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低風險"決策:“新讀書無用論”中的農民理性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1 日 |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讀了大學也難找工作,這書怕是讀了也沒什麼用。”有報道稱,現在在農村,出現了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某大學生説,我以前是村子裏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今的榜樣是我那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的弟弟。(《長沙晚報》3月12日)

讀書真的沒有用嗎,顯然不是。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與傳統以農業、工業為産業支住的經濟形態相比,現代經濟則是以科學技術為核心、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的經濟。“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意味著人人都得“終生讀書”。然而,何以在農村會出現“讀書無用論”呢?

人是理性的,這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農民也是理性的,認為“讀書無用”,自然也是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之上。農民為什麼認為讀書無用呢,它的背後是一種“農民理性”。

著名社會學家韋伯曾經指出,處於“傳統主義”下的農民,其追求的並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得到夠用而付出最少”。小農階層的生活處於生存的邊緣,誠如斯科特所言,“農民家庭的問題,説白了,就是要生産足夠的大米以養家糊口。”對於農民而言,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生存,而不是發展。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理性”告訴他們,在一個兩難問題面前,他們最終將選擇“代價最小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不願冒風險”是農民最大的特徵。

農民認為讀書無用,更多時候,並不是認為讀書後的“期望收益較小”,而是現在讀書付出的“代價”太大。有政協委員曾經算過一筆賬,在貧困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4年的花費,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可以肯定,這大大超過了一個貧困農民的生存底線。如果連生存都無法繼續,那麼,發展對於這些農民來説,就只能是“天籟之音”了。

而且,不僅如此,現在還得冒著“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風險,這種風險,更是他們短暫一生中所難以承受的。相比,那些初中畢業就去外面打工的人,則不僅可以解決生存問題,而且,還能相對較快富裕起來。如果運氣不好,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很有可能比不上有著幾年工作經驗的初中生。

“新的讀書無用論”,與“文革”、改革開放初那時候的“讀書無用論”是有區別的。在那時,“讀書無用”意味著的是“書本知識貶值”,是“知識無用”。相反,現在的“讀書無用論”,是“書本知識”太昂貴,以至於農民無法支付。於是,經過兩兩對照,農民最終得出了結論:“讀書無用”。(林金芳)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