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白領擇偶難”出路在哪兒

    誰也不會想到,《北京青年報》12月2日的一篇《上地白領擇偶難》報道,竟然很快引來數百個熱線電話,不少同為白領的大齡女青年家長、親屬及單位,表示出了對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男性員工擇偶難的極大關注。一位母親的電話很有代表性:“擇偶難的問題不僅在男士扎堆的高科技企業裏有,在女職員較多的單位裏同樣存在。因為資訊閉塞,社會上的仲介機構令人不敢相信,而由媒體報道消息、企業街道出面組織,幫助解決擇偶難的方式,可信度就強多了,家長也放心。”

    應該説,報道引起的反響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幾十年來,在單一性別比較集中的單位裏,一直都存在著擇偶難的問題。但是,在過去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下,企業工會等組織都曾有過出面組織聯誼活動、為青年解決擇偶問題的經歷。但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後,新型企業層出不窮,老企業經過改制、改造、重組等一系列變革,員工與企業也形成了雙向選擇合同制的新型關係,企業的人員流動性大了,企業的管理模式變了,企業越來越像個單純“幹活掙錢”的地方,人人都程度不同染上了“經濟動物”的某些習性。對類似擇偶難這樣的事情,企業老闆視而不見的多了,而一些社會組織對此也沒能引起相應的注意。

    但是大齡青年擇偶難的問題,並不因人們的視而不見而自生自滅。本次報道之所以反響如此強烈,正在於擇偶難的問題不僅非常突出,而且已成了一個全社會的普遍問題。事件本身不僅向人們提了醒,而且也足以引起當今企業老總們反思:進入了市場經濟,企業與員工,除了“你幹活,我給錢”之外,建立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的企業文化是否也該提上日程?企業除了是個“幹活掙錢”的職業平臺,難道就不能再為其賦予一點家庭般的歸屬感嗎?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也應該反思:在日常管理與服務的過程中,如何在服務對象的各類需求面前,將“創新”二字體現在所有細技末節上?

     上述那位母親的話,道出了當前社會的一個巨大需求——由街道組織與企業出面,建立一個社會婚介機構之外的、在人們心目中更令人放心更有成效的專門組織,幫助企業員工解決擇偶難。眾所週知,企業或街道出面的幫助,如果僅僅是在媒體報道之後熱上一陣,時間一長又沒人過問,顯然仍會令人失望。筆者以為,以更高一層的政府部門或社會組織為龍頭,組建一個服務於全市或全區的非營利性婚介實體組織,已是當務之急。這個婚介組織的組織形式及日常運作應按以下思路來設計:一是該組織為常設法人組織,實行企業化運作;二是以會員制為基本運作模式;三是以會費為生存手段(會員以單位集體入會為主);四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有了這樣一個組織,我想不僅能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大齡青年擇偶難的問題,對社會婚介機構的改進服務,也是一個良性促進。(馬龍生)

     人民網 2002年12月0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