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

    二○○三年一月九日在青海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省長 趙樂際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上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調整完善發展思路,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全省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比1997年的202億元增加139億元,年均增長10.1%。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424元,總體上接近小康水準。全省一般預算收入37億元,比1997年的19.8億元增加17.2億元,年均增長13.3%。財政支出116億元,比1997年的36.5億元增加79.5億元,年均增長26%。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財政收支上了一個大臺階。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大。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45億元,五年累計完成投資845億元,相當於1978—1997年投資總和的1.48倍。興建了一批增強發展後勁、惠及各族人民的重大工程,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力量辦的大事。五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45億元。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等級得到提高,通縣油路目標基本實現,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363公里,公路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西寧至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平安至馬場垣、西寧至塔爾寺、西寧至大通等高速公路相繼開工,結束了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李家峽水電站、澀一寧一蘭輸氣管道、黑泉水庫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青藏鐵路格拉段、百萬噸鉀肥、公伯峽水電站、鋁電聯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産業化項目順利實施。城鎮路橋、給排水和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的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用,農牧區基礎得到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城鄉面貌發生較大的變化。

    五年來,全省用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16.2億元,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示範縣和生態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全面實施,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5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還草9.3萬公頃,荒山荒坡造林13.5萬公頃;封山育林41.5萬公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通過實行債轉股、鼓勵兼併、規範破産,對國有經濟佈局進行了有序調整。採取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實施再就業工程、規範管理等多種措施,使國有企業負債率下降,效益逐步好轉,200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扭轉了連續七年虧損的局面,近三年分別盈利1.58億元、4.58億元和6億元,改革脫困成果得到鞏固。農村牧區稅費改革順利實施,取得明顯成效。財稅、金融、計劃、外貿、投資、價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20%。成功舉辦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鬱金香節等活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擴大了對外開放。五年共引進外商直接投資6.4億美元,爭取國際多邊無償援助2569萬美元,引進省外資金174億元。

    産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調整,油菜、馬鈴薯、蔬菜、藥材、花卉等特色農産品種植面積擴大,畜牧業優勢顯現,“西繁東育”格局基本形成,設施農牧業快速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鹽湖化工等支柱産業和冶金、醫藥、建材、農畜産品加工等優勢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發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産業的構成由1997年的20.1:39:40.9發展到2002年的13.2:44.7:42.1。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産業園、甘河工業園等一批工業園區開始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逐年加快。

    ——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2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498元,比1997年增加2499元,年均增長10.2%;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710元,比1997年增加390元,年均增長5.3%。城市和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1997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農牧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13.81平方米提高到16.33平方米,牧民基本實現定居。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1998—2002年全省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40.3億元,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救災救濟工作不斷加強,困難群體的生活得到救助。扶貧工作取得新成績,五年解決83萬農牧區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社會事業取得新的成績,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研機構活力增強,科普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步提高。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義務教育得到加強,全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行委由1997年的9個增加到19個,適齡兒童入學率從1997年的90.4%提高到95.4%。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持續發展。高等院校結構得到優化,辦學規模擴大。省博物館新館、省圖書館新館、廣播電視製作中心、柳灣彩陶展覽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建成,農村牧區通電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嚴格控制人口數量,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7年的14.85‰。下降到11.7‰。,控制在計劃以內。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民政、氣象、防震減災和殘疾人事業得到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新的進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國防建設和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青海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度躍升的五年,是固定資産投資最多、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這些成績,是在前人奮鬥基礎上取得的,是來之不易的。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果,是省委正確領導和全省各族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同時,與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效監督和支援,與人民政協對政府工作的關心幫助是分不開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奮鬥在全省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牧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和各行各業各界的建設者,向人民解放軍駐青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水準、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低收入群體和貧困人口比重大,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二是經濟基礎薄弱,結構性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落後和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牧業基礎比較脆弱,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不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不充分,特色經濟優勢不夠突出,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動力不足,品質和效益不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的欠賬較多。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各級政府的職能還需繼續轉變,經濟發展的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四是社會就業矛盾十分突出,企業下崗職工、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均遇到諸多困難。對於上述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省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具體地、歷史地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各族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福祉。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每人平均意識、趕超意識,努力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針,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圍繞全面建設小康、實現富民強省這一總體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著力構築具有青海特色的經濟結構和産業體系,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進程,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繁榮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基本達到全國中等水準;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不低於6%,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不低於8%;基礎設施建設有突破性進展,科教文衛事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實質性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現上述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用新的思路加快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堅決破除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用社會化、市場化的辦法促進發展,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尊重群眾的實踐和創造,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經濟增長的活力;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速度、結構、品質、效益相統一;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優先解決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現全省各地區協調發展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堅持執政為民,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實施科教興青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三、加大固定資産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加大投入,紮實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建設在提高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等級的同時,加快縣際公路、鄉村公路以及人口稠密地區、重點工礦區、旅遊景區路網建設,實現西寧出口公路高等級化,西寧至各州通二級以上公路,縣與縣之間油路直達,東部農業區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牧區鄉村公路建設,提高通達程度。做好青藏鐵路建設支援工作,完成蘭青鐵路 、青藏鐵路西格段電氣化改造,完成西寧、格爾木機場改擴建工程,爭取開工建設巴塘、花土溝等支線機場,基本形成公路、鐵路、航空互為補充的交通運輸體系。水利建設要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配置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控制性水利骨幹工程。建成盤道水庫,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引大濟湟”調水總幹渠及湟水北幹渠工程,興建李家峽、公伯峽等灌區工程,從根本上緩解湟水流域和沿黃臺地缺水問題。能源建設要在加快黃河上游水電開發的同時,積極推進火電、天然氣電站建設。建成公伯峽、尼那、直崗拉卡水電站和格爾木30萬千瓦燃氣電站、橋頭60萬千瓦火電站,建設拉西瓦、康楊、蘇志等大中型水電站,開工750千伏高等級輸電送出工程,使青海成為“西電東送”電源基地。資訊建設要發展傳輸通信網,基本建成高速資訊通道。積極利用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産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著眼于建設山川秀美、生態良好的新青海,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天然草地恢復與建設、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骨幹工程,抓好三江源區、環湖地區、東部水土流失區和柴達木盆地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城鎮和人口集中地區要以造林種草、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實現生態良好發展;東部淺腦山地區、環湖地區、龍羊峽庫區符合退耕還林還草條件的耕地要全部退下來;牧區要積極實施以“休牧育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為重點的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對生態地位重要、生態環境惡化、已喪失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要有計劃地實行生態移民。加強種苗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適生種苗。堅持把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調整農牧業結構、轉移農牧區剩餘勞動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培育新産業,切實解決農牧民的吃飯、燃料和增收問題。加強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水、土地、礦産等自然資源。有效控制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強氣象、地震、環境等的預測預報和各種災害的防治。經過五至十年努力,使全省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逐步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做好項目工作。項目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載體,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關鍵在於做好項目工作。要根據國家投資重點,圍繞交通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水利樞紐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設施建設、企業技術改造、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發展優勢産業等,進一步加強後續項目篩選、論證工作,充實項目儲備,爭取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計劃。重點做好格爾木至柳園、西寧至成都等鐵路新線的規劃工作,加快拉西瓦、積石峽等水電站的前期準備,搞好“鋁電聯營”、“鎂電聯營”、西部化工等優勢産業項目的開發和推介,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工作格局。抓項目工作,要分級分口負責,落實責任。要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援,增加國債項目投資和西部開發資金的投入。加強在建項目建設的品質、進度和資金的管理,嚴格招投標制和項目法人制。按照發展特色經濟的要求,面向社會推介一批效益好、回報率高的産業化項目,提高招商引資的實效,爭取外商投資、省外投資和省內社會投資有較大增長,力爭今後五年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産投資1350億元以上。

    四、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推進農牧業産業化和工業化進程

    今後五年,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揮比較優勢,建設特色經濟,壯大全省經濟實力。

    強化農牧業基礎,發展産業化經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牧區和農牧民。要把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農牧區水利、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草原防災基地建設,搞好現有灌區水利設施的挖潛配套,發展集雨利用和節水灌溉,不斷提高農牧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集中力量實施“人畜飲水”工程,用三到四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全省現有114萬人、324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採取光伏電源等多種方式,解決邊遠鄉村缺電問題。要把加快發展特色農産品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進一步推進油菜、馬鈴薯、蠶豆、蔬菜、中藏藥材、花卉等特色産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規模化生産。要做大做強畜牧業,使之成為帶動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收入增長的重要産業。加快發展“西繁東育”、“自繁自育”,加強草業建設和畜疫防治,運用現代技術推進畜種改良,提高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水準,促進畜牧業由數量增長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積極發展設施農牧業,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在全省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建設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設施農牧業基地,提高農牧業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把農牧業産業化經營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措施來抓,落實優惠政策,加大支援力度,在牛羊肉、絨毛、中藏藥材、馬鈴薯、蔬菜等加工領域,培育一批經營機制活、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與農牧民利益關係密切的現代化龍頭企業。在堅持長期穩定土地、草原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促進農牧業資源向優勢産業和龍頭企業集中。充分運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機制,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創建一批農牧業科技示範區,搞好對農牧民的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牧民群眾科技興農興牧能力。建立和完善資訊網路和品質衛生安全檢測、標準認證體系,搞活農畜産品流通,促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

    做大做強特色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化是實現富民強省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通過優勢資源開發和國有企業資産重組等途徑,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建成100萬噸鉀肥工程,發展鋰、鎂、鍶等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進鋁電、鎂電聯營,搞好石油天然氣化工與鹽化工結合,提高建材、醫藥和農畜産品加工業的規模化水準和科技含量,加快有色金屬及煤炭等礦産資源勘探開發。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名牌産品,增強企業和企業集團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積極培育對全省經濟增長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術産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企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把工業園區作為培育特色工業和優勢産業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搞好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建設,創新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使工業園區儘快形成規模,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加快發展高原特色旅遊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水準。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開發的思路,進一步加快青海湖、塔爾寺等特色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興辦特色旅遊項目,儘快使旅遊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商品和服務貿易,積極培育連鎖經營、代理配送、實物租賃、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加快資訊、金融、保險、會計、法律服務及社區服務業的發展。

    五、優化地區經濟佈局,提高城鎮化水準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今後五年,要立足於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優化生産力佈局,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以重點地區、重點城鎮的發展帶動全省小康社會的實現。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力量支援有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加快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建設,加速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在全省小康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其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柴達木地區要依託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工業項目,提高工業化水準,儘快建設成為我省新興的工業基地。環湖地區要以加強現代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飼草飼料基地建設為重點,率先把這一地區建成現代畜牧業示範區。青南地區要以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設施畜牧業為重點,著力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大力組織實施休牧育草工程,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努力把這一地區建成風光秀美、高原特色鮮明的生態經濟區。

    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繼續加快西寧市、格爾木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現代化水準。加強城市資産運營,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千方百計使經濟發展得更快更好,增強帶動力和輻射力。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進一步加快州府、地區所在地和縣城的建設,搞好道路、橋梁和公用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要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把城鎮建設與市場建設、農牧業産業化、服務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資本和技術向城鎮集中。改革戶籍管理、土地使用制度,鼓勵富裕起來的農牧民到城鎮定居落戶、務工經商。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改善發展環境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後五年,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宏觀調控,改善環境,不斷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國有資産的營運管理機制,促進國有資産的流動與重組,通過增資擴股、發行債券、合資合作等方式,擴充優勢企業資産,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通過資産轉讓、拍賣、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整體上放大我省的經營性資本總量。同時,要積極推進非經營性資産的調整和管理。要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建立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繼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企業的體制創新。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繼續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準,建立和完善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産要素自由流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吸引和組織民間投資,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對城鎮公用基礎設施、農牧業産業化、企業技改和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項目繼續實行財政貼息。加強財政收支預算監督,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採購制度,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徵管。積極培育資本市場,發展金融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改善投融資環境。要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努力營造誠實守信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依法保護各類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把改善投資和建設環境、塑造青海良好形象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來抓,堅決兌現國家和我省的招商引資政策,千方百計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便利。做好招商引資和項目推介工作,力爭五年間利用國外投資和省外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利用外資嫁接和改造國有企業,引導外商向支柱産業、優勢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投資。要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合作,積極引進優勢企業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人才。培育出口創匯骨幹企業和優勢産品,進一步推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繼續完善和堅決兌現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下決心解決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取消對民間投資的不合理限制,嚴肅查處對非公有制經濟設置障礙的人和事,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經過五年的努力,使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七、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今後五年,要始終把維護、實現、發展好全省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到2007年使大多數城鄉居民過上小康生活。

    努力擴大社會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就業和再就業的責任制度,認真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力爭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不斷完善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機制,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建立統一高效、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廣開就業門路,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提高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安排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支援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利用非主業資産安置富餘人員。引導全社會轉變擇業觀念,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多渠道就業。充分發揮社區在增加就業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城鎮居民多方面、多層次的生活需要,加快發展保潔、綠化、商品快遞、家政服務、治安管理、醫療保健等社區服務業。加強城鄉勞動力就業服務協調工作,積極開拓省外勞務市場。

    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城鎮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搞好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後的續保工作,加快建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水準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在規範化動態管理中實現應保盡保。探索建立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的徵繳力度,努力增加政府社保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和營運制度,管好用好社會保障資金。

    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準。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則,繼續深化分配製度改革。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城市低保人員生活補助和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穩步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實施促進消費的政策,發展消費信貸,積極改善消費環境,引導居民增加在住房、學習、旅遊、健康和耐用消費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進一步推進農村牧區住房改造和小康村建設,引導農牧民樹立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提高農牧民的生活品質和消費水準。

    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産和生活。今後五年,要以農牧區貧困村、貧困戶為主要幫扶對象,以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重點,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穩定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加強救災救濟、優撫安置工作,加大對城鄉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發展社會互助事業,切實關愛鰥、寡、孤、獨、殘等弱勢群體的生産生活和殘疾人事業發展。

    八、實施科教興青戰略,加快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實施科教興青戰略是關係我省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要把推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鞏固和發展科技體制改革成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特色研究優勢,辦好國家和省級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推動産、學、研聯合,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有利於科技進步的技術創新體系。高度重視資訊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加強技術引進工作,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對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科技課題,繼續採取國內外公開招標的辦法聯合攻關,力爭取得新的突破,並在生産中得到應用。加強農村牧區科技工作,加速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吸收和推廣。增加政府對科技的投入,改善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基礎條件,積極發展社會化的科技仲介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繼續加強科普宣傳工作,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形成全社會重視科技、支援科技的社會環境。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今後五年,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提高管理水準和教育品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對基礎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著力改善基層學校特別是農牧區的辦學條件。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力爭使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在重點城鎮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進一步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積極發展碩士、博士生教育,不斷提高辦學品質和辦學層次。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在職培訓,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有利於培養和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鼓勵人才合理流動,允許專業技術人員跨地區、跨部門兼職兼薪。繼續抓好專業技術人員和幹部的在職培訓,鼓勵自學成才。建立健全全方位、開放式的人才市場,多渠道、多形式引進人才。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青海各族人民。

    九、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強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政治保證和精神支援。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各級政府都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繫,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的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要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全面推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擴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努力把各種矛盾解決在基層。認真貫徹“依法治省”方針,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準。加強廉政制度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繼續搞好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堅決維護社會穩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社會穩定。做好信訪工作,關心群眾疾苦,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認真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种經濟和刑事違法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形成打、防、控、管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長效機制。堅決揭露和打擊達賴集團、“法輪功”邪教組織和其他宗教極端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加強軍政軍民團結。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形成了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的親密關係,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誰也離不開誰。要全面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倍加珍視並鞏固和發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的新型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認真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幹部群眾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進取。努力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倡導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形成全省各族人民富民強省奔小康的強大動力。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積極推進道德建設,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創建活動。

    加強文化建設。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充分挖掘青海優秀的文化資源,繁榮文學藝術創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鮮明時代特徵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政策,加快文化産業發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加快州、縣、鄉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站為重點的三級文化網路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重視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藥品流通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預防保健體系,加強農牧區衛生工作,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大力防治地方病和傳染病,進一步提高城鄉醫療衛生水準。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發展體育事業。重視做好老齡工作,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計劃之內。

    十、做好2003年的政府工作

    200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五”計劃、加快實現富民強省目標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全省經濟工作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10%以上,其中第一産業增長3.5%,第二産業增長11.5%,第三産業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80億元,增長14.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物價增長調控在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擴大內需的要求,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保持投資對經濟持續增長的拉動作用;做好農村牧區工作,確保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産業,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擴大就業、促進消費,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加強稅收徵管,調整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做好增收節支工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重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關鍵在於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省十次黨代會精神,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各級政府及全體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建設,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察民情,説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心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認真落實目標責任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新業績,實現新發展。

    各位代表!黨的十六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部署,省十次黨代會規劃了未來五年青海發展的新藍圖。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領導下,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萬眾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努力實現既定目標,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中國網 2003年1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