一個突出問題,許多企業想改制,但因債務纏身,改不動。改革要做到既不逃避債務,又能合理解決,使改制後的企業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我認為,企業改制時,對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債務,能核銷的儘量核銷;對可債轉股的轉為對企業的投資;對爛債死債銀行應考慮削債;有的企業債務可否由資産經營公司背起來,給生産企業減負;對能部分搞活的,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支援,讓其“大船擱淺舢板逃生”。建議省儘快出臺相關的操作性強的對策,切實解決國企改制債務包袱重問題。

  二是冗員與職工安置問題。人多是國企又一突出問題,企業改制要安置大批富餘人員,矛盾很多,全省沒有統一政策,改制困難重重。在這方面,很多文件都指出將除富餘人員以外的職工工齡延續至改制後的新企業,其實這是將人員安置負擔轉嫁給改制後的企業,對企業改制後的發展是不利的。我認為,企業在改制前老闆是政府,應由政府負責一定的補償;改制後企業吸收的新員工則由新企業負擔。

  三是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問題。國有企業不乏優秀人才,關鍵是選人、用人以及分配製度上的缺陷限制了企業能人的發揮。現在,要根據十六大精神,深化企業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的改革,逐步完善經理人才市場,更多地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力培育企業家團隊和奉獻精神,一旦選好人,就要大膽信任,放手讓他們幹。要大膽試行年薪制、股份制和經營者持大股,在收入分配上體現企業家的價值,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配套和完善各項改革政策,是解決國有企業改革三大難點的重要環節。企業債務、人員安置、職工轉變身份補償、收入分配等,都關係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建議省針對企業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力量修改、補充、完善有關政策,出臺一個統一的政策和標準,使全省企業改制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推動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改制後為其發展奠定了體制和機制基礎,但不是萬事大吉,還必須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強化現代化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企業是一個産權組織,企業改制後能否發展,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與完善相當重要,它關係到是否能實現企業股東的最佳利益。我省很多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班子四套機構在相互獨立、相互協調方面做得是不夠的,往往是行政干預多,董事會沒有真正成為決策機構,尤其在用人方面;監事會的作用普遍有待強化、要加強監督。

  關鍵是選好經營者、統帥人物。凡是搞得好的企業,都有一個好的企業家團隊,尤其是有一個優秀的統帥人物。企業中四套機構人員交叉任職問題,應該從實際出發,可分則分,不可分也不能硬分,關鍵看能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企業決策與管理團隊,能不能塑造一個統帥人物,使企業能重煥生機。對於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退休年齡上不要一刀切,要靈活掌握。

  國企改革與發展要強化管理和技術進步。我省有一些國有企業改制並不成功,就是因為它們只是進行了純粹産權制度改革,忽略了管理。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國企改革不僅僅是對企業産權結構的調整,而且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進行質素再造,如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企業文化與品牌建設、企業的資本經營、企業的發展戰略及規劃等等。特別是對那些只能國有獨資和控股的企業,要彌補它們在産權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一定要強化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

  作者係廣東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創新國資管理體制的重點

  □陳池

  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是推動當前各項改革深化的龍頭,創新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是當務之急。制度創新是一種效率更高的模式替代舊的制度,其成功的關鍵在於新的制度安排能使管理更加有效。因此,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創新必須重點解決如下六大問題:

  解決政資不分、多頭管理問題,建立統一集中行使出資人職能的管理機構。政資不分使國有資産管理難以獨立有效運作,必須將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行政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産管理職能分開,建立一個獨立管理國有資産的機構。它有兩個特點,一是統一性,是惟一能夠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管理國有資産職責的機構,實現管資産、管人和管事有機結合,集中行使國有資産的收益權、重大決策權、管理者選擇權。二是獨立性,國資委獨立制定國有資産運營戰略方針、結構調整方向和投資發展規劃,編制國有資産經營預算,選派和更換國有資産運營主體的董事、監事和財務總監,考核運營業績,決定國有資産運營主體的設立、分立、合併、變更等重大事項。

  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塑造真正的國有資産經營主體。政府直接控制並管理企業産權往往要注入行政意圖,造成政企不分。因此,必須將國有資産管理職能與經營職能分開。這就需要構建國有資産的經營主體。目前我省的資産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企業集團運作不夠規範,資本經營的能力不強,需要重整。針對省屬資産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企業集團規模小、主導産業不突出、産品雷同的狀況,推動産業結構、産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二次重組。要促進資本向優勢集團集中,促進科工貿互相融合,使之成為跨産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資産經營主體,擴大每個國有資産經營主體的資産規模。

  解決管理鏈條過長的問題,實現委託代理的有效性。目前,一些地方採取國資委—資産經營公司—企業“三層架構”的國有資産管理模式,加上一些資産經營公司下面又設企業集團,大集團下面還有小集團,層次太多,鏈條太長,需要縮短鏈條,以免委託代理的層次太多造成成本增加,效率損失。

  解決國有企業産權單一和國有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實現産權主體多元化和結構合理化。股權高度集中,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和制衡失效,因此要把産權制度改革作為企業改革的重點。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重組,推動企業間的兼併、聯合、重組,促進劣勢企業退出市場;對一般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變絕對控股為相對控股;在國有企業不必控制的領域,收縮過長的戰線。

  解決企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形成適合市場經濟的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拔任用和激勵約束機制,建立科學嚴格的國有資産經營制度和業績考核體系。目前經營者還缺乏對國有資産的自覺關懷,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探索企業分配製度改革,高度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主要是兩部分人,一是經營者,二是技術創新者。要對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幹試行年薪制、期權制激勵辦法,使人力資本的收入與其經營業績和技術創新效果相對稱。要促進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分配。同時,改革企業經營者的選拔任用制度,關鍵是經營者通過市場而不是通過行政來選擇,形成適合市場經濟的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拔機制。

  解決國有資産有效監督的問題,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主要從三方面努力:一要進一步完善監事會制度,加強對國企的財務審計監督,建立健全國有資産産權交易監督管理制度。二要健全産權代表和産權代表彙報制度、委派財務總監等措施,強化國有資産統一管理機構對國有資産運營主體的監督,加強資産經營公司對投資企業的監督。三要強化人大對國有資産管理機構的監督。

  作者係廣東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建立複合多元的激勵機制

  □向曉梅

  廣東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主要是針對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自然存在産權制度不清的問題進行深化改革,産權多元化將進入實質性的調整階段。在國有企業産權多元化改革的基礎上,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就成為國企改革和發展的關鍵。

  經營者問題是當前國企改革的關鍵問題

  在我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形勢下,國有企業將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對經營者激勵不夠,就會産生嚴重的後果。

  黨的十六大已明確提出成立新的“國資委”,建立國資委後的國資管理體制與過去國資管理體制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國資委只是股東,它履行的是股東的職責。過去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老總採取的是任命制,是行政管理的方式。而新的體制將不再是行政管理,只是股東依據自己的股權行使自己的出資人權利。過去是行政管理,將來是産權管理。因此,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也將創新。

  從國資委管轄的國有企業自身改革來看,産權多元化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首要問題,在完善了産權制度基礎上,企業發展面臨最大的障礙就是經營者的激勵問題,此問題不解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將寸步難行。因為經營者是解決企業改制難點的重要力量,是內部各項制度改革的主導力量,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經營者。

  對經營者的激勵可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在與所有者利潤目標最大化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也可以促使經營者提高判斷決策能力,大膽進行創新活動,還能夠使經營者行為長期化。因此,建立國有企業經營者新的激勵機制勢在必行。

  對國有控股公司經營者實行市場化的複合多元的激勵

  對於國有控股公司經營者來説,應對其實施市場化的複合多元的激勵機制。由於在新的國有産權制度下,激勵主體即國有資本所有者代表國資委或資本經營公司對其客體即企業經營者實施産權管理而非行政管理,是股東選擇經營者並對其實施激勵,因此,資本增值是所有者首要考慮的目標,為提高資本運營效益,對經營者利益激勵機制是最核心的激勵方式,必須加大力度調動經營者積極性。由於控制權對經營者的重要性,因此控制權激勵成為關鍵的激勵方式;考慮經營者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可通過非物質的方式以滿足經營者的高級需求,於是精神激勵機制構成了重要的激勵方式以輔助利益激勵;同時,應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健全法律法規方面約束經營者行為。

  (1)升遷加年薪的複合利益激勵機制。對經營者的任免。國有控股公司分設董事長與總經理。董事長作為所有權代表,選擇聘任總經理來具體經營。董事長由國資委或資本經營公司任命,對他的激勵主要是精神上的激勵,即升遷是主要途徑,同時輔之利益激勵,實行年薪制,根據公司經營情況給予高薪。董事長作為國有産權代理人經營國有資本,對國資委負責。而總經理受董事會聘任對董事會負責,具體經營國有資本。

  年薪制中年薪應由基本薪金、年度獎金和長期激勵三部分組成,長期激勵所佔比例要大於30%。要突破企業經營者的收入與職工收入直接掛鉤的思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確定經營者的收入標準,加大激勵強度。明確激勵對象,即董事長和總經理。考核指標的設定儘量做到科學合理,易於操作,以資本增值和提高企業效益為主,要達到所有者産權經營的目的。

  在職消費貨幣化制度。實行年薪制必須配套實行在職消費貨幣化制度,否則年薪制難以實施。應該把為經營者創造一定的工作環境或滿足他們因工作需要而引起的一些消費開支,列入企業的經營成本,這是國際慣例,防止他們因公消費,造成浪費。

  建立經營者老有所依的額外補貼制度。建立專門針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額外醫療、人壽保險和增加養老金的制度,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促進他們以經營管理企業為終身職業和畢生追求,這是一種長期激勵。

  (2)控制權激勵機制。經營者要進行判斷性決策,首先必須獲得一個控制企業的機會,才能按照他的判斷決策配置資源。控制權實際上是在市場上競價出售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機會權。控制權回報制度是指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使經營者獲得由於掌握事實上的企業控制權而帶來的收益,使經營者在追求控制權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使資本所有者的收益最大化。控制權激勵包括:第一,建立高度集中的經營者投資制度,由經營者直接掌握重大投資權;第二,充分尊重經營者,給予其較高的貨幣收益和在職消費權,使其獲得足夠的成就感。第三,建立合理的經營者控制權損失補償制度。

  (3)精神激勵機制。以非物質的方式滿足經營者的高級需求,成為重要的激勵方式。目前經營者的精神需要主要是提高地位,取得成就,受到保護和承認等。因此要建立聲譽、地位激勵機制,利用各種途徑和媒體大力營造企業家光榮的社會氛圍,承認企業家價值,使經營者能以他們的職業為榮。為此要全面提高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其次要提高企業家的政治參與程度,加強其在國家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發言權。

  作者係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

    “內部型股份”作用更大

  □黃灼明

  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改革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國企改革“攻堅”任務中的重大難點之一,就是尋找國有制有效的實現形式,該問題仍有待突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在尋找國有企業有效實現形式問題上,我認為應該堅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多元試驗,及時總結,適時推廣”的指導思想,敢於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克服畏難不前的情緒。

  當前,在探索國有企業的有效實現形式方面,必須緊緊抓住股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這一關鍵環節。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有兩種途徑:一是“外部型股份”形式,二是“內部型股份”形式。

  “外部型股份”是一種典型的通過産權市場交易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途徑,購買國有股的主體主要是國內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這種通過産權市場交易而進行的多元化過程,具有公開、公正的優點,成了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方式。我們要大力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有經濟戰略調整中發揮作用,積極參與股權多元化的改革,參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內部型股份”是指將國有股減持轉給企業員工和經營管理者。黨的十六大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實際上意味著本企業員工和經營管理者所擁有的勞動、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具有與資本要素共同參與分配的地位,這就肯定了國有企業員工和經營管理者持股的改革方向。過去,由於種種原因,“外部型股份”由於可以避免國有資産流失的嫌疑,推行阻力較小,而“內部型股份”則往往因在實際運作中較難建立公開、公正的機制而令人擔心國有資産流失,結果導致不少企業不想或不敢推行,這無異於因噎廢食。

  我認為,“內部型股份”改革,不僅能促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而且還是一項符合現代公司制要求的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於國有制改革達到既促進生産力發展、又提高勞動者收入的目的。至於建立過程中的難點甚至缺點,完全可以通過實踐過程中的不斷試驗和不斷總結而逐步加以解決。因此,我們應該大力進行包括員工持股(ESOP)、經營者期股和股票期權(ESO)、經理階層融資收購(MBO)等各種形式的“內部型股份”試點,不斷總結經驗。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並儘快出臺該方面的統一操作規範和指導辦法。

  總之,我認為在新的一輪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中,大膽引入“內部型股份”是十分重要的途徑。從長遠而論,“內部型股份”改革的成功,其作用和意義將超過“外部型股份”改革的成功,它很有可能成為實現馬克思所説的“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産的生産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重要形式。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南方日報 2003年7月24日


白津夫:中國國企改革進入新一輪重組改革階段
國內首開外資參與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將進入“後國企時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