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南方報業:知識圈要以開放心態面對公眾審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0 日 | 文章來源:南方報業

網路民意,已經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網路輿論與主流經濟學家的對峙,就是經典的一例。由此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網路民意是否高於專家的意見?未經訓練的大眾是否比經過專業訓練的學者要聰明?

主流經濟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非常清楚:網路民意代表著非理性。或用張維迎的話來説,“正確的觀點用不著投票”,精英的個體智慧高於群體智慧。然而,從人類民主的歷史來看,群體智慧高於精英的個體智慧。

這一群體智慧優越論,源於古代的雅典,後來也成為現代民主制度的基本預設。説群體智慧優於個體精英的智慧,並不是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也不是説幾億大眾就比愛因斯坦更懂相對論。許多知識,必須是從經過長年訓練的專家那裏産生的。在這方面,群體的優越性在哪呢?那就是判斷力。不管專家的學問多麼艱深,都還是可以向公眾解釋清楚的。而且,關於一個事物可以有許多專家的意見。究竟哪個正確?從群體智慧優越論的觀點看,在這方面公眾是有良好的判斷力的。這當然並不是説公眾不會犯錯誤。但是就整體而言,沒有比公眾的判斷更好的判斷。現代的陪審團制度,也是建築在這樣的信念的基礎之上。公眾本來是陪審團,需要你去説服,需要你在他們面前展開辯論,擊敗你的論敵。如果把陪審團視為自己的敵人和非理性的愚眾,不屑一顧,那麼除了借用政治權力壓制異己之外,也別無他途了。

不過,網際網路的繁榮,又從另一個層面提出了群體智慧優越的問題。即群體智慧不僅有最好的知識判斷力,甚至在知識創造上也有獨到之處。網上的免費百科全書Wikipedia就是一例。這一百科全書,完全是群體智慧的産物。所有詞辭條都由網友義務撰寫和修正。當網友發現某個詞條不全面或有錯誤時,馬上可以上去修改。整個百科全書維持著一種匿名、義務、開放的系統。最近有媒體將這一百科全書和世界上最有名的幾部百科全書比較,發現Wikipedia的品質基本不讓於人。要知道,百科全書是一個大買賣。只有最有實力的出版社才敢操辦。而且每次投資甚巨,要請在特定領域最有權威的專家撰寫。然而,世界學術權威的全明星隊,和一群名字也沒有的網友竟打成了平手。群體智慧之厲害,可窺一斑。

當然,Wikipedia只代表著群體與專家平起平坐而已。那麼,匿名的群體比專家優越在什麼地方呢?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網路文化的熱點。顯而易見,群體因為人數眾多,比專家更有精力,更敏感,視角更豐富,覆蓋面更廣。一些專家沒有想到的問題,先是被網友炒熱。在這方面,專家比不上群體。更重要的是,匿名的群體,可以大膽地提出和討論許多有名的專家所忌諱的問題。

世界上所有專家都生活在複雜的人際脈絡和利益關係之中,有些話不便明言。以我個人經歷而言,我雖然不是專家,卻是一個有名有姓的撰稿人。我提筆撰稿之時,給自己提出一個要求:一切以公眾利益為基準,不考慮個人情面。這些年,被我激烈批評過的人,有一起吃過飯的“朋友”,也有在社會上聲譽甚好的名士。由此在朋友圈內得了“惡名”。一次有位熟人見面竟直言不諱:“聽説老兄見誰都咬呀。”我自信是屬於把公眾利益看得比較高,把朋友的交情看得比較淡的。不過説老實話,我也不可能不受人脈和利益的限制。關係太近的人,一起吃過太多飯的人,就不好批了。曾炮轟大陸經濟學家的丁學良説過一句大實話:在他炮轟之前,到大陸的高校,大家對他很禮遇;但放了炮之後,想當個挂薪的教授都不可能了。個人的損失是實實在在的。在美國也同樣不能免俗。比如當個助理教授,如果總對終身教授説三道四,在這麼小的學術圈子裏,以後還怎麼混呢?

在大陸,知識圈子同樣是非常小的。我去國十幾年,大部分主流經濟學家都不認識。但即使如此,我也能找到一些和那些主流經濟學家有個人交情的朋友。換句話説,我們的社會是個背對背的、匿名的大眾社會。但壟斷話語特權的人,卻生活在一個面對面的小圈子裏。當他們對大眾説話時,必須顧及這個小圈子的利益。做得不好的,會迎合小圈子的利益,説一些傷害公眾利益的違心話。做得好一點的,則會把一些明明對公眾有利,卻傷害了這個小圈子的利益的話藏起來不説。

主流經濟學家對網路民意最惱火的地方,就在於網民把他們描繪成既得利益的代言人。其實這也正説明網路民意擊中了要害。群體智慧對精英話語中的缺失非常敏感,會一針見血地提出來。網際網路所創造的輿論,超越主流經濟學家和我們這些知識人生活的小圈子,逼著大家面對本不願意面對的問題,拓寬了公共話語的領域。這也是群體智慧的優越之處。在這方面,我個人開了半年多的部落格就受益匪淺。不久前我就麻省理工學院的所謂版畫辱華事件發言,基於的是錯誤的資訊。文章發表後,在部落格上遭到匿名網友的炮轟,最後逼得我展開調查,澄清真相並且認錯。群體智慧迅速修正了我個人的知識。這在網路時代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讀書人原來那個面對面的溫馨小圈子已經失去了;新的時代已經來臨;舊的遊戲規則已經失靈。還是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公眾的審視吧。(薛涌)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