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經濟評論:亞洲經濟依然存在風險

    《遠東經濟評論》日前發表Tom Holland的文章説,在充裕的低成本信貸資金的推動下,亞洲各經濟體的國內消費者需求正在增加。從整體上來看,亞洲經濟今年的增長率應能超過去年的水準,而且會輕而易舉地超過歐美和拉美的水準。然而,亞洲經濟當前存在的風險依然不勝枚舉。最主要的就是海灣地區的戰爭威脅。

    美國2002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僅為0.7%一事,戰爭威脅的擔憂就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之一。與此同時,不確定因素的增強也引發了全球市場的震蕩,導致股市走低,1月末油價達到了兩年來的高點。如果這種緊張不安的狀況在3月末之後繼續存在,那麼不確定因素就將開始對亞洲構成壓力,並嚴重拖累該地區的經濟增長。

    亞洲經濟也面臨著其他一些危險。歐美股市重新出現的拋售可能會損害發達國家的消費和投資狀況,並在亞洲各地引起強烈的反響。如果美元匯率進一步走低,並導致美國經濟增長趨緩,這也會對亞洲地區造成損害。而且,通貨緊縮對亞洲各經濟體來説依然是一個威脅。

    但是隨著羊年到來,決策者、經濟學家以及企業領導人最擔心的是,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了。

    這一不確定因素持續的時間越長,那麼全球範圍內可能延遲支出計劃的企業和消費者就會越多。這對亞洲而言尤其是一個壞消息,因為該地區各經濟體的産品仍嚴重依賴於歐美的需求。

    亞洲最大的經濟體日本以及該地區其他經濟體對這一衝擊將有同樣深的感受。

    “日本經濟目前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以前在日本央行任職的白川浩道説,“我們還沒有看到日本國內需求好轉的任何跡象。”白川浩道目前是投資銀行瑞銀華寶駐東京的首席經濟學家。

    難怪亞洲的分析師目前在緊張不安地注意著美國股市以及美元匯率的走勢。華爾街股市在過去12個月中下挫了24%。如今,經濟學家擔心,人們對戰爭的恐懼心理可能會引發美國股市再次出現滑坡,這將使美國消費者的家庭財富進一步出現縮減,同時也使美國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

    美國政府提議的財政刺激方案並不能給人多少寬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在今後10年將減免高達6740億美元的稅款。儘管亞洲投資者承認,這一計劃可能會在短期到中期內提振美國國內的經濟增長率,但許多人士擔心,在目前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接近GDP的5%時,上述計劃將使美國的預算赤字繼續增長。

    “經常貿易逆差和預算赤字是目前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摩根大通駐香港的投資主管Kam Shing Kwang説,“當前投資者的避險意識甚至比(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還要高。”

    和其他在亞洲的投資顧問一樣,Kwang建議她的客戶進行多元化投資:投資美國以外地區,並介入歐元以及瑞士法郎等貨幣。

    亞洲投資者的傳統做法就是將他們的資金投到美國,此舉會對美元匯率構成支撐,並加劇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如果他們現在將資金撤出,美元的強勢可能會受到損害。

    按貿易加權匯率水準來看,美元匯率已經在過去12個月中下跌了13.5%。如果美國資本流失的趨勢繼續下去,美元匯率可能會進一步走軟,從而會損害美國在海外的購買力,並迫使其經常項目赤字出現縮減。

    這可能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可怕的後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部門副主管戴維羅賓遜解釋説,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旦開始萎縮,將伴隨出現美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如果歐元區和日本無法對此加以彌補,世界經濟整體將放緩。而且他認為,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遲早都會出現萎縮。

    多年來,亞洲一直都是美國肆意擴大經常項目赤字的最大受益者,而如今赤字縮小將對亞洲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的損害。

    但這一不可避免的赤字萎縮趨勢可能將在多年以後才會出現。如果中東爆發戰爭的不確定因素很快消失,人們對美元匯率走低的擔心也會隨之消失,而2003年可能仍是亞洲各經濟體表現良好的一年。

    摩根大通駐香港的亞太地區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貝爾卓(William Belchere)表示,下跌的油價、較低的利率以及積壓的開支計劃等結合起來將釋放出強大而積極的經濟動力。

    他説,伊拉克危機迅速結束將為目前已經大量存在的潛在經濟驅動因素創造一個可以發揮作用的穩定環境。

    但是,如果中東局勢變得對美國不利,亞洲經濟將最先受到損害。

    如果油價在今年進入第二季度以後仍保持在每桶30美元以上的水準,亞洲各經濟體將開始受到衝擊。石油進口國(亞洲大多數國家都是)在油價上漲時將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害。IMF的經濟學家戴維羅賓遜警告説:“在經濟增長方面,如果油價走高,亞洲將是全球受衝擊最大的地區。”

    同直接影響相比,油價走高可能帶來的間接影響至少會産生同樣嚴重程度的後果。據IMF的數據顯示,油價在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每上漲5美元,全球的經濟增長率將降低0.3個百分點。換句話説,如果今年的油價平均為29美元,而不是IMF在其《2002年9月份世界經濟前景》報告中預期的24美元,那麼全球在2003年的GDP增長率將僅為3.4%,而不是IMF先前預測的3.7%。這意味著全球對亞洲非石油出口産品的需求會減少,這進一步會影響各國的國內需求,無論對石油進口國還是出口國而言均是如此。

    其中一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受到影響。據雷曼兄弟駐東京的經濟學家羅勃蘇巴拉曼(Rob Subbaraman)表示,如果油價依然較高,菲律賓受到的影響將是最大的。

    該地區較小的一些經濟體也將感受到較高的油價所帶來的影響。據IMF的數據顯示,對寮國來説,油價每上升5美元,該國的GPD增長率將降低2.2個百分點。然而,對石油出口國汶萊而言,此舉將增加該國政府收入,這部分收入將達到其GDP的4.4%。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2月10日


劉秀蓮:亞洲經濟復蘇快於預期
崛起的中國拉動亞洲經濟
聯合國報告:亞洲經濟增勢良好 貿易為增長動因
亞行調高對今年亞洲經濟的預測
摩根大通認為:亞洲經濟繼續疲軟
亞洲經濟謹防“華爾街流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