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易憲容:以加息達到宏觀調控效果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4 日 |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幾年來,宏觀調控次數不少,但是過熱的經濟就是降不下來。今年尤為顯著。今年儘管出臺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措施,但經濟過熱的態勢並沒有扭轉。從已經或即將出來的數據看,6月份貿易順差又創新高,M1和M2增長仍在高位,銀行信貸高速增長,固定資産投資與GDP增長速度還在加快。

宏觀調控政策效果有限,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沒有把握到近年來國內經濟過熱的根源。

目前國內的宏觀金融形勢,表面上看,是國內固定資産投資過熱、銀行信貸過度擴張,是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氾濫的結果,因此收縮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是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但我們應問一問,國內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根源何在?僅從表面上或用行政方式來調整、來控制,要化解目前國內的固定資産投資過熱、銀行信貸的快速擴張等問題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經濟問題可歸結到利率上去,即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導致經濟行為扭曲的根源。只有從這一癥結入手,才能化解目前中國經濟生活中的根本問題。

就金融市場而言,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如果金融市場利率沒有市場化,而完全是政府管制的結果,那麼就不存在金融市場的價格。由於歷史與現實原因,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特別是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基本上處於政府的嚴格管制之下,處於極低的水準。這一管制不僅扭曲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也造成了國內許多經濟關係的錯位。

低利率的最大惡果是導致整個市場的金融資源配置低效率,由此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氾濫、傳統産業結構流行、資本擠出勞動力、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固定資産投資過熱、房地産泡沫吹大、資産價格飚升、居民財富制度性轉移等———可以説,目前國內經濟過熱乃是低利率政策開出的惡之花。

中國的宏觀調控要想取得成效,必須從低利率政策入手,改變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價格水準與價格形成機制。只有增加資金使用的成本,由市場的供求關係來決定利率水準,才能影響與改變企業及個人資金使用的行為決策,從而改變資金市場的供求關係。

在一個統一的金融市場中,價格調節是改變企業與個人行為決策最有效的工具,地方政府或其他非市場因素不易施加影響。如果僅僅從行政上打出“宏觀調控組合拳”,一則對市場的影響與作用不穩定,也容易被非市場因素操縱,從而干預宏觀調控的有效進行。

那麼,國內貨幣政策當局為什麼不從金融市場的價格機制入手,調升銀行的基準利率呢?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

一、目前國內貨幣政策當局宏觀調控的思維仍停留在逆風而上的傳統思維上,僅停留在對歷史數據的後向回顧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歷史數據不連貫、數據評判體系不科學與不規範,對經濟形勢作出正確判斷十分困難。比如目前CPI體系不科學與不規範、房價上漲幅度的嚴重低估,都是導致貨幣管理當局不願上調利率的重要原因。

二、任何一次管制下價格的調整,其實就是一次利益關係的大調整。在這種前提條件下,國內貨幣政策當局的利率調整注重的不是市場資金供求關係的變化,而是更注重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利益關係的變化。早幾年,為了護航國有企業改革,人為把銀行利率壓低,以便讓國有企業改革得到低於市場價格的資金;近幾年,以管制的方式壓低銀行利率為困境中的國有銀行改革創造政策性獲利空間。可以説,近幾年國內銀行業的業績,國有銀行利潤快速增長完全是貨幣當局刻意拉開存貸利率、對國內居民財富轉移之結果。

三、貨幣當局對利率調升猶豫不決,還在於擔心國內銀行利率上升給處於升值通道上的人民幣匯率增加更大的壓力。但在中國,由於本幣市場與外幣市場基本上分割,本幣利率變化不容易傳導到外匯市場上去。

連續加息是央行早該採取的政策工具,目前國內宏觀調控沒有比這更好和更有效的工具。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麼國內的經濟過熱要得到抑制是不可能的。(易憲容)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