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通貨緊縮:錯誤尺規得出的錯誤結論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7 日 |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最近國家統計局關於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一公佈,北大與清華就“2005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召開了座談會,會上“通脹”與“通縮”之爭觀點分明。多數人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不可持續的不平衡增長,表現為過度依賴出口,投資過熱,而且受中國商品過剩之影響,中國經濟即將進入全面緊縮階段。如果政府不能夠採取合適的政策,一年後中國經濟將面臨通貨緊縮的嚴重危機。

CPI數據能否與經濟模型匹配?

通貨緊縮在國內經濟中不是無跡可尋。比如,從2005年2月份以來,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為CPI)一路走低,特別是到了9月份,CPI更是回落到0.9%,為2003年9月份以來最低水準。同時,就目前國內商品的市場情況來看,大多數商品都處於供應過剩狀態下,市場商品過剩必然導致價格下落。

那麼,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通貨緊縮或將進入通貨緊縮?我們先得對通貨緊縮有一個界定,然後在此基礎上來討論經濟之現狀。一般來説,通貨緊縮是指各類價格水準普遍下降並下降到零以下。如果以此定義,根據今年以來國內CPI的走勢,特別是9月份的CPI,得出中國經濟將出現通貨緊縮實屬正常。

問題是,我們以什麼尺規來測量中國的CPI呢?如果尺規是錯的,通縮結論也就不能成立。

目前,我們在計算中國CPI走勢時,一方面使用發達市場體系下的模型與工具,另一方面所使用的中國數據往往是市場化程度低或非市場化的數據。而這種低市場化的數據用市場化的模式與工具來分析,對現實經濟的解釋會大打折扣,甚至導致結論與現實偏離。

現行CPI統計標準是20多年前制定的。20年過去了,中國經濟特別是居民的消費結構與消費産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往食品在CPI中的權重達三分之一,而目前所佔比重十分微小;衛生醫藥用品,教育、電信等消費所佔權重,與實際消費情況完全不成比例。住房消費更不用説,在增加投資時,就把住房消費看作是擴大內需動力,但計算CPI時,卻説什麼國際慣例不包括在內。可以看出,目前國內CPI統計與民眾的消費結構與消費産品明顯脫節,不能正確反映消費價格的變化。

用嚴重有誤的尺規與20年前的數據統計方法去度量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得出的結論不問可知。用這種背離的數據來分析中國將出現通貨緊縮,其説服力十分有限。

為什麼民眾感受與政府CPI背離?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簡稱PPI)作為CPI的先導指數,其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到CPI的變化。我國PPI在2003年和2004年大幅上漲之後,今年仍然處於快速上漲的態勢:前三季度PPI累計上漲為5.4%。但是,我國CPI僅上漲2%。現在的許多分析,只盯住CPI的變化,而就沒有看看PPI的變化。PPI連續高位上漲幾年,為什麼不傳導到CPI上去?有人説是下游企業自己消化了,但實際情況會是這樣嗎?從長期來看,企業無法自行消化,因為這將導致下游企業的破産。

實際上,PPI是向下游傳導了,只不過沒有傳導到作為尺規的CPI上,而是傳導到沒有納入CPI計算的房價上了。比如,早幾年房價上漲都在雙位數,今年截止到9月末,儘管房價漲幅正處於所謂的“穩步回落”狀態———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一季度漲幅是12.5%,一到二季度是10.1%,而一到三季度是8.8%———但國內房價仍然處於高位運作,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今年平均房價上漲近25%。作為這一輪經濟增長最大的動力,作為國內民眾最大的需求,如果房價的上漲不能夠納入到整個價格水準的分析,那麼這種分析要反映國內真實的經濟運作和價格水準是不可能的。可以説,對於目前中國的經濟來看,只要整個房地産的價格不出現大幅回落,那麼要説國內出現通貨緊縮是言之過早。

還有,儘管今年以來CPI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央行就民眾對物價滿意程度調查顯示,國內民眾對物價滿意度極低,也就是説,我們對CPI的統計數據與民眾對物價水準的感受嚴重背離。這從以下現實可見一斑:如糧食價格水準問題,根據政府公佈的數據,今年以來一直在下落,但這些數據多采自國內糧食收購市場,而糧食零售市場價格不僅沒有下落反而在上升。北京零售市場,同一種品質的大米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以上。其他如雞、肉等産品的價格也比去年有所上漲。

至於石油、水電、天然氣等産品的價格,其上升的幅度更是顯而易見。比如,北京一瓶液化氣,2004年底為50元左右,目前已經上升到85元。據本人所了解的各省、市、區情況與北京大同小異。民眾感受為什麼與政府CPI如此背離?就是因為目前國內的CPI不能夠反映民眾物價水準的變化,不能反映最終消費品的價格。

通貨緊縮論是如何得出的?

從今年前三個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來看,GDP增長9.4%,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6.1%,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13%,進出口增長23.7%,城鎮及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8%和11.5%等,可以説,目前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基本上處在較好的運作軌道上。

在一個快速增長的良好的經濟中,我們關注的不應是通貨緊縮,而是通貨膨脹。特別是國際油價飆升、房價高位運作、一些生産要素價格放開而價格上漲可能對國內經濟産生重大影響與衝擊時,通貨膨脹常會隨之而來。

國際油價快速飆升、能源成本上漲會導致其他商品價格和工資上漲,而且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PPI高企,長期而言一定會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再加上國內對一些要素價格的放開也勢在必行,隨著要素價格的放開,價格上漲勢所必然。

目前國內有人主張通貨緊縮的理由,一是産品過剩,二是民眾的儲蓄過高而信貸偏緊縮。産品過剩是市場經濟常態,沒有過剩産品,就不會有有效的市場競爭。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擔心産品過剩,而應考慮如何減少非市場因素、通過有效市場競爭淘汰過剩産品;國內目前信貸問題也不是鬆緊尺度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銀行信貸有效運作,如果回到早幾年信貸失控的軌道,那麼可以預測新一輪的投資過熱。

總之,當世界各國央行都在關注通貨膨脹是否會發生時,我們則在使用發達市場經濟的模式與工具,在中國高增長、高投資條件下,用一個錯誤的尺規來度量中國經濟,並據此結論來討論如何防止通貨緊縮的問題,與現實經濟狀況南轅北轍。但願政府職能部門對此有一個理智的判斷,日本是我們的前車之鑒。(易憲容)

相 關 新 聞
· 易憲容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