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業發展要軟中見硬 專家各抒己見

    軟體因其重要的使命,不可避免地在2002年成為企業追逐的熱點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今年,國家發佈了國辦47號文件《振興軟體産業行動綱要》,吹響了我國軟體産業向國際進軍的號角。此外,政府還在政府採購、電子政務、資訊工程、企業資訊化等多方面,為中國軟體企業提供發展機遇。那麼,中國要成為軟體大國,關鍵何在,請聽業內知名人士各抒己見——

    發展緩 查原因 軟肋在何處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陳宜瑜:六大問題困擾資訊化應用行業

    第一,對電子資訊技術的應用認識不夠深,這裡麵包括政府部門的,也有企業部門的,也包括研究技術部門。總體來説,重視程度還不夠。

    第二,政府部門在政策、法規的制定方面滯後,統籌協調不夠。

    第三,投資不夠。基礎工作相對比較薄弱,使我們行業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第四,整個資訊技術應用的理念明顯滯後於産業發展,標準化、規範化體系不健全。

    第五,資訊技術應用教育培訓的工作力度不夠,人才隊伍的建設進程跟不上我們整個形勢發展需要。

    第六,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技術總體上還應該承認是比較落後的。

    張維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張維迎:價值鏈分配環節存在障礙

    任何一個行業要變成産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搞這個産業的人能否賺錢。 IT行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賺錢比較困難。我曾經的比喻是,我們IT行業就像耍猴的,喜歡看耍猴的人很多,但是拿著盤子收錢的時候都跑了,沒人替我們付費。IT行業在我來看,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軟體、硬體、軟體內部、服務商、內容提供商等處在價值鏈各環節的人的價值分配仍然沒有解決。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第一是技術的發展速度快於制度的演進。相對而言,從上個世紀初20年代就開始發展的汽車行業,對於制度的適應性就比較強。而IT企業,目前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上還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第二是技術特徵決定的。軟體行業的基本生産特點是固定成本非常高,可變成本非常低。開發一個軟體投資很高,軟體一旦生産出來之後,再去複製就需要微不足道的成本。軟體是最容易受到盜版侵害的。而這在鋼鐵行業是不可能存在的,想生産一噸的鋼鐵也需要建廠房。而軟體企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從一開始就面臨著與所有行業在勞動力市場進行競爭的問題。第三是需要企業家有更好的前瞻能力。企業既要敢於在別人沒有付錢的時候做投入,又要預測好到底付多少錢才能利於以後收回投資。

    郭為 神州數位總裁

    郭為:我們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在全球軟體産業的佈局上,留給中國企業的機會已經不多。通用軟體的代表,如作業系統、數據庫93%已被美國的兩三個大的軟體公司所壟斷,中國企業成功的希望微弱。應用軟體,像SAP所生産的這類軟體有52%被國際上大的公司所壟斷,給我們的機會不是太多。垂直行業裏面,比如在金融,在電信,也有三家主要的國外公司佔到23%。軟體産業確實存在贏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市場規則的不成熟帶來一定的混亂,從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到政府管制都存在問題。而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由於我們市場制度的不發達,企業管理的不成熟,業務流程的不完善,極大制約了需求能力和應用軟體水準的提高。

    第三,是來自於軟體産業自身的挑戰。我們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極大提高的空間。許多企業的成功更多依賴於個別優秀企業家的前瞻性和他們的精神。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講,不僅僅應該依靠這些,還依靠于自身的能力,這樣形成的産業鏈才會是更加穩定的。

    求發展 尋良方 怎樣補鈣

    陳宜瑜:政府要加大政策環境建設力度

    第一,能夠積極推進重點突破,我們把改造傳統産業作為資訊技術推廣應用的一個重點,積極推進電子政務的建設,來促進社會各領域資訊化的發展。

    第二,應該注意營造有利於電子資訊技術推廣應用的一個大的政策環境。在資訊技術推廣應用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各地區各部門應該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的技術政策。

    第三,加強政府的協調,引導和服務整個資訊産業。資訊技術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各級政府部門要統一規劃,加強跨部門、跨行業的組織協調,要選擇有代表性的項目作為資訊技術應用的示範工程來抓。

    第四,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主動性,注意加強人才培養。

    張維迎:盜版應從民事制裁轉向刑事制裁

    困擾中國軟體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盜版,但在中國有兩種軟體的盜版不是很嚴重,一是財務軟體,二是殺毒軟體。二者均對後續服務依賴較大,後續服務沒有辦法盜版。企業應該想到,後續服務能為客戶帶來多少價值,如果後續服務價值超過其目前購買的産品,他一定不會去盜版。另外,軟體的相容性越高,價值就越大。軟體企業之間應該以更大的合作精神和協調精神來推動軟體的發展。

    在硬體和軟體之間的價值分配上,我們可以考慮將軟體搭在硬體上賣,消費者買的就是一個統一的硬體産品,這時收費就比較容易一點。硬體企業和軟體企業之間怎麼能夠談判形成一個很好的價值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政府在解決盜版問題時,有助於價值鏈的形成。現在,偷別人的電腦、電視機,是一個刑事犯罪,但智慧財産權的侵害主要還是一個民事問題。這意味著民不告官不糾。我建議為了推動軟體的發展,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軟體的盜版可能應該主要由民事轉為刑事制裁。如果發現有人使用盜版,法院只判決賠償一個複製的成本,這樣的法律起不到任何威懾力量。如果盜版複製發現一個,盜版罰款起碼在十萬元以上才能起到遏製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作為刑事來處理,可以對當事人進行拘留判刑,即使企業一分錢拿不到也沒有關係,這時候對盜版軟體的威懾力量就會變得非常大。

    郭為:加強認證等級的嚴肅性

    第一,我們認為中國的軟體應該更加注重支援應用軟體的發展。這不僅能促進中國的軟體産業發展,甚至可能出口。軟體出口方面,中國同印度模式有非常大的差別。我們有可能走出一條ODM之路,應用中國強大的應用系統,印度沒有這個,印度只能做OEM的方式,我們完全有可能做成ODM。不管在金融、電信,特別在中國的電信行業發展如此迅速,我們認為會産生很好的ODM的産品。政府不僅僅應該支援作業系統的行業,還應更大支援應用軟體的開發。

    第二,創造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充分體現認證等級的嚴肅性。政府做了很多認證,但是在招標過程當中,認證的企業其實有時候並不見得得到應有的重視,應該加強認證等級的嚴肅性,這樣才是公平的競爭環境。行業協會在行業規範,特別是輿論方面要在惡性競爭中規範企業行為。

    第三,對於惡性競爭應該建立一些公約,使我們的軟體企業在公約的範疇裏面發展。

    王文京 用友軟體公司董事長

    王文京:我們要兩條腿走路

    一直以來,有人提出中國軟體的發展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成為一個自主的軟體産業,還是發展成為某一個軟體和系統産品的下游産業,中國軟體到底走什麼樣的道路?

    我個人的看法來講,總體來説中國軟體産業應該走兩個市場並舉的道路。國內市場大家比較熟悉,隨著整個國家資訊化程度的提高,帶給軟體和服務業巨大的發展機會。針對國際市場,隨著我們國家軟體人才培養的速度越來越快,中國同樣也是具有發展的優勢。兩個市場並舉會拉動中國軟體産業一個迅猛的發展。國際市場我個人比較偏向接受印度模式,是走OEM模式還是走ODM模式,是可以研究的,但總的方向走軟體開發和服務外包,這比較適合中國企業在目前這個階段打國際市場。國內偏向於産品和相關服務。

    劉積仁 東軟集團總裁

    劉積仁:走向兩個市場是企業為了生存作出的選擇。我們所談到的中國去年佔全球1.6%的市場,是我們過去差不多十年來以每年30%的成長速度成長出來的。但中國面臨的是全球的市場,有限的市場容量已經為中國的軟體市場帶來嚴峻挑戰的問題。

    關於中國模式的選擇,我們過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似乎都在用一種理想來定義我們經營模式,實際上中國的軟體産業還是一個相當幼稚的産業。無論在産業規模、從事産業人的素質、國際化的經驗,包括僱員被管理的能力、管理者的能力,都有相當大的區別。我們過去經常談,中國的軟體企業怎麼變成世界領先的位置,這就像説一個學生剛進入小學的時候,他有沒有想法做教授。大家都會説有,但是他能不能做教授,需要一步一步走。我們如果忽略了這一點,一直超越能力把自己定到當前時間內與我們的能力不相適合的地位的話,我們就會出現田忌賽馬的倒置情況,永遠是在拿我們的弱勢跟人家比。我們中國軟體企業需要實實在在一步一步邁進,應該走到哪個位置我們就站在哪個位置,不是用理想看待一個企業。劉積仁:企業合作注重行業特色

    我認為合作是大家共同生存的必要。企業合作的精神跟企業的領導人的文化有很重要的關係,當兩個企業合作不好的話,是企業的領導人合作得不好。合作希望對方來共用,都希望共用對方的資源。一般來講,決策者都希望從別人的身上拿到最好的成果,這種合作是不成立的。我認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建立一種合作的文化,實際上是使得它的企業能夠持續性發展很必要的條件。比如中國軟體出口最大的障礙是沒有一個品牌,中國軟體企業聯合起來打造一個共同的品牌這是很重要的。我認為所謂合作的文化,是企業領導人的文化。他們不合作,企業絕對合作不起來。

    一方面,文化的認同問題。軟體企業合作最難的不在資本操作層面,而是人之間的合作,把兩個不同文化,或者兩個都優秀的文化並在一起變成更優秀的文化,這個方面特別難。其次,現在國內的軟體企業規模還是不夠大,但是合併的規模完全取決於我們在金融上一些工具的支援。國外大宗兼併很少是拿現金的交易,有些是股權換股,從我國公司法及金融工具方面來看,對完成大宗交易的壓力還很大。現在即使讓郭為和王文京一下拿出兩億元現金買一個公司,都得琢磨琢磨,萬一買完之後不行了怎麼辦,買了之後人走了怎麼辦?如果最後給我們留下的都是負債那就麻煩了。

    陳衝 中國軟體協會會長

    陳衝:一談到聯合,大家就容易把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對立起來,這個看法有問題。市場要做大,需要我們整個産業為其提供能夠提高生産力的工具,企業之間的溝通還是不夠的,不管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之間的溝通,實際是了解對方的特長。因為新産品的産生,不能光靠一個企業的創新,企業之間是竟和關係,應該逐漸互動發展。B28

    強健筋骨 不再跌跌撞撞

    這是第一次在行業協會引導下,中國企業對於中國軟體産業的思考,在媒體上充斥了很長時間的關於中國軟體到底向何處去的談論至此有了一個相對明確的答案。媒體爭論,非為饒舌之樂,企業家們亮出觀點,則讓“局外人”看到企業們在軟體行業摸爬滾打的個中甘苦。在IT製造已經不成為中國資訊産業發展的瓶頸之時,軟體又成為IT企業家心中的“痛”,亦非矯情,而是表明,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主動思考和主動謀變之舉。IT企業家們總是憂心忡忡!

    中國的IT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確曾有過賣一台電腦就可以掙一萬塊錢的“黃金時期”,也曾有過因政府取消一切批文,而導致與國外品牌機相互對抗的節節敗退的慘境,但時至今日,國內的電腦廠商們已經在亞洲榜上有名,並且還可以佔著老大的位子一直不放。正是因為IT行業較早地脫離了國家的保護,磨難當中歷練和培養了中國一批最有創造力、從不害怕競爭的企業家。他們跌跌撞撞,但從未認輸。他們所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襁褓”,而是提供一個可以一飛沖天的環境與平臺。筆者接觸到很多軟體企業老闆,他們在不同場合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想法:我們想為國家的軟體發展做點事,希望把中國的軟體行業做大。

    企業家們並非戰無不勝,但IT企業家是最早學會與競爭對手作戰的群體。他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找準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可能對一個企業來講更重要。“當機會越來越多的時候,更要學會控制……任何想做軟體的企業,如果對未來的方向判斷錯了,走到一半的時候再回頭,可能企業就‘犧牲’了。在軟體這個方向裏,往往只給前面幾家機會,後面的全部沒有。”(溫運娟/文)

    

     《北京現代商報》 2002年11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