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朱熹平教授:把失敗看成常態把成功當作偶然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黑板上,滿是數學符號和幾何圖形。

教室裏,數十位風華正茂的研究生凝神傾聽。

6月6日上午,中山大學一間普通教室。44歲的朱熹平教授像往常一樣,平靜地講授《黎曼幾何初步》。探詢的目光,不時“掃”過全場:“聽懂了嗎?清楚了嗎?不行我可以再講。”

就在3天前,哈佛大學教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在北京宣佈: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徹底證明了國際數學界關注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

一時間,朱熹平、曹懷東等人為中外所矚目。

細雨迷蒙,綠樹成蔭。在朱熹平寬敞簡樸的辦公室裏,這位始終不願意“露面”的數學家,接受了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的獨家專訪。

“我從未給自己定下任何目標”

記者(以下簡稱記):第一次有挑戰世界數學難題的衝動,是在什麼時候?

朱熹平(以下簡稱朱):(哈哈大笑)其實,我第一次對數學難題的挑戰就以“失敗”告終。在中山大學讀大三時,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嘗試論證“連續統假設”。這在當時是一個已經破解的世界難題,但我完全不知道。當我自信滿滿地把證明過程拿給指導老師看時,老師拒絕了我,只丟下一句話:如果你錯了,我不用看;如果你對了,我也看不懂。從那以後,我意識到做學問要靜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麼難題,而是要潛心積累。

記: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對您觸動最大的是什麼?

朱:這是一個希望與失望不斷反覆的過程。在攀登龐加萊猜想這一高峰的途中,我和我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與失望。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遠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連串的。有時,想到了新的論證思路,卻不敢動手去做,因為每次的論證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幾率是失敗的。常常感到顛覆性的挫敗,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選擇。

記:成功往往是在失敗的總結中得到的。從這些失敗中獲得最多的是什麼?

朱:因為我經歷了太多的失敗,所以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結果。我現在的心態是,已經把失敗看成常態,把成功當作偶然。在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過程中,我從未給自己定下任何目標,只是沿著這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數學科學的研究上要達到某個高度,需要積累起前人所積累過的一切知識。這是沒有捷徑可走的。

“數學家已經不是‘孤獨的思考者’”

記:1992年30歲時,您已經發表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偏微分方程領域的論文,為什麼沒有繼續在這個領域走下去,而是嘗試學術轉型——做幾何分析?

朱:我是學偏微分方程出身。我喜歡直觀的事物,從讀碩士開始,就對微分幾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微分方程和微分幾何最好的結合點就是幾何分析,所以轉型到幾何分析。

記:您從1997年開始研究猜想,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壓力是什麼?

朱:是5年裏幾乎沒有什麼學術成果。因為這個新的領域對於我來講確實很難,沒有一定的積累,就提不出問題,論文也就更難做。雖然我所在的中山大學有免考核的特殊政策,但還是感覺到一種無形壓力。這個過程,很痛苦。有時也懷疑自己的轉型是不是錯了。

記:在猜想的整個論證過程中,團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朱:現在的數學家已經不是“孤獨的思考者”。我們的團隊有5個人,包括曹懷東、陳兵龍等。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出色,遇到難題時就會提出來,不斷進行討論。我們也會在學術問題上有爭執,但研究氣氛非常好,非常和諧。在論證過程中遇到難題想放棄時,是團隊的力量,使我堅持下去。

記:在一些人眼裏,數學看著都頭疼。您是什麼感覺?數學是美的,您同意嗎?

朱:數學自有它的語言,如果能熟練掌握這套語言,下面的路就會覺得很有趣。我讀博士時才開始真正的啟蒙,那一年我24歲。我的博士生導師是丁夏畦先生,是他讓我深切地領會到數學的奧秘。

“歷史時刻到來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積累”

記:在您的學術歷程中,誰對您的影響和幫助最大?

朱:在我看來,幾何分析的開創者——丘成桐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前輩之一。我的成功轉型得益於丘先生。可以説,是他給了我燈塔般的指引。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我第一次與丘先生對話。為了這次對話,我足足等了5年。我是以5年的積累,換來了一次與丘成桐對話的珍貴機會。可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對話一談就是20天。這20天是扎紮實實的20天,上下午連軸轉,沒有停頓。丘先生的學術熱情是常人沒有辦法想像的。我對丘成桐“傾其所有”地講述了在這5年裏所掌握的一切,包括我念過的所有文獻,這強烈吸引了丘先生的注意,他鼓勵我研究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開創的Ricci流。我想,與高手交流,對學者來講,是快速成長、少走彎路的重要途徑。我之所以能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遇到了好的領路人。

記:從1992年轉型到2006年完成龐加萊猜想的完全證明,您用了14年時間。怎麼看這14年?

朱:積累的過程。好的學者有好的眼光,他可以告訴你有些問題是到了歷史上該解決的時候了。如果你正好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是你的幸運。在這個歷史時刻到來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積累。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

記:國內外科學家對您的學術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朱:曹懷東介入這個領域的時間比較早,研究時間有20多年,經驗豐富。漢密爾頓是個有胸懷的學者,他的每一次發現都會以論文發表的形式與同行分享,對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您下一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朱:作為學者,我最喜歡安靜。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生活和做學問,同時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其他數學流派或領域。

眼前的朱熹平如此年輕,充滿活力。只是不經意間,幾絲白髮會從他的滿頭黑髮中,頑皮地“跳”入記者眼簾。此刻的他,露出憨厚可愛的笑容。(“新華視點”記者李斌、李菲、鄭天虹)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