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研究院 :中國經濟並未過熱

    ●當前生産資料價格的明顯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動,在目前國內供大於求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的條件下,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上升缺乏動力

    ●去年以來,中國主要産品設備利用率在顯著提高,但估計均不會超過80%,這從價格回升力度不及經濟增長回升強中可以得到印證

    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去年逐季回升的良好態勢,繼續穩步上行。最令人注目的變化是持續下降1年多的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由負轉正,這些均表明中國經濟的內在增長機制正在開始形成,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較大的緩解。

    繼續上行面臨壓力

    今年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處於階段性強勢,主要是擴大內需政策效應和入世正效應的進一步顯現,是汽車等新興消費熱點的形成、外資的大舉進入、出口的快速增長所凝聚的能量的集中釋放,而今後幾個季度經濟增長將面臨回調的壓力。

    一是伊拉克戰爭使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強以及入世效應遞減的影響,外貿出口將呈現一定程度的回落。而出口需求增長的回落,將對工業生産的進一步加速産生負面影響。

    二是受房地産可能出現中期性調整和更新改造投資可能明顯減速的影響,整個投資難以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水準。今年前兩個月,更新改造投資實現了40%以上的增長,雖然主要受需求擴大的影響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由於機構變動等不確定性因素作用的結果,預計今後幾個月更新改造投資增長速度將明顯放慢。三是隨著入世後體制接軌的加快和深化,特別是隨著今後幾個季度擴大內需政策效應和入世正效應的逐步減退,入世的一些潛在壓力將會逐步顯現,進口的大量涌入和外資的大規模進入,對國內一些競爭力弱的産業(金融、商業、醫藥、農業)的衝擊將會不斷顯現。因此,目前還不能判斷經濟已經擺脫了調整型增長的趨勢,宏觀經濟繼續加速上行將面臨著重重困難。

    此外,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依然存在,並繼續對經濟增長形成壓力,這一點主要體現為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就業增長緩慢、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等對消費需求增長形成較強的約束。就業增長緩慢(特別是就業增長彈性顯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將導致消費不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2002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差距已擴大到3倍以上,今年前兩個月,城鄉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差距擴大到4.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擴大1.8個百分點。地區間發展差距繼續擴大。由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世界經濟發生某些細微的變化,立刻會對東部地區産生較大影響,減弱其帶動起中西部地區的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將長期束縛著宏觀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經濟很難實現更快的增長。

    內在需求尚未啟動

    儘管年初中國投資、出口等社會需求增長強勁,但價格總水準的上漲幅度卻相對有限,主要是消費需求增長偏弱。頭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9.2%,特別是農村地區消費增長繼續疲弱,這表明從需求角度看,內需增長還未全面啟動,因此當前仍然缺乏通貨膨脹的物質基礎。當前物價的回升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增長不會超過1%。在當前情況下,物價增長介於0-3%之間為正常區間,表示既不存在通貨膨脹,也不存在通貨緊縮;但如果物價增長繼續走高超過3%,則要注意防止通貨膨脹。

    當前生産資料價格明顯回升,近期上漲了6%,但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5.9%的基礎上實現的,正負相抵,生産資料價格僅回升到2001年的水準;而且,當前生産資料價格的明顯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動,在目前國內供大於求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以及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上升缺乏動力,因此,沒有必要擔心當前生産資料價格上漲會引發通貨膨脹。

    過熱跡象並不明顯

    一是年度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應在7%-9%之間,今年一季度GDP增長超過9%,並不預示著全年經濟增長會超過9%,受投資、出口需求增長可能出現一定回落的影響,今後幾個季度經濟增長率會有所回調,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接近8%,難以超過合理區間上限。

    二是以産品生産能力利用率(即設備開工率)的增減變化以及供不應求商品數量的增減變化作為判斷經濟是否出現過熱的依據,如果當前主要産品生産設備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供不應求商品的數量明顯增多,表示經濟可能出現過熱。

    去年以來,中國主要産品設備利用率在顯著提高,但估計均不會超過80%(多數工業産品設備利用率估計在70%左右),這從價格回升力度不及經濟增長回升強中可以得到印證;另外根據國家經貿委與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發佈的《2003年上半年全國市場供求情況》調查顯示,600種主要商品中沒有一個商品是供不應求的,表明當前經濟並未出現過熱。(宏觀經濟研究院 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國際金融報 2003年5月9日


林文俏:9.9%是否意味經濟過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