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慈善事業調查:公眾參與才是慈善真諦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5 日 | 文章來源:工人日報

1月20日,北京市中關村附近,一個三面透風的墻角下蜷縮著7個流浪乞討人員。

“救助站有飯吃,有地方住,現在天氣這麼冷,跟我們回救助站吧。”北京市海澱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馮鑫這樣勸他們。

這7個人都拒絕跟馮鑫走。

“去了那兒還是會把我們送回原籍,靠大夥捐款幫助我們,如果收不上捐款,我們照樣挨餓……”其中的一個乞討人員解釋。

“救助站作為慈善機構在全國各地都有。但是,有些地方的救助站每年得到的政府撥款僅有1萬元,主要靠動員公眾捐款來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即便是願意奉獻愛心的人,也大多被動地等待募捐通知。”北京市某救助管理站站長告訴記者。

“政府組織的突擊性募捐活動代替了公眾主動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中國慈善總會透露,目前,全國私人捐贈不足10億元。

救助資金存在缺口

春節前,記者走訪了北京兒童福利院、救助站、紅十字會等一些慈善機構,發現這些地方的救助資金缺口比較大。

“我們現在的救助資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撥款,剛剛能夠維持運轉。也有個別企業、個人捐助的情況,但不是很多。”北京某兒童福利院的負責人介紹説。

北京市海澱區救助管理站同樣面臨著資金不足的難題,如果遇上患有大病的求救者更是為難。

該救助站站長劉長林告訴記者:“一位女博士患了嚴重的精神抑鬱症,整天流浪街頭。進站後,她幾天不吃不喝,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我們不得不把她送到醫院,4個月裏就花了近3萬元的醫療費。要知道,我們站全年的專項醫療費不過是40萬元!”

2005年,海澱區救助管理站的全部開銷大約200萬元左右。除了業務經費外,這些錢主要都用在救助上。

“對於站內日常開支和治療被救助者突發疾病而言,200萬元應該差不多,。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治療,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劉長林説。

儘管慢性病不屬於救助範圍,還是有一些求助者來到救助站要求提供治療。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救助站總是進退兩難。“都救的話沒那麼多錢,不救的話可能對方不理解。”馮鑫説。

楊小芹是來自河北的一位受助者,每天到街頭乞討,希望能夠討到錢去治療在事故中受傷的左腳。如今,他的傷腳腫脹得非常厲害,腳面上的窟窿清晰可見。

楊小芹無奈地説:“我最愁的不是吃住而是治傷,如果不治,輕則殘廢重則喪命。沒錢看病,不乞討怎麼辦?”

政府勸募現象普遍

“2005年10月,為了搶救一位身無分文的16歲少女,醫院先墊上了20萬元。我們懷著能得到社會捐助的希望在報紙上刊登消息。但報紙刊登後,只收到一筆來自浙江的1000元捐款。”在京的一家解放軍某部骨病專科醫院院長告訴記者。

目前,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組織的專項調查顯示,全國上千萬家企業裏,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慈善捐贈。

據介紹,美國的慈善捐贈10%來自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85%來自全國民眾。2003年,美國個人捐贈達2410億美元,每人平均捐款460美元,佔當年每人平均GDP的2.17%,志願服務參與率為全國人口的44%。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慈善事業在普及性上還有較大差距。資料顯示,我國每人平均捐獻款一度僅為0.92元,不足每人平均GDP的0.02%,志願服務參與率僅為全國人口的3%。

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近6000萬以上的災民需要救濟,有2200多萬城市人口生活在低保線上,有75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還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社會提供幫助。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説:“目前,中國慈善事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公眾參與率較低。無論是公眾的慈善意識還是慈善機構的捐贈機制,都需要積極探索並向國外借鑒經驗。”

為什麼中國慈善事業的公眾主動參與度低?王振耀分析,募捐活動的行政色彩濃厚是主要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的慈善工作形成了由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各界參與的運作機制,在救災和群眾生活困難救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民政部門直接承擔慈善募捐工作,難免出現濃厚的行政強制色彩濃厚,缺乏慈善事業本該有的自願性、獨立性和自發性。

王振耀認為,香港和台灣傳到大陸的一些慈善理念對我們有借鑒作用。比如,一些慈善家自己背著糧袋拿著衣物,直接送到貧窮人家,不用勞煩政府動員。

民政部進行的一項普通公眾捐贈意願問卷調查也顯示,儘管我國都市地區公眾參與社會捐助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募集,但有37.8%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經常性的自發捐助。培育民眾慈善責任

“雖然有些人做了善事不願讓人知道,但在尊重本人意願的前提下,如何宣傳這種善舉現在做得還很不夠。”北京市海澱區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劉文省説。

張興惠是山東濟寧脈管炎醫院院長,曾經榮獲首屆中華百名慈善人物。從報紙上看到海淀救助站乞討者趙廣徵患有脈管炎的消息後,他主動提出免費給予診斷和治療。

2005年12月15日,何坤常醫生受張興惠委託來到海澱區救助站,為趙廣徵診斷治療。長年流浪的趙廣徵剛到救助站,還沒來得及洗澡,身上散發著濃重的異味。但是,何醫生毫不猶豫,自己動手幫助趙廣徵脫去鞋子,非常仔細地進行檢查。

“像這樣的事跡,社會應該大力宣傳。”劉文省説。

令人欣慰的是,截至2004年底,成立10年的中華慈善總會團體會員單位已達168家,地方慈善會幾乎遍佈全國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有些甚至深入到縣、鄉和居民社區。

為推動中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民政部去年首次設立“中華慈善獎”,褒揚在賑災、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以及支援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慈善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機構和項目。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各地慈善組織正在積極培育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

此前,南京市慈善總會等33家單位再次發起“慈善一日捐”活動。在指定的兩個月時間裏,每個單位自願捐出一天的利潤,每位市民自願捐出一天的收入。

南京市慈善總會數據顯示,南京每年的慈善捐款約為1500萬元,絕大部分都是“慈善一日捐”募集而來。2004年,“慈善一日捐”所募集的資金佔到全年慈善捐款的75%。

從1999年至今,“慈善一日捐”活動已經進行了7年,累計募集款物1.34億元,受惠人數達78萬,成為南京慈善事業的支柱。南京慈善總會宣傳聯絡部部長胡玲華告訴記者,隨著這一活動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企業捐贈的積極性大大增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捐贈或與慈善總會共同組織各種公益活動。有關專家認為,“慈善一日捐”活動的成功表明,政府部門應該逐步退出勸募市場,從慈善活動的勸募主體逐漸演變為倡導者和管理者,培育一批高品質的慈善機構,並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援和發展空間,為公眾參與慈善事業搭建平臺。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同時表示,捐款之後的免稅問題也值得研究。捐款者應當依照合理標準少扣個人所得稅,從而體現政府對慈善捐款的鼓勵。

目前,慈善捐助的免稅手續有十幾道程式,讓很多捐助者不勝其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捐款熱情。有關專家就此建議,若要實現慈善捐贈自願原則向自覺行為的轉變,可以考慮給捐贈的企業和個人在稅費上給予優惠政策,並就慈善捐贈立法,利用法律的強制力提高慈善捐贈的積極性。

慈善事業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善舉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拿出的那些錢和物,而是通過這種行為為社會的進步樹立了標識和道德觀,也折射著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與友愛。

將愛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這是善舉的真諦。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