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樊綱:解讀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5 月30 日 | 文章來源:光明觀察

高增長與通縮陰影

2005:高速增長及其背後因素的分析

●投資的增長速度高於預期,全年是25.7%

●消費強勁增長,達到12.9,屬於歷史上較高的時期

●貿易順差增長300%,達到1019億美元

●但價格逐步趨於下降,9月,零售物價指數曾經到0,隨後兩個月在0左右徘徊;消費品價格也在走低

2005年,中國經濟依然是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經過調整之後,GDP增長率是9.9%。這個增長背後的一些因素需要分析。

投資的增長速度尤其高於預期。原來預計,投資增長可能會降到22%、23%左右,但實際是25.7%。過去兩年宏觀調控主要調控的就是投資增長速度,這是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為何投資仍增長這麼多?一個重要的因素是,2004年10月土地的供給開始放鬆(當年4—10月,土地供給完全被停止),大批原來已經設計好、審批完,就等著土地的項目開始開工,加上原已在建的項目,因此2005年的投資仍然增長很快。

投資增長的同時,價格逐步趨於下降。確實價格下降的信號是比較強的:9月,零售物價指數曾經到0,儘管後面兩個月又回到0.3、0.4,但是,已經在0左右徘徊。1997年10月,正式出現了通貨緊縮,當時零售物價指數下降到0以下。我想我們應該在重視消費物價指數CPI的同時,也關注零售物價指數RPI,因為CPI可以因為電、煤、水、公共服務等因素的價格上漲而上漲,而RPI主要反映工業産業産品的變動,對這些産業的投資行為有更大的影響。

2005年的高增長,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貿易順差大幅度增長。比起2004年的300億美元,2005年增長300%,達到1019億美元。順差劇增,原因不是出口進一步高增長,雖然出口增長30%左右,但過去可能更高。原因是進口的增長速度有明顯的下降,明顯低於出口的增長,扭轉了過去兩年以來出口增長低於進口增長的情況。在2004年中國經濟最熱的時期,9月份是貿易逆差。由於宏觀調控,總需求的增長速度開始下降,進口的增長開始下降,因此形成了大量的順差,産生了包括人民幣問題在內的各種問題。但順差的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很小,9.9%的GDP增長中,約3個百分點是貿易順差的貢獻。

這樣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今年的貿易順差,即使是800億美元,與去年相比依然是下降的,那麼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可能是負的。這對未來的預期會産生影響。

與此同時,不像某些人認為的中國消費不高,中國消費在強勁增長。現在的增長速度是12.9%,屬於歷史上比較高的時期———中國消費增長一般都在9%到11%。

關注:過剩生産能力

●過剩生産能力開始形成,這不是宏觀調控的結果,而是經濟過熱的結果

●産成品庫存增長超過20%,GDP的高增長一部分是由於庫存的增長産生的,這不是真實的增長

●供給過剩將使總需求趨於下降,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

那麼,在這樣一幅總體的圖畫後面,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值得關注的是什麼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過去幾年經濟過熱、過度投資所産生的過剩生産能力正在顯現,當時宏觀調控真正要防止的事情正在發生。宏觀調控真正要防止什麼?不是過熱時的供不應求、運輸緊張和電力緊張,而是經濟過熱之後的過冷———過剩生産能力形成之後,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過慢、經濟過冷。這種問題現在正在發生。

這不是宏觀調控的結果,而是經濟過熱的結果。在人們興高采烈、投資旺盛、各部門堅決不説自己投資不熱的高增長時期,形成大量過度的投資,要一年、兩年後才能顯現為生長能力。以鋼鐵而言,目前的鋼鐵消費總量是三億五千萬噸,但已經形成了四億七千萬噸的能力,而且新增産能正在以每個月600萬—800萬噸的速度在增加生産。

類似的問題正在多數的生産資料部門發生,那些盲目、過熱的投資,剛一形成生産能力,就停在那兒了。而且,個別消費品的生産,也出現了過剩的個案。汽車和紡織品的過剩就很明顯。這兩個行業的問題是相對獨立的,源於自身行業週期。

汽車在2001、2002年兩年出現了50%-60%的銷售增長,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大小汽車生産廠家都爭相參與。至於紡織的問題,是因為加入WTO後對出口過度樂觀的預期,引發了大量生産能力的投資。它與全國的過熱有關,但主要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週期。這兩個行業自身的週期在前兩年就發生了,疊加上2003年開始的全國固定資産投資高潮,加之總需求的過熱,這三個因素一起導致了2003、2004年的經濟過熱,以及2005年開始的各個領域裏的過度競爭。

過剩生産能力會産生一系列後果。其一,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現在不一定是真正的通貨緊縮,但價格下降的趨勢值得關注;其二,可能出現一些生産部門企業利潤率的嚴重下降,虧損額大幅度擴大,這個現象正在産生;其三,存貨大幅度增加,産成品庫存增長已經超過20%(經濟最熱的2003年年初,經濟增長10%,産成品庫存增長只有5%)。産成品庫存是計入年度GDP中的,也就是説現在GDP的高增長一部分是由於庫存的增長産生的,這不是真實的增長。這些可能的後果中,最值得重視的是通貨緊縮的趨勢。

總而言之,人們將在2006年將比較清楚地嘗到經濟過熱的後果,這個後果在2005年已經開始出現了。過熱發生後,一定會有某種市場矯正,一定會有後果産生。有人也許會説,如果不進行宏觀調控,壓縮需求,讓經濟繼續熱下去,不就不會有這種下滑了嗎?但當初如果不進行宏觀調控,泡沫就會更大,事後市場矯正的程度就更深!

2006:軟著陸

●國內消費、外部市場、投資,這些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還都存在

●宏觀調控抑制了部分過度投資

●中央政府能夠及時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可以維持投資總規模的正常增長

至於2006年以後的經濟基本趨勢,我個人比較樂觀,儘管有了上面所説的通貨緊縮的威脅,這次仍然是一次軟著陸,也就是説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但不會下降太多。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仍會在8.5%-9%之間。

為什麼這次下滑可能不會太深呢?主要的原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還都存在:國內消費仍在穩定地高增長;歐美、日本等外部市場2006年會有較強的增長,中國的出口市場仍會穩步擴大;投資的一些主要部分仍然會增長——城市化進程剛剛開始,基礎設施、住房這些需求總的來説都相當旺盛,政府仍然有很高的熱情在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2006年各級地方政府換屆,也會是一輪新的推動。所以基本面仍然很好。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過去兩年中央政府採取了宏觀調控的政策,抑制了部分過度投資,沒有使投資過熱走向極端。很大的過度投資,將導致很深的衰退,比較早的調控,就使得所形成的過剩産能較小,衰退就會比較小。目前所形成的的産能過剩,有可能在兩三年的8%—9%的增長過程當中逐步被消化掉。

以上是兩個因素,如果再加上第三個因素———中央政府能夠及時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相信中國2006年的經濟增長不會太低。這需要中央政府將宏觀調控看成一個短期政策,根據總供求關係的變化及時抉擇加以調整,從過去的控制投資,到一定程度的維持投資正常的增長。最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跡象,如貨幣供給已經開始增長,對一些投資項目的審批已經有鬆動等。

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個誤解

誤解一:增長主要倚靠出口?

●多數時間裏,中國大量出口的同時也大量進口,貿易順差並不大

●多數時間裏,凈出口在中國GDP的比重是相當小的,中國經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關係是反向的

當思考下一步中國經濟的增長的時候,有一些誤解需要清理。中國經濟增長到底靠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既是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也是短期問題。一個普遍接受、但似是而非的説法是,中國經濟增長太多靠出口,太少靠內需;太多靠投資,太少靠消費,於是現在説要擴大內需,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擴大消費,國內國外的媒體都在説只有消費上去了中國的增長才正常,才能不靠出口、不靠投資了。

是不是在倚靠出口?中國出口增長確實很快,但中國的凈出口在多數時間裏面是平衡的,貿易順差在多數時間裏是正常的。

2005年有點特殊,因為中國的宏觀調控使國內需求下降,使進口增幅大幅度下降,加上2004年世界範圍內各種生産資料的價格上漲導致中國過度進口,使2005年的進口增長慢,因此出現了千億順差。

但是多數時間裏,凈出口在中國GDP的比重是相當小的,而且中國經濟增長和貿易順差、和進出口的關係是反向的。中國經濟過熱的時候,凈出口下降,甚至出現逆差,1992、1993年時,經濟高增長,中國的貿易凈出口是負的,到了2003、2004年,同樣,順差是下降的。當經濟增長低到7%、8%的時候,順差是最大的,上一次記錄最高的是1998年的430億美元順差,當時中國通貨緊縮,是經濟增長最低的年頭。這些都説明,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國內需求、而不是國外需求的波動所決定的。中國經濟的週期是由國內因素造成的,不是外部因素。投資需求也是國內需求。

那麼出口是不是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有益,是不是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一個動力?確實是。用出口可以換取大量需要的東西,可以創造大量就業。但問題在於中國不僅大量出口,中國同時也在大量進口,中國現在實際上是亞洲生産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對美國有大量順差,但對所有亞洲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都是逆差。中國的出口中,生産資料、原材料、機器設備、技術,一大批東西是在國外製造的,只是在中國加工,有的甚至是最後一道加工,然後貼上一枚“中國製造”的標簽(有的研究表明,只有30%是中國製造,70%都是外國或外企製造)。

這樣的標簽,使人誤以為,中國經濟的增長靠的就是出口。這實際上是亞洲和世界的經濟關係在發生變化。中國的貿易基本上是平衡的,這對於理解中國經濟長期增長非常重要。

誤解二:中國的消費增長太低?

●中國的消費歷來穩定增長,它不會出現像投資那樣的50%的劇增,從來沒有發生像南韓那樣的信用卡泡沫導致的高增長

●2003-2004年消費在GDP中的比率下降,不是因為消費的增長下降,而是因為投資的增長過快

●中國農民是中國“消費傾向”最高的群體,農民消費水準低是因為農民收入低,中國消費要增長不是要刺激農民消費,而是要保障農民掙錢

●中國多數的經濟增長都集中到了20%高收入群體的手中,而這個群體消費傾向很低,對這部分人倒是應該“刺激消費”

另一個重要問題,現在經濟增長是否主要倚靠靠投資?是不是消費就不增長了?

過去幾年,經濟波動確實源於投資的過熱,由此導致一個説法,即現在所有人都在説的中國消費太低。其中一個重要的依據是,2003-2004年,GDP中投資比重上升到45%。這個數字反覆在國際國內各種媒體上出現,引發各種解讀,比如,消費增長的下降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出了問題。

這實際上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中國的消費歷來穩定增長,它不會出現像投資那樣的50%的劇增,從來沒有發生像南韓那樣的信用卡泡沫導致的高增長,也沒有發生象投資那樣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長。消費增長一直穩定在10%左右,現在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費(即消費品增加的部分),仍然是8%、9%左右,與GDP的增長基本持平。由於過去兩年投資增長過快,使投資在GDP當中的比例擴大,把消費的比重擠小。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為消費的增長下降,而是因為投資的增長過快,導致了比例關係的變化。這兩個原因的政策含義完全不一樣,要恢復比例,是抑制投資的增長,還是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在投資增長過熱的時候再去刺激消費,那會使經濟更過熱。正確的措施只是抑制投資的增長來恢復GDP當中比例的平衡。

還有,要看一看,中國的消費怎麼能夠增長?

現在國際上有一個流行説法,中國人消費品買的太少,不像美國人消費得那麼多。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而美國達到每人平均接近40000美元,消費水準怎麼可比?

在國內,人們現在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中國農民的消費水準太低,因此中國的消費水準太低。可是農民消費水準低是因為農民有錢不消費,還是因為農民沒錢?原因顯然是農民錢不夠,是收入水準低而不是消費水準低。中國農民是中國消費傾向最高的群體。這怎麼解釋?消費傾向是指收入當中拿出多少錢來消費,中國農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來消費了,孩子上學、醫療還沒有著落。因此中國消費的增長絕不可能靠刺激農民的消費!不要談農民的消費問題,而是要談農民的收入問題。農民收入的增長問題靠的是什麼?是國家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是就業增長,是整體經濟的增長,包括投資的增長,城市化的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可行的資助。

另一角度,目前看來,中國確實儲蓄率很高,40%左右。這麼高的儲蓄率確實有其原因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比較大而且還在繼續擴大。80%的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很高,但收入不高,多數的GDP的增長都被20%的高收入群體獲得,而這個群體消費傾向很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特別是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國家,收入水準高的群體,消費傾向越低。也就是説現在恐怕還不可能進入國民消費傾向大幅度提高的階段。因為提高80%低收入群體、提高高收入者的消費,都不是僅僅由宏觀經濟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所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了有許多具體的問題可以有利於提高消費水準,比如説加快社保體制的改革,減少人們的後顧之憂,從而降低儲蓄率,提高消費傾向。但這樣的改革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需要很長時間。要消除收入差距,可能就更是一個長期問題,這是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體制改革的長期目的,一時還沒法扭轉。現在怎麼提高消費水準?不能靠補貼低收入者,用20%的收入去補貼80%的消費,這是不現實的,不可持續的。更何況補貼消費的政策歷來都是不起作用的。日本前些年曾做過這樣的事情,給老年人和年輕人發消費券,結果人們花了消費券,把現金存起來,儲蓄率還是那麼高。

所以説現在談消費增長,真正需要討論的,是在給定的收入水準和收入差距下,什麼具體政策能使消費增長。

誤解三:過度依賴投資?

●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大部分屬於公共消費品投資),它們應該是住房消費、公共設施消費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總計約60%的投資增長,是可持續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長期需要的

●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國內需求,其中也包括投資需求,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恐怕在近期內,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模式,不會有大的改變

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這個部分還在增長———從1998年引入住房貸款後,這一項一直是直線上升,而這部分投資從本質上説是消費,長期耐用品消費。

再者,接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大量的城市基礎投資),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大部分屬於“公共消費品”。就是説,中國目前階段的投資當中大量的投資是公共消費品投資,全世界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中國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費品的投資,現在私人消費大幅度增長,但是公共消費品缺乏,而公共消費品的提供,是將來家庭消費增長的基礎。中國正在這個階段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住房消費、公共設施消費,總計約60%的投資增長,是可持續的,不是不可持續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長期需要的。

這意味著什麼?不是消費不重要,不是現在不需要採取鼓勵消費的政策,中國甚至應該特別鼓勵高收入階層多消費一點,因為只有他們現在掙了錢,存得多,不消費。但是從總體上而言,這種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因此,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投資的一定規模的增長,40%、50%的高增長不行,20%左右的增長還是需要的。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政策建議是什麼?那就是:保持總需求各個部分的穩定增長,不是只強調消費的增長,出口、投資,都需要平衡穩定地增長。這樣一個比較平衡的政策符合現階段中國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靠國內需求,其中的一部分要靠中國的投資需求,GDP的35-40%是資本形成,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恐怕在近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與其他一些國家的每人平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上的增長結構相比較,這也沒什麼特別之處。而直接把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當前的結構相比,指責中國,是錯的。

作者1月18日在上海演講,本報記者舒眉、實習生吳曉鵬錄音整理,2005年各項數據根據最新統計公報調整,經作者審核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