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旅遊引領亞洲走向合作共贏之路

      旅遊不僅將成為促進東亞經濟發展的重要産業,而且將為區域經濟貿易合作提供巨大機遇,這是9日在北京參加東盟與中、日、韓10+3旅遊部長特別會議的各國代表所表達的共同聲音。

  東盟副秘書長陳德明説,目前旅遊業佔東盟國內生産總值的10%到15%,旅遊不僅給東盟各成員帶來大量外匯收入,而且成為促進地區和平、發展、友誼與合作的重要橋梁。

  無論是積極醞釀中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還是將於2010年實施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一定意義上説,這一過程是“用腳走出來的”。旅遊將成為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鋪路石。

  商務旅遊最好地説明瞭旅遊的帶動效應。日本國土交通副大臣中馬弘毅説,儘管非典使今年中國到日本的觀光旅遊人數有所下降,但商務旅遊的迅速恢復,將使全年中國赴日遊客總數基本保持往年水準。

  非典過後,從新加坡到上海,從北京到曼谷,商務旅遊迅速恢復,成為亞洲國家間跨境旅遊的最亮點。“在全球市場條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下,商務旅遊不僅是旅遊中最具經濟爆發力的因素,而且實際上也是經濟貿易往來的主要內容。從長期觀點看,正是公民間的來往,使不同國家的經濟貿易逐步走向一體化,”新加坡旅遊局副總裁兼局長林梁長説。

  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旅遊業潛力十分巨大。據世界旅遊組織報告顯示,2002年亞太地區接待國際遊客的數量首次超過美洲,躍居全球第二。目前中國大陸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旅遊客源地之一,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互為第六和第五大貿易夥伴。據東盟秘書處預測,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成為東盟最大的旅遊客源地。

  區域旅遊市場的形成,無疑將帶來經濟貿易的融合。馬來西亞文化、藝術與旅遊部長卡迪爾説:“在東南亞地區,儘管人民幣還不是一種可以自由流通的國際貨幣,但大受歡迎,它是由中國普通遊客帶入的。就像美元全球化或歐元的産生一樣,人員流動是促成統一貨幣形成的首要因素。”

  旅遊業發展的最大的好處不僅是經貿發展,而且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這正是區域性經濟體得以形成和維繫的紐帶。越南國家旅遊總局副局長范慈説:“旅遊會讓人們發現,從中國雲南到越南胡志明市,千里湄公河兩岸居住的人民,儘管國籍不同,其實是同樣的人,可以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做生意。”

  非典、恐怖襲擊等不確定因素雖然使亞洲旅遊暫時遭受重創,但是更增強了各國開展互利合作的動力。各國旅遊官員們在會後發表了以合作、共贏為主旨的《北京宣言》,強調要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振興旅遊業,擴大人員往來,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繁榮。

  各國旅遊官員一致同意,要建立有效的資訊交換機制,共同開展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旅遊促銷活動,簡化旅遊簽證手續,以促進本地區旅遊市場需求的迅速恢復。對經貿、投資和人員往來具有深遠意義的互免簽證問題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印度尼西亞旅遊部長譚林·巴克利説,印尼和中國正在商討降低簽證費用等問題,推進簽證手續簡化的進程。

  “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儘管具體的時間表無法確定,但是本地區實現免除旅遊簽證是大勢所趨,因為旅客是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的真正鋪路者!”菲律賓旅遊部副部長奧斯卡·帕拉彼亞説。

          新華網 2003年8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