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民教授一席談 撬動中國經濟的“杠桿”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5年,是改革攻堅、破浪前進的5年,很不平凡:亞洲金融危機致使世界經濟增長放慢,國內産業結構調整伴隨國有企業一批職工下崗,連續兩年遭受特大自然災害……驚心動魄之下,我們不僅站住了,而且勝利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鎔基總理總結過去5年豐富生動的實踐,提煉出九條重要經驗和體會。

    這九條經驗,不僅是我們分析當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各種突出困難和問題的鑰匙,更重要的是,將指導我們繼續推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今天起,我們圍繞這九條經驗,推出“學習《政府工作報告》”系列專家訪談,以幫助讀者進一步領會報告的精神實質,推進今年“兩會”精神的落實。

    總結過去5年的經驗,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堅持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並建議下一屆政府“繼續擴大國內需求,實現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如何認識這一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記者近日採訪了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教授。

    兩策組合:汲取他國教訓後的良策

    華民認為,中央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組合”,是切合時機,符合實際情況的。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境外市場需求受到巨大衝擊。在外貿受到較大影響的同時,我們開始反思亞洲一些國家的發展模式,認定中國不能單純走依靠外需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要在積極開拓外部市場的同時,對國內市場進行積極的調整,開掘和培養內需。

    為什麼要採用這兩者的組合呢?華民分析説,這兩種政策的體制要求和作用機制不同。貨幣政策需要中間傳導機制——央行發行的貨幣不能直接變為企業投資和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它必須依賴利率、銀行擴張能力等一系列中間傳導機制來實行。在我們這個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的國家,傳導機制還存在許多梗阻,貨幣發行往往不能順利轉化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既然“1塊錢貨幣帶來幾塊錢”不容易實現,就需要投入很多錢才能儘快見效,但這容易造成通貨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能儘快撬動中國經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見效更快。中國這5年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

    政府花錢:降低成本科學決策很重要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兩種手段,一是減稅;二是政府自己花錢。我們使用的是後者。華民強調説,政府花錢雖然更快見效,但更有必要控制“量”,提高“質”。

    按照李嘉圖的理論,如果國債沒有太大成本的話,減免稅收與增發國債是等效的——今天發行的國債等於明天的稅收。5年來,我們通過大量發行國債刺激宏觀經濟發展,這是基於對經濟增長預期看好的基本判斷。下一屆政府繼續發行國債,亦是基於此。用將來的稅收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存在一個“量”的問題。增發國債一定要注意量,關注國家可持續增長産生的流量,不能花過量的錢。

    同時,發行國債更要注意提高“質”。政府花錢效率往往比較低。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花錢的代理成本高。各級政府分錢時的漏出、管理上的疏忽等,常會帶來浪費。另一方面,政府判斷投資項目沒有市場準確,在資訊不完全時匆忙決策,錢未用到刀刃上的情況就難免出現。因此,要努力降低代理費用,科學決策。應採用透明度較高的機制,比方説聽證會等方式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總之,政府要努力降低國債的代理費用,提高項目收益率。

    立足長遠: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在市場機製成熟的國家,貨幣政策的社會成本比財政政策更低、更有效。華民説,這是因為貨幣政策是“親市場”的,而財政政策是“替代市場”的。從這個意義上説,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組合,在目前制度體制環境下可以説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但就長遠而言,應該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讓貨幣政策“登臺唱戲”。這就需要深化企業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市場體系,讓貨幣政策的中間傳導機制發揮作用。比如,現在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讓貨幣政策得到較好的傳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像“黑洞”一樣吞噬現金流量的國企,使它們在獲得“輸血”後,能夠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

    積極的財政政策何時能夠淡出?華民認為,這取決於上述幾項改革是否到位。他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在未來5年能夠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更加暢通。 (包蹇)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3年03月17日


華民:高科技時代的全球化“新經濟”
華民:上海經濟發展還需構建兩個平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