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窮周薪 富年薪

    日前,有全國政協委員在提案中建議:逐步推廣周薪制,以刺激社會消費。不少媒體應聲附和,不吝版面宣傳周薪制的好處,並言百姓歡迎每週領薪水云云。

    一個月領四五次薪水聽起來也許讓人感覺很爽,但如果只是把原來的月薪除以四或除以五,黃漢實在不明白這種改“朝三暮四”為“朝四暮三”的做法有何意義,又如何“刺激社會消費”?

    無論是周薪制,還是計量單位更小的日薪制或時薪制,其實如今國內並不鮮見。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招臨時工,工資就是按小時記取的;從事家庭裝潢的農民工,收入一般按天算。這種時薪制、日薪制或周薪制,無論國內國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專為“藍領”設計,打一天工拿一天工資,不勞作則無食,屬徹徹底底的按“勞”分配,乃窮人的專利。洋快餐的臨時工、搞裝潢的農民工,或許一個月比旁人多領幾次工錢,但他們收入少,無保障,想靠這些人來帶動消費,實屬“飽漢不知餓漢饑”。

    與在“藍領”中推廣周薪制的輿論相反,如今“白領”人群中議論最多的卻是年薪制。在有些地方,年薪制被當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硬指標而受追捧,廠長經理們紛紛互比年薪以示身價。當然,這回沒人會説“年薪制抑制消費”了。因為拿年薪的通常是富人,這些人即便一年只領一回工資,也不怎麼影響日常消費。

    這至少説明一個問題:影響人消費傾向的主要因素,是收入的多少,而非收入發放的頻率。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可惜許多大富大貴之人不明白,以富人的心態揣摩窮人的口袋,以為“實行周薪制,不僅能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跟漲薪一樣的功效,能增強人們對經濟預期的信心,從而帶來購買力的增加”。殊不知,對於窮人來説,除非真的加薪,否則工資以周甚至以天計,只會增加其不安定感,更加節衣縮食,沒有多少人會像阿Q那樣産生“闊起來”的感覺。

    事實上,這種以富人心態揣摩窮人口袋的認識偏差,如今在社會上相當普遍。比如談到內需不足,輿論往往就把注意力放在國內10萬億元居民儲蓄上,著急老百姓為什麼有錢不用,忙著為老百姓尋找消費熱點、增加投資方向出謀劃策。且不論在貧富差距日見拉大的今天,中低收入群體在這10萬億元居民儲蓄中究竟能佔多少份額,即便老百姓家家都有一筆存款,那也要應付看病、養老、購房、子女教育等不時之需,不可能像富人那樣視之為“零花錢”,隨掙隨花。

    因此,當前國內需求不足的根源還在於國民平均收入水準不高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就像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一樣,解決內需不足問題的關鍵在於增加全體國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如果總體收入水準一下子難以提高,也應當通過規範初次分配、合理進行二次分配等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達到刺激大眾消費的目的。“月薪變周薪”之類形式主義的做法,白白增加社會成本,徒勞無益。 (黃漢)

    

     國際金融報 2003年3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