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國“就業難”的十大深層原因

    促進就業已成為中國的一項正式國家戰略。順利推行這一戰略,必須梳理出造成“就業難”的具體瓶頸,對症下藥,方能事半功倍。

    最新出版的《瞭望》新聞週刊刊文分析説,中國城鎮失業和特困人口不斷增長是由中國長期以來人口多、就業矛盾突出這一特殊國情決定的。造成目前就業壓力增大的深層次原因大致有如下10點:

    1、第三産業發展不充分。據測算,20世紀90年代我國第二産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平均增加就業崗位僅為17個,而第三産業的拉動數字為85個。目前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僅佔全國從業人員的27.7%,一些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已達到70%以上。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的結構不盡合理,即傳統服務業從業人員多,新興服務業從業人員比例低。而服務市場仍存在準入限制過嚴、壟斷經營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進入外貿、教育、文化、仲介服務等行業的資質條件認可方面,對國內投資者卡得過死,限制了就業人數的大幅增長。

    2、就業的社會環境不寬鬆。目前各級政府為下崗失業人員創造就業崗位的良好社會環境不夠,在稅收、工商、勞動、信貸、保險、城市管理、收費等方面仍然存在門坎高、範圍窄、收費多、服務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有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下崗失業人員中享受過政策優惠的比例不足20%,其中享受過小額貸款的只佔7.6%。

    3、中小企業發展艱難。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最主要的渠道,但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企業的扶持重點則是“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導向使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十分困難,儘管出臺了“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法”,但由於相關措施不配套,很多條款無法實施。

    4、促進就業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規範的促進就業基金。由於這一重要調節手段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我國擴大就業措施的落實。

    5、人才培養結構不盡合理。在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因某些專業過剩致使一批大學生成為失業者,一方面由於某些技術工種斷檔而導致技術工人嚴重不足。近幾年,我國教育部門對辦國際一流大學強調和投入得較多,而對辦職業教育強調和投入得較少,而致使人才培養結構嚴重失衡,加大了國內的就業壓力。

    6、再就業培訓力度不夠。目前,我國對失業者再就業能力的培訓存在培訓機構不規範、培訓課程不對路、培訓費用過高、培訓單位與用人單位脫節等諸多問題,致使一些失業者經培訓後仍然失業。

    7、缺乏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和網路,致使一些地區和部門的失業者求職無門,用人者招人無路,也經常出現一些人沒事幹、一些事沒人幹的狀況,嚴重制約了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行業之間的勞動力轉移和流動。

    8、推廣非正規就業手段乏力。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強調和考慮正規就業的因素較多,積極採取措施發展非正規就業和彈性就業的手段不力,從而加劇了就業矛盾的突出。

    9、就業服務體系尚未形成。我國目前還未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沿著制度化、經常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的城鎮就業服務和反貧困工作的運作機制,從而使失業者感到在就業服務方面遇到的諸多難題無法解決。

    10、特困群體的社會保障力度不夠。權威數據顯示:2001年中央財政用於“低保”的資金每人平均只有16. 37元/月。今年雖然中央財政用於“低保”的資金翻了一番,但是“低保”對象的人數也幾乎翻了一番。

    普通勞動力

    供大於求:2.7%

    供求平衡:11.9%

    供不應求:85.4%

    

    管理人才

    供大於求:4.1%

    供求平衡:25.2%

    供不應求:70.7%

    

     《北京現代商報》 2002年12月0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