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家:持久收入與消費預算

    較早研究消費支出與收入關係的經濟學家,把人們消費支出同他們過去和現期的收入聯繫起來,並注意到人們考慮自己消費支出和收入時會和其他消費者相比較。後來,有些經濟學家注意到居民的消費在有些情況下會與他們未來的收入有關。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消費函數理論》中,首先提出了用人們的長期收入(未來收入)來分析人們消費支出變化的“持久收入”假説。

    根據弗裏德曼的理論,人們的收入可以分成“一時收入”和“持久收入”。一時收入是指臨時的、非連續的、帶有偶然性質的收入,消費者不能準確估計到這種收入什麼時候會有、有多少。“持久收入”則是消費者可以預料到的長久性的、帶有常規性質的收入。與此相對應,消費支出也可以分為“一時消費”和“持久消費”。一時消費是指非經常性的臨時的消費支出,持久消費是具有經常性質的消費支出。弗裏德曼認為,可以假定某些家庭的一時收入是正數,另一些家庭的一時收入是負數;一時消費的情況也一樣。這樣,就整個社會而言,可以假定一時收入和一時消費的平均值都等於零。而且,一時收入和一時消費之間也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但一個消費者的持久消費和持久收入之間卻有比較固定的比率。持久收入假説的一個重要結論是,人們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同現期收入有關,而是與他們可以預計到的未來收入或“持久收入”有關。弗裏德曼還觀察和研究了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持久消費佔持久收入比重的差別及其原因。居民不同時期的收入會對其平均收入發生偏離,弗裏德曼對這種偏離的具體情況也進行過分析。

    這種理論所反映的情況,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前,是觀察不到的,因為那時我國居民收入中不存在一時收入。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也可以從一時收入和持久收入這樣的角度來觀察和認識。現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破除,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我們正在努力完善各方面的經濟管理體制,包括收入分配的體制。在實際生活中,居民獲得收入的渠道、居民收入的差距,收入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收入分配體制的過渡性質都是極其複雜的。經濟學理論工作者可以説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些不同形式的收入對居民的消費和儲蓄具有不同的影響。注意到所有這些問題,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持久收入假説”是觀察居民消費與收入關係的結果,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意義,但是,起碼是一定時期、一定地區、一部分消費者的行為表現出這樣的現象。它對於消費者具有一定參考價值。這種理論認為,消費者有一種追求長期最大效益的傾向,即使在某一時期收入較低,如果自己未來的收入或持久的收入較高時,還是會維持較高的消費需求,不一定完全根據現期的收入來安排現期的消費支出。既然能夠比較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未來收入,那麼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為什麼不適當擴大自己的現期消費呢?這也為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援。

    持久收入假説也涉及消費預算問題。相信許多人沒有非常嚴密的消費預算,同樣也可以相信許多消費者都有一定的大致的消費預算,特別是當他們要一次花費較多貨幣時。人們為了購買住房、汽車等等價格較高的消費品,肯定要有一定的預算,為了孩子上學,許多家庭都有預先的安排。消費者在作出這些預算時,實際上也是考慮到了持久收入或未來收入的,並不完全是按照現期的收入來預算。消費者可以從這種理論中學會轉變觀念,如果知道自己將來會有錢,在進行消費預算時就應該考慮到。(李新家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南方日報 2003年3月27日


李新家:培育消費熱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