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我國就業形勢透視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難題。特別在有著13億人口的我國,就業問題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複雜,擴大就業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繁重。

    擴大就業,任重道遠;擴大就業,刻不容緩。那麼,我國的就業空間有多大?

    多重的壓力

    人口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加入世貿組織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矛盾在今後變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新增勞動力數量驟升。據勞動保障部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新成長的勞動力數量將升至峰值,加上現存的下崗失業人員,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將達到2300萬人左右,年度供大於求的缺口達1500萬人。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面臨來自城鄉的雙重壓力。

    再就業人數不斷上揚。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國有企業新增下崗員工739萬人,1999年新增781萬人,2000年新增512萬人,僅這三年的國企下崗職工就超過2000萬人,今後還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構成龐大的再就業需求。

    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目前已從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今年上半年僅為9.1%。再就業率持續下降又直接導致再就業困難群體逐漸增多。

    下崗失業現象仍將繼續出現。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仍處於攻堅階段,必然會遇上企業富餘人員過多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此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業、汽車工業、金融服務、醫藥製造等一些行業勢必會受到衝擊,其就業狀況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民進城打工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三碰頭”的局面,使就業和再就業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巨大的空間

    儘管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難度不小,但我們面臨的有利條件仍然比較充分,有著巨大的就業空間。

    從大局看,我國經濟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本世紀頭一二十年,又迎來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照“十五”規劃每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可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整個“十五”期間,高速前行的經濟列車能“搭載”4000萬人就業。

    從所有制結構上看,私營、個體經濟是增加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九五”時期,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凈增約3000萬人,佔城鎮就業增量的四分之三,成為我國就業的主要增長點。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就業拓展空間。

    從産業結構上看,第三産業是擴大就業的主要出路,社區服務是再就業的主要領域。“九五”時期,第三産業從業人員凈增3532萬人,2001年在社區實現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佔再就業總人數的33%。目前,我國的第三産業、社區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甚至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的差距還很大,有很大的就業潛力。從統計數字看,90年代我國第二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17萬個,而第三産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在85萬個。有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中,至少有1500萬個社區就業崗位可以開發。

    從企業結構上看,中小企業是再就業的主要載體。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我國新增就業崗位的80%左右來自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90%的就業崗位是中小企業提供的。為了改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我國已經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也表示,歡迎並支援民間資本和外資入股中小商業銀行,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只要抓住這些機遇,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就能為再就業打開一條新的路子。

    4年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三條社會保障線銜接日漸緊密,2550萬國企下崗職工和3100多萬企業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都按時足額領到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1170萬人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115.5億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密,緩解了下崗失業人員生活困難帶來的矛盾,為各地騰出精力推進再就業工作創造了條件。

    今年召開的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又發出了全面推進再就業工作的動員令,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對各地、各部門開展再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全國上下出現全面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大好局面,各地、各部門正紛紛行動起來,新一輪的再就業工作正全面鋪開。

    可以看到,從大局到環節,種種因素“組合”成了我國再就業工作的有利條件。只要抓住機遇,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採取得力措施,就一定能夠打開再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選準突破口 拓展新局面

    “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是我國一貫堅持的就業方針。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和再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主要通過市場調節勞動力供求,引導勞動者自主就業。如河南省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管理,完善再就業服務體系,去年全省舉辦各類大型再就業洽談會850次,接待求職登記80萬人次,介紹成功26萬人次。

    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政府在促進再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清醒地認識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要滿腔熱情地為下崗失業人員排憂解難,確保再就業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他們身上。

    特別是要為鼓勵企業招用下崗人員給予優惠政策;為鼓勵國有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轉制分流安置本企業富餘人員,在精幹主業的同時,鼓勵企業消化富餘人員,不推向社會;為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自謀職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應實行免征稅費政策。

    作為下崗失業人員的“源頭”,國有企業在儘量減少下崗失業人員上也應有作為。比如武漢鋼鐵集團實施主輔分離,科學分流安置富餘人員近9萬多人,沒有把企業富餘人員推向社會,企業利潤水準也連年提高。深化改革是國企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有條件的企業應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發展多种經營,改制分流,多渠道安置富餘人員,不能簡單地將富餘人員一推了之,從源頭上減少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與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在擴大再就業時一定要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下崗失業人員的特點,有組織地開發一批適合下崗失業人員從事的就業崗位。

    再就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只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選準突破口,把政策和資金落實到位,就一定能夠讓更多的國企下崗失業人員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安居樂業。(賀勁松)

    

    新華社 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