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從張君案的報道看媒體的品位和格調

    罪惡“秀”,從一條街道搬到能讓全國所有街道都看得見的媒體上

    看死刑犯遊街,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

    一輛威武的警車上,剃了光頭的死刑犯被五花大綁,胸前挂著一塊硬紙板,白底黑字,寫著他們各自的姓名,字跡照例是看不清的,倒不是因為車速太快,而是寫得過於潦草,姓名上的紅叉叉筆畫太粗、墨汁又太濃。

    要了解罪犯的所作所為,得到公安局門口或街道居委會,那裏張貼著被槍決的死刑犯公告。公告説得也不甚詳細,大抵是該罪犯叫什麼,多大年紀,因何犯法,觸犯了刑法第幾條等等,一律公文的形式,沒什麼戲劇性細節。罪惡就是罪惡,20多年前,大抵很多人不屑拿這類事來作茶余飯後的談資。

    今天,遊街一類的事沒有了。懂得尊重人權,維護人的尊嚴、包括每個罪犯,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有些事似乎無法解釋。當不能從看死刑犯遊街中平復對隱秘的罪惡的好奇時,另一種消解的方式很快出現。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五花八門的報道中,人們對罪惡的細節知道得更多、更細、更快捷,罪惡“秀”從一個城市的某條街道,搬到了可以讓全國任何一條街道都看見、聽見的媒體上。

    最突出的例子是前不久的張君案。如果你在有的網路上搜索“張君”兩字,會有數百條新聞跳到你的眼前,關於張君的人和事,與張君相牽連的人和事,與張君相牽連的人的人和事……血淋淋的罪惡被放大在每個人的眼前。張君在法庭上“作秀”,媒體把這場“秀”傳遞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更不可思議的是,除了來自案件本身和公審現場的消息,很多新聞是從獵奇的角度來報道的,看看這些標題:“中國第一大刑案之重慶直擊:惡魔張君狂言錄”、“張君曾想綁架記者寫自傳‘上路’想要穿布鞋”、“張君案庭審波瀾疊起屍檢照片血腥旁聽者不忍目睹”、“罪犯張君在武漢有個‘的姐’情婦”、“惡魔張君竟上西安一壯陽藥廣告宣傳單”……

    張君案被戲劇化了。

    不僅商業的靈感來自張君,一些犯罪的靈感也來自張君

    其實,不僅是張君案。每天,有多少媒體在“案件追蹤”報道名下,演繹生活中的真實案件,那些逼真的場景,鮮血淋漓的殺人現場,由公安人員友情客串的驚心動魄的鏡頭……

    這讓人有點疑惑,一些媒體對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的興趣點是什麼?它將公眾對案件關注的目光轉移到何處?僅僅是血腥的氣味、脂粉的香艷?還是來自莫名驚恐的刺激?這究竟是媒體的對新聞客觀報道的追求,還是媒體的媚俗?

    罪惡“秀”産生了很多副産品。

    有人從張君案中看到商機。在重慶,一家小店舖推出了“張君包子”,據説賣得還不錯。“人們吃了解恨。”店主解釋説。

    一商界成功人士則欲拍常德大案。《每日新報》報道説,投資人欲把張君搬上銀幕的意圖是,“讓全國人民唾罵他犯下的慘無人性的罪行,同時,更想借此圓我一直以來想拍一部歌頌公安幹警不畏艱險、捨身忘我的英雄主義精神的作品之夢。”

    不僅商業的靈感來自張君,一些人犯罪的靈感也來自張君。《南方都市報》報道説,今年3月份,在湖南安鄉縣城先後發生持刀搶劫案4起,劫匪甚至殘忍地將被搶劫者的腳踝肌腱砍斷。被抓獲的疑犯交待説,他們不甘心在鄉下務農,覺得“流血流汗再多也賺不到幾個錢”,便決定效倣張君。張君“榜樣”的力量無窮?

    有一些聲音,提醒我們的目光透過張君團夥,審視自己

    媒體對案件關注本身沒有錯,關注重點是什麼,用什麼方式去關注,這實在檢驗一個媒體的品位和格調。至少,能測出一個媒體的深度。

    如果説張君團夥是現代社會的毒瘤,有人看見了毒瘤表面骯髒可怖,並熱衷於描繪這骯髒可怖,除了讓人噁心之外,恐怕沒什麼吸引力。而有人更願意揭示毒瘤的成因,以及如何抑制毒瘤的生長,這才更值得關注。畢竟,被毒瘤侵蝕的社會,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家園。張君不是美國的辛普森,也不是日本的麻原彰晃,他離我們不遠,他的刀砍向每個受害者的同時,也就砍向了我們共同的公共安全網。被他們暴力傷害的不僅是那幾十個地下冤魂,而是整個社會對生存安全的信心。這個時候,太多來自現場的罪惡“秀”又能讓人們得到多少安慰?

    所幸的是,我們還是聽到了一些聲音,衝破那些浮躁的、功利的人群,提醒我們的目光透過張君團夥,審視自己。《中國青年報》一篇評論從張君案看到了社會各界未盡的責任。《南方週末》在它的組合報道《張君案檢討》中説:“張君團夥的罪行固然來自他們內心邪惡的滋生、人性的喪失,但是任何個人同時又都是社會人,他們的行為並不孤立地發生。為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社會必須對此作出深刻的檢討。”

    為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我們希望對這類案件的報道不要再停留在對罪惡的細節上。我們的大腦和心靈不是罪惡“秀”的舞臺。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1年04月2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