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用救災款“脫貧致富”——地震震出的腐敗

    國際紅十字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本意是不加歧視地救護戰地傷員,後來擴展為“以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境況為目標”。該運動以弘揚人道主義為宗旨,所表現的是一種休戚與共的精神及救助人間苦難的具體努力。

    而按照紅十字運動的精神,人道工作是困難的,而施行人道工作最大的障礙是自私、冷漠和灰心。

    2001年4月26日清晨,一輛藍白相間的警車悄悄駛到了張家口市紅十字會辦公大樓的旁邊,車裏是張家口市檢察院的檢察人員。8時剛過,一輛“213”越野車開到樓前,一名身高約179米、留著大分頭、眼戴大墨鏡、手夾公文包的中年人,從車上跳下,急匆匆地進了辦公樓。

    “他就是張家口市紅十字會秘書長崔建國!”檢察人員一使眼色,跟了進去。

    “崔建國出事了!”這個消息一下子在張家口傳開了。

    失實的舉報信牽出一條“大魚”

    崔建國的事跟三年前著名的張北地震有關。

    1998年1月10日,張家口的張北、尚義等縣發生62級強烈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並不大,但由於正值寒冬,數萬人因房屋倒塌無處棲身,同時春節又即將來臨,因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全國範圍內的捐贈熱潮一波高過一波。

    到了今年4月,張家口市檢察院反貪局收到一封舉報信,信中反映一家木材公司領導合夥賣掉100立方米的抗震救災木材,並私分5萬元木材款。

    檢察機關的調查結果卻並非如此:1998年地震發生後,外地給紅十字會運來一批救災木材,公司領導聽説是救災物品,當即決定免費為其保存。誰知這一放就是三年,無人過問,眼看木材被風吹雨淋快要腐爛了,就集體決定將其變賣,賣得的5萬元上交公司賬戶,等日後有人取木材時付給現金。但至今無人領取,領導反而背上“變賣、私分救災物品”的罪名。

    檢察人員於是有了新的疑問:張家口市紅十字會明知道抗震救災木材放在了該公司,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不派人運走?是工作忙、人手不夠,還是另有問題?

    檢察人員在張北縣發現,災區建房的木材是另購的,使用的門窗很大部分都是張北縣三家校辦工廠承做的。三家工廠的賬目顯示,他們在承攬張家口市紅十字會為災區訂做門窗的活兒中,存在著少收錢、多開發票的嚴重問題。工廠負責人承認,這差價中的3萬元作為好處費給了紅十字會的一位領導。

    這位領導就是崔建國。

    通過初查,檢察機關發現崔建國還存在其他嚴重受賄問題,決定對其採取強制措施,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2001年5月1日,崔建國被刑事拘留,5月16日被張家口市檢察院依法逮捕。

    “脫貧致富”之道

    崔建國原來在一家醫院當藥劑師,多次被評為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88年張家口市成立紅十字會,他調離醫院,很快升為紅十字會辦公室副主任,1992年由副轉正,1996年出任秘書長,負責紅十字會實際工作。

    在紅十字會呆了10年有餘,崔建國很清楚這個有良好聲譽的社會救助團體的精神、要求和職責。

    據當地人説,崔建國以前是一個好交朋友、辦事效率比較高的幹部,還曾自費救助過三名殘疾兒童。張北地震剛發生,他也曾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災中。他自己也説,活了這麼多年,最得意的事就是抗震救災,因為遇到突發事情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

    但是,當巨大的誘惑擺在面前時,崔建國把持不住了。

    1998年初春,災區人民開始重建家園,幾千萬元救災款出現在崔建國面前。作為市紅十字會的實際負責人,崔建國手中一下子掌握了很多項目的發放權。

    這時,張北縣一家校辦廠的業務員敲開崔建國辦公室的門:“崔秘書長,人們都説你掌有基建大權,我們想攬點門窗生意,你看在朋友的份兒上,一定照顧照顧。”接下來,一個客套,一個硬塞,崔建國收下了1萬元錢。

    崔建國同大多數腐敗者一樣,“第一次”總是忐忑不安,他開始時把錢放在辦公室,遲遲不敢動。可時間一長沒見什麼動靜,他的膽子就大了。私欲一旦打開閘門便很難阻擋。

    崔建國後來説,一想到自己不足60平方米的住房,一想到每天蹬著自行車氣喘吁吁地上下班,一想到手上的那點工資不能夠隨意進飯店吃頓像樣的飯,他就急迫地要“脫貧致富”。

    這時,災民的苦難和紅十字工作人員無私援助的神聖職責已被他拋到腦後。

    崔建國充分地把“權”兌換成了“錢”,這段時間裏他又收受了7家廠子送來的好處費,共計53000元。

    崔建國也有些擔心:今天這人送八千,明天那人送一萬,牽扯的人太多,容易出事,怎麼辦呢?他很“聰明”地發明瞭一種“代理制”,即把工程集中起來交給一個人去聯繫,這樣目標小,好處費有保障,一舉兩得。

    這樣的機會,終於讓他等到了。1998年4月的一天晚上,崔建國接待了在某稅務局工作的橋牌好友陳某,陳提出要給紅十字會“攬活”。不一會兒,陳某叫來了個體戶李某。李的方法是:他當中間人,幫崔建國聯繫單位做活兒,掙了錢,大家分。

    崔建國一聽,正中下懷。

    事過一個月,災區重建項目批了下來,崔、陳、李三人聚在一起,一邊看著重建計劃,一邊商量著如何從中牟利。

    崔建國放著各地捐助的木材不用(舉報信曾提到的問題),偏要用現金採購,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李和陳先後找了6家企業,準備大量採購磚、瓦、水泥、白灰等災民急需的建房用料。在利益面前,崔建國把規則拋到了腦後。

    李某採取壓低單價、提高運費、多開發票等手段,通過向6家企業採購,凈賺27萬元。其後,李分給崔11萬元、陳75萬元,自己留下85萬元。

    這時,一個姓林的個體木材經銷商主動找到了崔建國,懇求崔給點活兒幹。崔一看不是熟人,不肯。林又找到一位姓趙的公務員,趙通過關係找到一名副科級幹部陳某。陳又找到了市防疫站負責人梁某。梁和崔曾經同屬衛生系統,關係不錯。這樣,經過官場上的三傳兩遞,這些人坐到了一起,都有好處,林某順利攬到了為災區建房供應椽子的活兒。

    幾筆買賣做下來,林某不僅銷掉了積壓多年的木材,還凈賺了284萬元。按“貢獻”大小分紅,崔建國所得最多,拿到了8萬元。

    從表面上看,崔建國收的好處費是從“攬活”的人的腰包裏掏出來的,但實際上這些人抬高了救災物品的價格,增加了救災款的支出。因此崔建國拿的是飽含捐助者深情厚意的救災款,拿的是災民重建家園的救命錢。

    據初步查證,崔建國僅讓“朋友們”攬活一項,就使紅十字會白白流失人民幣607萬元,其中,崔收受的錢財達243萬元。

    從“貝”到“肉”

    腰包鼓了後,崔建國首先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並進行了豪華裝修。當他搬入三室一廳的新房時,災區重建還沒有完成,近萬戶人家還住在夏熱冬寒的簡易棚裏。

    紅十字會賬上有了救災款之後,崔建國就很少回家吃飯了。案發後,檢察人員從他皮包裏搜出的還未報銷的餐費發票近2萬元,這筆費用是他在案發前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裏花掉的。

    一位評論者説,一個人窮的時候,腐敗重在“敗”的偏旁“貝”;後來通過不正當手段富了,腐敗的重心就會轉向“腐”的偏旁“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貪官有錢後往往就會同女人牽扯在一起。

    崔建國也未能“免俗”。從認識個體戶李某開始,李為了從他那裏攬到生意,隔三岔五就領他進歌廳找小姐。不到一年時間,李請他吃飯、洗澡、找小姐就花去24萬元。有時崔建國看見李某領自己去的次數少了,就主動出擊。

    檢察人員從他辦公室裏搜查出一張年輕姑娘的照片,他後來不得不交待自己和一家歌廳的一位姓劉的小姐有染。與此同時,檢察人員還從他的辦公室裏搜出了很多張黃色光碟和淫穢圖片。

    崔建國的業餘愛好很多,外出遊玩便是其一。一次,他為了去西安旅遊,借送上西北某大學的兒子之名,讓個體戶李某專門租了一輛桑塔納轎車,一路遊玩,一路吃喝,短短時間花去了16萬元。

    崔建國每收到一筆錢,總要千叮嚀、萬囑咐,要對方嚴守秘密。他很清楚利用抗震救災發國難財會有什麼後果。這時,他患上了“貪官綜合症”,除了一聽見警笛聲心裏就“咯噔”一下外,還莫名其妙地患上了糖尿病,同時夜裏經常性地開始失眠。

    “第二個崔建國”會出現嗎

    “叔叔、阿姨:這是我們幾個同學用省下的早點錢湊的198元,我們知道這點錢給災區辦不了多少事,就給災民買包速食麵,表達一下我們少先隊員的一點心意……”

    這是幾個小朋友當時寫給災區的信,很多人看了都掉下了眼淚。

    崔建國案的涉案金額不算很大,但是性質卻是異常惡劣。他的手伸向了最不應該碰的善款,他的舉動背叛了千千萬萬為災區無私奉獻者的心願。

    紅十字運動的一個原則就是“志願服務”,即對他人提供無私的援助,對救災財物則嚴禁侵佔挪用。隨著紅十字組織募捐、分發財物的數額越來越大,這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實際上崔建國雖然面對著數千百萬元的救災款,但要動用必須層層申報、審批、審計,這方面他沒有空子可鑽。

    但是崔建國卻利用了一點,他雖然無權動用,但卻有權決定批下來的錢花在什麼人的身上,於是權錢交易就發生了。

    這充分印證了阿克頓勳爵的那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我們注意到,在今年2月24日開始實施的《中國紅十字會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救助規則》中,對救災物的採購、分發進行了規範,其中特別提到“救助物資的採購分發計劃應由二人以上專人負責(不包括主管領導)”,也就是説,今後決定向誰採購不是一人説了算,權力分散了。

    有關人士指出,對權力導致的腐敗,最好的治理措施就是制衡權力、分解權力。做好救助活動,不僅需要有無私的奉獻,還需要一套完善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第二個崔建國的出現。

    《南方週末》 2001年9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