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隊伍成長現狀與環境評價

    ——2003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隊伍的成長與發展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入WTO後更廣泛、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和企業家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了解企業家隊伍的成長狀況和成長環境,促進企業家隊伍的健康成長,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于2002年8月以來組織實施了“2002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

    本次調查得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培訓中心、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研究司、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企業改革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民經濟綜合司、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中小企業司、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法制司、交通部體改法規司、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資訊中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原國家電力公司戰略研究與規劃部等有關部門的支援和指導。

    該調查是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開展的每年一度的“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的第十次,內容涉及企業經營者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狀況的總體評價、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環境和相關制度的評價以及對個人工作與生活狀況的感受三個方面。本報告以2002年度調查數據為基礎,並與以往的部分調查結果相比較,力求使分析更為全面和深入。

    調查按照我國企業的實際構成情況進行等比例抽樣,以企業法人代表為調查對象,採用郵寄問卷方式進行,于2002年8月中旬發放問卷10000份,截止到9月底共回收問卷3571份,其中有效問卷3539份,有效回收率為35.4%。通過對部分未填寫問卷與填寫問卷企業的對比分析,未發現存在系統偏差。調查樣本主要分佈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房地産業和社會服務業等行業,上述行業的企業所佔比重依次為:67.9%、4%、2.9%、13.2%、2.1%和2.1%。從企業的地區分佈看,東部佔47.9%,中部和西部分別佔26.2%和25.9%。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分別佔19%、47%和34%。從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佔30.5%,其他類型企業佔69.5%(其中有限責任公司佔30.9%,股份有限公司佔13%,集體企業佔6.9%、私營企業佔6.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佔6.5%,股份合作企業佔5.2%,其他內資企業佔0.4%)。從企業盈虧狀況看,盈利企業佔61.7%,虧損企業佔21.5%,持平企業佔16.8%。

    參加調查的企業經營者中,絕大多數為男性,佔96%,女性佔4%。平均年齡為48歲,主要分佈在36~55歲之間,其中36~45歲和46~55歲的比重分別為30%和49.8%。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佔81.6%,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佔40.6%。職務為董事長、總經理、廠長或黨委書記的佔97.9%,其他職務的佔2.1%。

    調查結果表明,企業經營者普遍認為,造就企業家隊伍對促進中國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數企業經營者對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隊伍的成長環境和制度建設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對自身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基本滿意,對自己的工作狀況和家庭生活比較滿意,認為良好的素質與個人努力是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

    調查結果同時表明,大部分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企業家隊伍整體上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隊伍需要擴大,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成長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尤其是法律環境建設亟待加強。企業經營者們期望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各項制度的創新;他們認為雖然選拔任用制度的市場化程度有所增強,但與企業經營者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他們希望採用更能體現企業家個人價值與貢獻的現代薪酬制度,同時完善以外部法規與內部業績考核為主的監督約束制度建設;他們還希望進一步強化針對企業經營者職業化技能弱項的培訓,提高開拓創新能力。調查還發現,企業經營者普遍感覺工作壓力很大,其身心健康狀況應引起關注。

    企業經營者希望在自身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素質、修養和能力的同時,通過積極的輿論宣傳和文藝創作,引導全社會形成理解、尊重企業家的風氣,進一步提升企業家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為企業家隊伍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狀況的總體評價

    本次調查從四個方面了解企業經營者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狀況的看法:一是企業家對促進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作用;二是企業家的地位,包括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三是企業家隊伍的數量與素質;四是企業家群體的形象,包括社會形象與自我形象。

    (一)對促進中國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於企業家對促進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作用,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家對“社會財富的創造”和“企業制度改革”的作用“很大”或“比較大”,其比重分別為93.3%和87.9%。對企業家在“科學技術發展”、“所在社區的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三個方面的作用持積極評價的也佔多數,分別佔71.7%、70.5%和67.1%。

    (二)對自己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滿意程度高於經濟地位。

    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對自己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滿意程度,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自身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相對比較滿意,選擇滿意的(“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分別佔35.5%和35.1%,比選擇不滿意的(“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分別多17.1和16個百分點,而對自身經濟地位滿意的(30.9%)略少於不滿意的(33.4%)。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還是政治地位的滿意程度都存在一致的組間差異,企業經營者對三種地位的滿意程度,東部企業均明顯高於中、西部企業;大、中型企業均明顯高於小型企業;非國有企業均明顯高於國有企業,其中私營企業經營者的滿意程度最高,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經營者次之,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滿意程度相對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與1993年的調查數據相比,企業經營者對經濟地位感到滿意的比重呈上升的趨勢,由24.4%提升到30.9%;對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感到滿意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別由38.4%和38.7%降為35.5%和35.1%。

    (三)企業家隊伍需要擴大,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家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涌現了一些優秀的企業家,同時,企業經營者也認識到,我國企業家隊伍的整體水準與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之間還存在差距,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目前的企業家隊伍需要擴大,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目前企業家隊伍“數量充足”與“素質高”的分別只佔13.3%與10.1%,而認為企業家隊伍“數量缺乏”與“素質低”的分別佔62%與40%。

    當問及“您對下列幾種説法是否同意”時,調查結果顯示,同意“企業家是我國最稀缺的資源”説法的企業經營者佔78.7%;而同意“中國已經出現企業家群體”和“中國已經産生一大批優秀企業家”説法的分別只佔31.4%和26.4%。

    (四)企業家整體形象良好,但職業聲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自己心目中的企業家群體形象以及他們對企業家群體的社會形象的判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家群體的整體形象良好。比較企業經營者對幾種形象的判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最好,為3.67分(相當於百分制的73.4分),其他依次是“在新聞媒體中的形象”(3.5分/70分)、“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3.45分/69分)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3.22分/64.4分)。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企業經營者(7.6%~15.4%)感到企業家群體的社會形象並不太好,有四成左右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家群體的形象“一般”,這説明,企業家隊伍的整體形象和職業聲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環境和相關制度的評價

    成長環境與相關的制度安排是企業家隊伍發展壯大的關鍵,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對這些方面的評價。

    (一)對成長環境總體上予以肯定,法律環境建設亟待加強。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企業家隊伍成長環境所涉及的包括經濟體制、法律環境、政策環境、社會輿論、文化環境與市場環境等六個主要方面總體上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調查結果表明,要促進企業家隊伍的快速健康成長,各種環境因素還需要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法律環境建設亟待加強。

    (二)選拔任用制度:市場化程度在增強,但與企業經營者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

    本次調查詢問了企業經營者獲取現任職位的途徑,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組織任命“獲取現任職位的最多,佔45.9%,其他途徑依次是:“自己創業(24.5%)”、“職工選舉(13.2%)”、“組織選拔與市場選擇相結合(11.1%)”、“市場雙向選擇(3.3%)”和“其他(2%)”。與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0年的調查數據相比,“組織任命”的比重有所減少,由56.4%下降到45.9%,“自己創業”、“職工選舉”和“市場雙向選擇”的比重有所增加。

    2000年的調查中曾涉及了“企業經營者期望的選拔任用方式”,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期望的方式依次是:“組織選拔與市場選擇相結合”佔45%,“市場雙向選擇”佔29.6%,“自己創業”佔13%,“職工選舉”佔10.6%,“組織任命”僅佔0.9%。與之相比,目前企業經營者獲取職位的途徑中,市場選擇的分量太少,組織任命的比重還是太高。

    從不同分組來看,企業經營者獲取職位的方式有較大的差別。通過“組織任命”方式獲取職位者,中、西部企業(分別為49.7%、50.5%)明顯多於東部企業(41.6%),大型企業(66.2%)明顯多於中、小型企業(分別為44.4%、36.2%),國有企業(90%)大大高於非國有企業(2.6%~30.8%),45歲以上者(50.4%~50.6%)明顯多於45歲以下者(29.5%~38%)。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對“企業經營者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滿意程度不是太高,表示“很滿意”、“比較滿意”的分別佔2.3%和23.8%,而認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分別佔26.1%和4.9%,認為“一般”的佔42.9%,認為“滿意”的比認為“不滿意”的少4.9個百分點,滿意程度的平均值為2.93,換算成百分制為58.6分。

    調查結果還顯示,企業經營者對“職業經理人才市場培育”狀況的滿意程度較低,表示“很滿意”、“比較滿意”的分別佔2.6%和15.9%,而“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分別佔30.9%和4.7%,表示“一般”的佔45.9%,認為“滿意”的比認為“不滿意”的少17.1個百分點,滿意程度的平均值只有2.81,相當於百分制的56.2分,這説明職業經理人才市場還不發達,企業經營者選拔任用制度的市場化程度還較低。

    (三)激勵制度:期望採用更能體現企業家個人價值與貢獻的現代薪酬制度。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最有效的激勵因素是“與業績掛鉤的高收入”,選擇比重為74.3%,其他激勵因素依次是“較高的社會地位(32.9%)”、“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29%)”、“持有股票期權(20.9%)”以及“表彰與獎勵(13.2%)”。

    關於收入形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不滿足於“月薪”或“月薪加獎金”的收入方式,期望採用現代企業的一些薪酬制度,“年薪制”是最受推崇的收入方式,選擇比重為51.5%,其次是“股息加紅利(19.9%)”與“期權股份(17%)”。

    調查結果顯示,實際採用“年薪制”、“股息加紅利”與“期權股份”的企業並不多,分別只佔17.7%、17%和3.7%,收入形式大多還是“月薪(42.7%)”或“月薪加獎金(37.1%)”,這表明企業經營者實際的收入形式與期望的收入形式之間差距較大。

    被調查者對“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的建立”的滿意程度較低,調查結果顯示,表示“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分別佔31.3%和6.8%,“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佔3.7%和24.4%,選擇“一般”的佔33.8%,表示“滿意”的比“不滿意”的少10個百分點,滿意程度的平均值為2.87,相當於百分制的57.4分。

    當問及“您認為自己的責任和風險是否已得到報酬”時,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的責任與風險沒有得到合理的報償,只有7.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的責任與風險“全部得到了報酬”,而認為只是“部分得到報酬”和“基本沒有得到報酬”的分別佔63.2%和29.7%。從不同分組來看,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合理報酬比重較高的有中、西部企業(分別為94.1%、94.3%)、大型企業(96.8%)、國有企業(99.1%)和46~55歲(94.3%)的企業經營者。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收入情況,從他們自己填寫的收入數據來看,年收入6萬元以下的比重,中、西部企業(均為76.8%)明顯高於東部企業(54.7%);國有企業(81.1%)明顯高於非國有企業(59.4%);36歲以上者(63.8%~69.1%)明顯高於35歲以下者(52.5%)。

    薪酬制度的改革牽涉到很多方面,本次調查涉及了“實行股票期權的難點”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實行股票期權的難點在於“企業改制不到位”的佔48.3%,其他原因依次是:“公司上市困難(33.3%)”、“對經營者貢獻的定量評價有難度(32.9%)”、“運作規則不清楚(30.3%)”和“對經營者的監督有難度(16.9%)”。從不同分組來看,企業經營者對難點的選擇有所不同,國有企業認為“企業改制不到位”最為突出,選擇比重為64%。

    (四)監督約束制度:重視“法規制度”與“業績考核制度”,其他配套措施也需加強。

    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是保證企業家隊伍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本次調查涉及了企業家監督約束制度的有關背景情況,當問及“在您看來,企業經營者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時,調查結果顯示,“決策失誤”排在第一位,選擇比重為57.7%,其他依次是:“用人不當”(50.8%)、“經濟問題”(32.7%)、“獨斷專行”(21%)、“生活腐敗”(11%)、“弄虛作假”(10.3%)和“政治問題”(1.1%)。值得注意的差別是:對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大、中型企業經營者選擇“決策失誤”的(60.6%、60.1%)高於小型企業(53.6%);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經濟問題〃的(38.9%)高於非國有企業(30.1%);非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用人不當”和“生活腐敗”的(52.8%和12.9%)高於國有企業(46.4%和7.1%)。

    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對最有效約束因素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法律法規”和“自身修養”的比重最高,分別為78.6%和61.4%,其他因素依次是:董事會及監事會(36.6%)、職工民主監督(34.2%)、消費者(17.8%)、社會輿論監督(16.1%)、政府有關部門(13.4%)和企業內黨組織(7.8%)。

    本次調查還了解了企業經營者對最必要的監督制度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企業經營者業績考核制度”的最多,佔68.8%,其他依次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37.5%)、決策失誤個人責任追究制度(35.4%)、企業經營者信用記錄製度(29.8%)和企業經營者任職資格制度(8.9%)。

    (五)教育培訓狀況:應強化針對企業經營者職業化技能弱項的培訓。

    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綜合素質,是造就企業家隊伍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教育培訓是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對教育培訓狀況的看法、對企業經營者職業化技能的看法和對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評價。

    當問及“作為企業經營者,您認為自己最強和最弱的三項能力是什麼”時,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最強的能力依次是:決策能力(61.7%)、組織協調能力(61.6%)、創新能力(33%)、知人善任能力(31.8%)、預見能力(29.5%)、市場行銷能力(25.5%)、學習能力(19.8%)、表達能力(11.9%)、公關能力(8.9%)。認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次是:公關能力(61.2%)、市場行銷能力(32.4%)、表達能力(31.4%)、創新能力(28.9%)、預見能力(25.7%)、學習能力(22.4%)、知人善任能力(18.1%)、組織協調能力(6.7%)、決策能力(4.5%)。

    對比2002年與1997年的調查數據,可以發現五年來有一些可喜的變化趨勢:2002年調查中認為自己“創新能力”、“市場行銷能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比重高於1997年,其中“創新能力”的排序由1997年時的第五位提高到2002年的第三位,“學習能力”由1997年時的第八位提高到2002年的第七位。

    值得注意的是,被企業經營者排在“弱項能力”前面的公關能力、市場行銷能力和表達能力與企業的對外開拓和市場推廣關係密切,而排在“強項能力”前面的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企業的內部管理關係更密切,這反映了我國企業經營者能力結構的一些特徵:內部管理能力強,對外開拓能力弱。在我國已經加入WTO、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企業經營者的對外開拓能力有待加強。

    關於對“企業經營者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的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滿意程度不是很高,表示“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重分別為2.4%和26.4%,“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重分別為21.4%和1.9%,表示“一般”的佔47.9%,平均值為3.06,相當於百分制的61.2。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個人學習進修情況的滿意程度也不是很高,表示“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重分別為6.4%和32.8%,“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重分別為20.1%和4%,表示“一般”的佔36.7%,平均值為3.18,相當於百分制的63.6。

    為了進行國際比較,本次調查參考了國外關於職業經理人應具備的素質技能方面的內容,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企業經營者重視領導與創新類技能的比重最大(41.8%~86.7%),其次是人際溝通類技能,第三是個人行為、能力與修養方面的素質(1.6%~25.1%)。

    從不同分組來看,東部和中部企業經營者重視“嚴格遵循規則”和“形象好”的比重高於西部企業;大型企業經營者注重領導與創新類技能的比重高於中小型企業,後者注重人際溝通類技能的比重相對較高;國有企業經營者注重統籌、規則的比重高於非國有企業,後者注重人際溝通類技能的比重相對較高。可以看出,美國經理人對這些素質技能重視程度的排序與我國企業經營者存在明顯差異。

    三、企業經營者對個人工作與生活狀況的感受

    把握企業家隊伍的成長狀況,不僅需要了解企業家隊伍的整體特徵,還應該考察企業經營者個人層面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本次調查了解了企業經營者本人對其工作、生活的滿意程度及身心健康狀況。

    (一)工作狀況:對自己的事業基本滿意,認為良好的素質與個人努力是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

    當問及“作為企業經營者,您認為自己的事業是否成功”時,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的事業“非常成功”和“比較成功”的分別佔3.3%和79.1%,認為“不太成功”和“不成功”的分別只佔16.1%和1.5%,認為成功的(82.4%)比不成功的(17.6%)多64.8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還顯示,64.2%的企業經營者對自己的事業感到滿意,其中選擇“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分別為9.6%和54.6%,感到“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分別只佔9.6%和1.2%,認為自己的事業“一般”的佔25%,認為滿意的(64.2%)比不滿意的(10.8%)多53.4個百分點。

    關於企業經營者成功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被調查者肯定個人素質和努力在事業成功中的作用,認為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己非常努力”和“自己個人素質比較好”的分別佔49.3%和33.7%。也有不少企業經營者認識到“企業員工的支援(24.8%)”、“領導班子的配合(19.9%)”、“趕上了好的機遇(19.4%)”和“國家政策好(10.5%)”對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作用。

    企業經營者工作中的精力投向是影響其工作成效和工作滿意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問及“您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麼”時,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企業經營者將大部分精力投在對外開拓與經營(包括“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和“市場行銷”)上,其中,選擇“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的佔30.5%,選擇“市場行銷”的佔24%;其他選擇依次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24.2%)、“協調與有關部門的關係”(17.5%)和“基建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2.9%)。

    當問及“如果同樣是做企業經營者,您更願意在哪一類企業中任職”時,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選擇的意願依次是:股份有限公司(27.1%)、私營企業(25.1%)、有限責任公司(21.1%)、外資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7.5%)、國有企業(7.9%)、集體企業(0.8%)。其中,國有企業經營者願意繼續在國有企業中任職的只佔15%,這一情況值得關注。

    (二)生活狀況:家庭生活比較滿意,業餘生活、社會保障有待改善。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自己家庭生活的滿意程度較高,但是,對業餘生活的滿意程度則相對不高。

    當問及“您退休以後最大的擔憂是什麼”時,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的選擇依次是:“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44.8%)”、“心理失落沒有寄託(19.7%)”、“經濟收入減少(14.2%)”、“沒有滿意的社會地位(9.2%)”、“沒有便利的生活條件(5.7%)”。其中,國有企業經營者對“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擔憂的佔55.6%,比其他類型企業高13個百分點以上。另外,與1996年調查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企業經營者對“經濟收入減少”和“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表示擔憂的比重在增加,分別由1996年的9.9%和42.8%增加到2002年的14.2%和44.8%。

    (三)身心健康:工作壓力普遍很大,身心狀況應引起關注。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表示“很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分別佔13.3%和44.8%,表示“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分別佔10.9%和2.6%,表示“一般”的佔28.4%。滿意程度的平均值為3.55,相當於百分制的71分。

    從企業經營者填寫問卷的情況來看,一些與工作緊張有關的慢性疾病在企業經營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1994年的調查數據比較,幾種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慢性胃炎等的患病比重還呈上升趨勢。

    企業經營者的情緒健康也值得關注。調查結果顯示,87.4%的企業經營者感到“壓力很大”。與工作壓力大相關的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症狀在不少企業經營者的身上出現,“有時出現”或“經常出現”有關症狀的比重依次是:“煩躁易怒(70.5%)”、“疲憊不堪(62.7%)”、“心情沮喪(37.6%)”、“疑慮重重(33.1%)”、“挫折感強(28.6%)”和“悲觀失望(16.5%)”。

    當問及“當工作中遇到麻煩,心情不佳時,您最願意與誰交流”時,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單位以外的朋友”和“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的分別佔47.9%和47.6%,其他選擇還包括:“家人(40.5%)”、“本單位中的朋友(34.3%)”和“心理諮詢專家(2.6%)”。值得注意的是,有42%的企業經營者選擇了“獨自忍受,一般不跟他人交流”,這一現象值得重視。

    (引自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3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4月14日


一季度中國企業家信心指數明顯提升
路透社:企業家在中國越來越受重視
人大代表範現國:培育“企業家市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