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1世紀屬於印度?
錢峰

    縱觀印度獨立以來50多年的發展史,努力向尼赫魯所描繪的“有聲有色的大國”方向邁進,一直是印度歷屆政府國家總體戰略的主線。自印度人民黨1998年3月執政至今,伴隨著經濟、軍事、科技等多方面力量的不斷增長,印度早已不滿足其南亞頭號強國的稱謂,成為世界大國的心情愈發迫切和自信。最近,阿德瓦尼副總理兩度發出“21世紀屬於印度”的豪言壯語,卡拉姆總統也表達了“印度總理要與八國首腦平起平坐”的殷切期望,都是這種心態的真實流露。

    天然條件優越 潛力正在萌發

    任何學者專家在感悟印度的大國雄心時,都不會忘記尼赫魯在其《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的名言——“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尼赫魯當時的話,不僅代表了一個擁有輝煌歷史的民族在擺脫數百年外族淩辱和殖民壓迫後,急於復興的呼聲,更從側面點出了一個事實:印度在很多領域的確不同於一般的第三世界國家,擁有成為強國乃至大國的巨大潛力。如今這些潛力有的尚在萌發之中,有的已經轉換成印度的“驕人資本”。

    從自然條件看,造物主對印度不薄。南亞絕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集于印度一身,除石油之外,其他礦産可謂應有盡有。國土面積只排世界第七、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印度,耕地面積卻高達1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為世界第一。記者曾有好幾次在印度乘火車採訪的經歷,放眼窗外,基本上都是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很少見到丘陵縱橫、崇山峻嶺甚至大漠黃沙的景象。這也是面積不到中國1/3的印度,卻能養活10億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海洋角度看,印度條件更為優越,其國土像一艘巨大而又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向印度洋縱深1600多公里,扼守著印度洋的戰略要衝。南面的印度洋、東面的孟加拉灣、西面的阿拉伯海盡在印度的可控制範圍之內。可以説,目前除美國之外,在印度洋範圍內沒有能與印度影響力匹敵的國家。從安全形度看,印度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有利。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南亞任何國家都無法對印度構成致命威脅;此外,北面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東西遼闊的海域為印度構築了防範任何區外大國的地理屏障。

    從人口資源看,相對發達的教育事業已為印度儲備了數量巨大的科技人才,其中近3500萬英語熟練的人口,更為印度經濟與國際接軌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印度軟體出口和服務産業能在短短10年內增長近43倍,一躍成為全球第二軟體大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此。

    從政治角度看,印度獨立以來政局相對平穩,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社會特有的封閉和保守。

    10年經改成績斐然 軍力猛增外交活躍

    不少媒體認為,印度未能在獨立後50多年的時間裏圓尼赫魯之夢,很大程度上是為經濟所累。自1991年印度前總理拉奧實施經濟改革政策以來,印度正在努力“補課”,GDP(國內生産總值)連續10年保持了6%的高增長速度,即便是在亞洲金融危機肆虐的1998年,也有6.6%的驕人增長率。10年改革為印度經濟發展奠定了較為雄厚的基礎,現印度GDP已近4900億美元,外匯儲備有620億美元,與改革之初的10億美元相比,實乃天壤之別。按實際購買力折算,西方國家認為印度GDP已高達2.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

    印度人民黨執政以來,更是努力將21世紀的印度經濟送入快車道。印度政府在最新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中,將未來5年的年經濟增長率確定為8%,以實現在今後10年內使印度每人平均收入翻番的目標。為使印度經濟騰飛,瓦傑帕伊政府近年來還陸續對基礎設施建設、外貿、軟體業、高科技農業、生物技術、核能及空間技術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發展措施,力圖推動印度在2020年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

    軍事力量是世界大國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本,而不斷壯大的經濟也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後盾。自1998年瓦傑帕伊政府悍然進行核試成為有核國家以來,印度不僅斥鉅資加緊建設“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而且連續多年大幅提高國防預算,一大批先進的戰機、坦克、軍艦和高科技裝備正源源不斷流入印度的軍火庫,使得原本實力就居世界前茅的印軍在常規武器上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在軍事戰略上,印軍在確保南亞絕對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共同巡邏、聯合軍演、建立基地等手段,擴大了對馬六甲海域、南中國海以及中亞地區的影響力,衝出南亞的態勢愈發明顯。

    近年來,印度以大國外交為主軸,基本打破了核試後的尷尬困境,戰略迴旋空間不斷增大。在繼續保持與俄羅斯傳統合作關係的同時,印度改善了對華關係,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也節節升溫。此外,印度積極支援世界的多極化進程,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以便名正言順地邁入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政治強大、經濟繁榮、軍事有力”三部分勾勒出印度心目中未來世界大國地位的宏偉藍圖。

    做強國或許可能 當世界大國很難

    儘管在新興國家中,印度的成績和優勢明顯,但主要是縱向的比較。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極”,印度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面臨的制約因素相當多,有的問題甚至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制約印度的發展。

    首先,現行政治體制內在的弊端難以克服。印度雖師承英國的議會民主政治體制,但將這一套西方民主政治體制,嫁接到印度這樣一個發展水準偏低、文盲人口龐大、社會多元性極強的發展中大國,所引發的弊端顯而易見。目前,印度擁有代表不同階層、宗教、種姓、民族和利益集團的數百個大小政黨以及十幾個主要政黨。自國大黨獨攬政權的局面在20世紀90年代初結束之後,雖然教派政黨和地方勢力開始興起,但無論哪一個政黨都無法在議會獲得多數席位,以至於最終催生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囊括24個政黨的瓦傑帕伊政府。許多政治分析家預言,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多黨聯合政府仍是印度政治的發展趨勢。在這種體制下,由於利益多元性的存在,任何重大改革措施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阻礙和反對。在中央政府缺乏權威的環境下,政府的效率,國家政策的連續性,乃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無疑都將大打折扣。對此,印度政要比誰都清楚,但誰也無可奈何。日前,印度內閣中央斥資部部長蘇瑞在接受電視採訪時曾表示:“50年前,我們和中國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而現在中國比印度領先了50年。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政策缺乏連貫性!”

    其次,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傳統負擔眾多。獨立以來,印度始終為民族、宗教、部族和種姓問題所困擾,由此引發的大規模衝突和社會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傷亡人數遠遠超過3次印巴戰爭的總和。從今年古吉拉特邦大規模的宗教衝突看,這些尖銳的矛盾不僅沒有化解,反有升溫之勢,往往一個火花就能引來燎原之火。此外,巨大且還在不斷膨脹的人口壓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改革的成果,阻礙了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一些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來過印度的國內朋友曾感慨地對記者講,當時新德里城市建設明顯要好于北京,如今故地重遊,許多地方景物依舊,差距不言而喻。

    再者,地區安全環境不容樂觀。因歷史、宗教和克什米爾等問題,印巴長期交惡,關係始終未有實質性改善,導致印度50多年來,不得不將很大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印巴對抗的無底洞裏。在印巴都公開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印度其實已失去了50多年來對巴的常規軍事優勢,未來使用大規模軍事手段解決矛盾的可能急劇降低。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印巴之間的低強度衝突和小規模的消耗戰將會更加頻繁。長此以往,對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的危害性更大,不僅將迫使印度進一步加重國防負擔,牽制印度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將會把印度牢牢地拴在南亞地區,限制它在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內不出現大的動蕩以及發生戰爭的前提下,21世紀的印度將是一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強國。不管今後國內政局如何變幻,進入世界政治舞臺核心、成為世界大國始終將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總目標,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信念會更加堅定。但印度成為世界大國的道路將是緩慢而曲折的,現在就斷言“21世紀屬於印度”還為時尚早。

    《環球時報》 2002年10月14日


2020年印度可能面臨糧食短缺
印度籌建戰略部隊核司令部以加強三軍管理控制
印度準備限制中巴等國投資
十年超速發展埋隱患 印度軟體業遭遇瓶頸
印度成功試驗國産低溫火箭發動機
印度研製出可模擬核子試驗超級電腦 運作速度驚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