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李揚:明年金融改革四大線路圖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26 日 |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經濟運作狀況做了一個大型研究,該項研究認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開始處在嚴重的失衡之中。就此問題的分析,應當成為我們研究全球、尤其是我國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走勢的基礎;不將全球經濟長期失衡問題納入視野,我們便很難獲得準確的判斷。鋻於全球經濟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在今後一段不短的時期內,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將會成為常態,資本的跨境流動規模也會越來越大,相應地,對人民幣匯率的非議也會越來越多。如此等等,都會使中國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挑戰。

上述分析同樣構成我們判斷明年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分析經濟形勢,中國的研究界似乎比較容易走極端。具體的表現就是,在年初,人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認為中國將持續通貨膨脹,現在已近歲末,看到幾大物價走勢漸趨緩和,多數人又開始討論通貨緊縮了。事實上,筆者可能是少數幾位在年初預言物價水準不可能進一步上升的研究者之一,如今預言雖然得到應驗,我們並不認為將物價形勢確定為通貨緊縮能夠準確反映中國當前的複雜情況。

從1998年以來,我們始終就堅持認為,鋻於中國經濟結構嚴重不平衡以及改革、發展等多種因素同時並存,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通漲、通縮這些概念來刻畫中國的物價走勢和經濟形勢。在這方面,我提請大家注意經濟學理論中關於物價走勢的三個概念,即通脹、通縮和滯漲。對於中國來説,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三種情況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各個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因素有所變化。

最近,貨幣當局希望通過一些市場操作來拉升利率水準,但似乎並未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同,這表明,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對利率的決定力量越來越強了------在儲蓄大於投資的總格局下,市場上的流動性極其充足,這種決定於經濟基本面的因素,是貨幣當局無法有效調控的。

在宏觀經濟保持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加快各項金融改革。在我看來,2006年,我們應當在如下領域加快推進改革:

第一、繼續深化匯率機制的改革,主要的方向還是集中于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和為管理匯率風險提供新的市場、新的産品和新的交易機制。從2005年7月21日至今,央行已推出了遠期、掉期、不涉及利率的掉期和遠期結售匯等多種産品和安排,外匯市場中做市商制度也已推出,既期交易中的詢價制度也將在2006年元月推出。如此等等,已經逐步完善了我國外匯市場的結構。預計,2006年還會有一些措施推出,我們的所有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都應當高度關注改革的動態並及時抓住其中的商機。

第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認為,在整個"十一五"期間,存款利率的"天花板"(上限)和貸款利率的"地板"(下限)可能還不會完全取消。從決策層最近的講話來看,利率市場化尚無時間表。對於所有市場參與者來説,利率限制的存在,以及管制利率和市場化利率同時存在,既可能增加經營的風險,也可能帶來新的創利機會。舉例來説,近來各金融機構都推出了很多理財産品,這些産品事實上賺的都是"天花板"和"地板"之間的利差。

第三、與第二點相聯繫,我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將有大的發展。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現實途徑主要是通過創造多種可以替代銀行存貸款工具而展開的,其中最重要的創造就是推出各種可交易的利率産品。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金融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我們才可能逐步解決間接融資比重過高、直接融資過低的金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脫媒"可能成為一個對銀行業産生不利衝擊的重大因素,對此我們應當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進一步完善金融穩定的體制與機制。從2004年開始,以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公司化改革為起點,我國開始了對有問題金融機構的大規模重組。就其本質而言,這已成為我國維護金融穩定、進而維護經濟穩定的關鍵性制度變革。儘管當前朝野對金融機構的改革措施嘖有煩言,但是,如果全面考量改革的歷史、面臨的任務、制約條件及中國的國情,應當認為,迄今採取的措施不失為富有創造力的解決辦法。當然,在進一步的改革中,我們必須高度注意以改變公司治理結構為出發點和歸宿,必須保證各項改革措施應提供正向激勵機制和防止道德風險,同時儘快為諸如匯金公司之類的重組執行機構確立明確、合理的法律地位,避免重蹈四大資産管理公司之覆轍。 (李揚)

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財稅。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