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不可小看信心因素

    非典從廣東蔓延到北京乃至全國多數地區後,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開始紛紛發表非典對經濟影響的預測。比較悲觀的預測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將只能增長6-7%,比原先的預計低1-2個百分點。樂觀的預測認為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到年底將有可能“收復失地”,但持這種樂觀看法的專家和機構不多。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的看法更普遍些,認為非典對中國GDP增長率的影響大體在0.2至0.5個百分點之間。

    有趣的是,對中國經濟最悲觀和最樂觀的估計均來自國內的學者和研究機構,而中性的預測大多來自於國際機構。最近一個影響比較大的觀點來自亞洲開發銀行,這個著名的國際組織在其4月28日發表的《2003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中,把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估計為0.2個百分點。亞行預計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3%,低於2002年8%的增長率。

    世界銀行在其4月24日發佈的《東亞經濟報告》和《中國經濟半年報》中,未對中國經濟增長率受非典影響可能降低多少個百分點作出明確預測,只是認為一季度9.9%的高速度不可能持續下去。但總的説中國經濟仍會以強勁的速度增長。世行還指出,中國旺盛的國內需求可能會為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衰退提供部分緩衝。

    我傾向於贊同亞行等國際機構的看法。這不僅是考慮到國際機構不在“此山中”,對中國的觀察可能更冷靜、客觀,還因為世行和亞行這樣的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一向是謹慎的或者説是偏于保守的,一般來説,他們的預測值都低於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值。譬如亞行對中國經濟2002年增長率的預測是7%,而實際增長率是8%。

    觀察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幾個基本點不能忽略:一是中國經濟的結構還是傳統的以製造業為主的結構。不管是2002年的GDP還是2003年一季度的GDP構成中,第一、第二産業還佔絕對主體地位,第三産業的比重還比較小,而此次非典的影響主要在第三産業,且只是三産的一部分。二是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內需佔主導地位。非典雖然給中國的對外經濟造成一些困難,但中國在國內的迴旋餘地還很大,這已被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積極效果所證明。三是非典雖然可怕,但必將被人們戰勝,它的影響只能是暫時的。這一點,從香港、廣東等非典先發地區疫情逐步穩定也可看出來。

    觀察非典對經濟的影響,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小看:信心。我注意到,國內外研究機構在對經濟增長作預測時,幾乎都提到因非典而來的信心挫傷對旅遊、商務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説,如果大家都有信心,而不是過於悲觀,非典對經濟的影響就會更小。事實上,世行和亞行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沒有那麼悲觀,也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持有比較充分的信心。他們相信,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不會因為非典這樣一個事件而改變。

    如果我們跳出非典觀察日常的經濟運作,就會發現信心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且不説股市的財富效應很大程度上直接來自於各方參與者的信心,就以實體經濟而論,信心也至關重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需求拉動供給,供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創造需求(或者説創造市場),而兩者的良性互動要靠信心支撐。我們常常聽到一個本來運轉很好的企業由於資金鏈斷裂而破産的故事,其主要原因往往是銀行和客戶對其失去了信心。“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説法近兩年很流行,而信用的存在是以信用鏈條上的各方保有信心為前提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説,有信心在就有經濟的順暢運作,否則就可能發生運作的阻滯甚至經濟危機。

    回到非典問題上,我們可以説,政府、研究機構、企業、消費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經濟的實際運作産生影響。企業家信心影響生産,消費者信心影響需求,而政府和研究機構的信心影響公眾信心。我們不能説各方的信心大小可以左右經濟運作大勢,但我們可以説,信心有助於經濟向好,失去信心則肯定加劇經濟的下滑。

    因此,在重視非典可能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引導公眾客觀冷靜地看待這種影響,保護生産者和消費者信心,是政府和能夠影響輿論的機構和人士的責任。從政府角度説,延緩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步伐,繼續保持刺激內需的力度,從而增強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似也是應該考慮的對策。(包月陽)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5月7日


中國青年報:非典不是經濟危機 世界對中國經濟寄予厚望
遠東經濟評論:中國經濟能安然度過SARS危機嗎?
張銳:非典與中國經濟迷局
“非典”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總趨勢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每日“非典”疫情發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