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達8%-10%  
吳敬璉

    吳敬璉預測今後5-10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應在8%-10%。供給政策相較財政和貨幣政策決定了中國經濟今後的走向,所以更為重要。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8月中旬在上海的一次會議上發言論述了入世後的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近日,香港《大公報》分三次連載了此次發言的主要內容。

    潛在增長率可達8%-10%

    吳在發言中指出,到2001年,因全球經濟速度放慢,特別是“9.11”後美國經濟衰退,加上日本經濟從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後,一直處在衰退狀態,歐洲經濟也沒有重大改觀,所以,中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但去年的經濟計劃執行結果仍比預期要好,原來估計外貿會有負增長並未出現。經濟增長、出口投資、消費等都處在較高水準。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確定20年翻兩番任務時,要求經濟的年均增長達到7.2%。去年雖然覺得還不夠好,但也超過這個水準。

    外貿在2000年呈現恢復性的高增長,在去年初出現下降到年底就穩住了,在今年第一季度又開始上升。投資情況還要好,現在投資增長率屬於歷史上的最高水準,預示未來經濟走勢還會向上。外國直接投資情況也保持在歷史最高水準,也預示著今後的外國直接投資還會有很大增長。

    由此可總結出兩點結論:首先2000年確是出現重大轉機;其次可以肯定雖然2000年後經濟增長有所放慢,但仍保持一個相對的高速度。

    吳認為,雖然外部環境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現在也不能確定外部條件到底有什麼、有多少強度的變化,但多種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國內因素可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和其他方面的向好趨勢。在近期,也許是5年或10年的範圍,如果環境較正常,中國經濟潛在的增長率應是8%、9%甚至10%。所以如果做好各項工作,經濟增長至少會是7.5%-8%。

    強化供給政策推進經濟改革

    吳指出,從1998年開始,主要用財政政策來創造、支援增長。同時配合了一個被經濟學家稱為“溫和擴張”的貨幣政策,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有購買力的需求。而像他這樣的經濟學家更看重供給方面的政策。所謂“供給方面”主要就指企業方面,就是煥發企業活力的政策。但似乎報刊或政府文件上沒有強調得很充分。但這一方面的政策可能決定了中國經濟今後的走向,所以是更重要的。

    目前許多經濟學家主張採取供給方面的政策,應對經濟放緩、需求不足和衰退的出現。但在經濟學界也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更不用説形成政府的一個正式的、自覺的供給方面政策。事實上,由於改革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已經採取了許多有效增強、發揮企業活力的政策。

    吳認為,“入世”後的中國,有兩大優勢使外國企業願意進來,一是中國有十幾億人的市場;其次最重要的是有非常勤勞、守紀律和廉價的勞動力。所以在21世紀,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已成定局。問題是這是誰的製造業?外國企業現在紛紛到大陸佈局,他們認為中國企業的技術、物質基礎根本不是競爭對手,他們考慮的只是他們之間的競爭,若干年後如果仍然停留在現有狀況,恐怕絕大部分企業會被一掃而光、全軍覆沒,或者變成他們的部件、零件供應商。

    中國將進入一個資訊社會,資訊社會或者叫網路經濟,它的組織原則與過去經濟形態是不一樣的。對此,中國應該怎麼做?第一就是繼續執行兩手政策,不過要做調整。首先是強化發揮企業活力這一手的力度,其次是隨企業活力的加強,應該要考慮“淡出”第一手政策的力度。“淡出”要相繼進行。即使實施第一手政策也要把著重“用錢”改為“善財”,所謂“善財”就是減少收入,這其實都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支出、減少收入在宏觀經濟中是等價的,都是通過財政手段擴張需求。

    他認為,去年12月國家計委關於啟動民間投資的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計委關於在“十五”期間發展服務業的文件非常重要。而報刊、領導部門似乎對此重視不夠。第一個文件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凡是在WTO談判中給予外方的各種承諾、允許外國資本進入的領域,都應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重要原則在很多地方並未做到。後一個文件列舉了各個服務行業包括金融,逐步放開對民間資本的限制,這是個長期爭論沒有解決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計委的這個文件明確地指出要逐步放開,這表明黨中央和政府還在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

    《財經時報》 2002年9月03日


隆國強:美元下跌絆不倒中國經濟
摩根指評中國經濟三熱點
鐘偉:中國怎樣保持未來20年經濟繁榮
國家經貿委報告:中國經濟"脊梁"有多堅挺
今年3季度中國經濟預測及政策建議
國企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繞不過去的問題
卡斯特月度報告:中國經濟升勢不減 內需仍待挖掘
中國經濟走勢:審慎樂觀
馬曉河:當前經濟運作要注意五大問題
7月宏觀經濟亮點增加
高盛破解中國神話
中國經濟增長不會成為“黑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