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小學生的暴力傾向應引起重視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一些中小學校園出現了以大欺小、以強淩弱的暴力傾向,如重慶叫“下暴”,武漢稱“擂肥”等。1月9日,《中國青年報》報導了一名15歲的初中生林嵐因口角而遭到一夥中學生的暴打,後在跳水逃跑時喪生的事件,引起了社會上下一片震驚。據調查,成都市也時有諸此事端披露。

    “大欺小”及中小學校園暴力現象和危害

    我市中學小學中不同程度的“大欺小”及校園暴力傾向正在滋生漫延,已成為當前中小學校園的一個毒瘤,其危害有三:

    直接損害。大量的是對中、小學生錢物的直接侵犯和人身傷害。這種損害顯而易見,但絕非根本危害。

    

    根本危害。是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深度摧殘。對於受害者,大多懾于淫威,忍氣吞聲,在人格、性格上遭受巨大淩辱,極易在幼小的心靈烙下深刻的疤痕和陰影,甚至引起靈魂扭曲,對其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對施暴者,恃強淩弱屢屢得逞,助長了其稱王稱霸、恣意妄為的惡性心態,是逐步發展到社會作案、滑向犯罪深淵的根本原因,對社會和自身都是一種潛在的危害。這種危害是深層次的,也是我們最為擔憂的。

    

    社會危害。一則擾亂了中、小學生正常、健康的學習和生活,一定程式上干擾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二則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發展和延伸是以後走向社會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加以及時教育挽救,將對社會構成極大的威脅。

    

    二、校園暴力的成因

    

    校園本為一方凈土,學生似乎更多的是一片童真,何以會出現以上現象?筆者認為,原因可分為兩大方面:

    (一)主觀原因

    

    尋求“刺激”。許多學生在把欺侮同學作為自己揚威、樹立“英雄”氣慨的一種手段,把別人受侮的痛苦當作刺激和好玩。這是未成年人逞強好勝、喜好自我表現、進攻性強等心理的畸形反映。

    追求“享受”。好逸惡勞、不勞而獲享樂思想的影響與社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生活的刺激形成了一種誘惑,但中小學生經濟來源的特點決定了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於是他們鋌而走險、行此生財之道。這是中小學生自控心理弱、意志搖擺特徵的表現。

    報復心理。一方面,一般是學校的差生、流失生,或是曾受過批評處分的畢業生、肄業生,對學校存在報復心理;另一方面,被害者憑直觀錯誤認為受侮原因是年齡小,因而一旦長大成為高年級學生,往往便會用“彌補損失”的思想對低年級學生實施新一輪的“大欺小”,釀成惡性迴圈,這是中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思維邏輯簡單和情緒偏激的體現。

    (二)客觀原因

    家庭教育的誤區。家教誤區已成為引發青少年犯罪的導火線。一是“失教”,出現重養輕教、重智輕德、重物質滿足輕思想教育的“三重三輕”傾向,即俗稱的“溺愛式”教育。二是“失察”,即不重視孩子的心理變化,缺乏有效溝通,對孩子初期表露的不正常言行缺乏觀察和分析。三是“失法”,即家教方法簡單粗暴,或是歧視、冷漠孩子,使家教效果減弱乃至逆反;四是“失檢”,即家長品行失檢,直接長期地誤導孩子;五是“失控”,即單親家庭及不健全、不穩定家庭的增多,造成家教真空或失控,容易使學生失去精神歸宿,心理壓抑甚至變態,以致行為紊亂。

    學校教育的不足。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方法與模式僵化,遠遠落後於飛速發展的新形勢。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原有法律教育的針對、層次性和實用性明顯不足,特別是往往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差生或有劣跡的學生,或簡單批評處分,或乾脆送入工讀學校,沒有足夠細緻、耐心的説服教育工作,使學生脆弱的心理因缺乏疏導安撫而出現逆反,以至走向沉淪。

    社會環境的影響。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不健康的書刊、音像作品影響。中小學生的模倣和探秘性強,分辨力弱,一方面急於嘗試武俠小説或武打片的情節、行為,一方面又不敢到社會上胡作非為,因而校園就成為其“試驗田”,弱小學生就成為其“靶子”。二是社會價值觀傾斜的影響。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思想侵蝕了成年人,也侵蝕了眾多學生。尤其是當前學習不好可花錢上重點、成績不好可花錢買文憑的不正之風,以及社會上的腐敗醜聞,更易令學生産生“錢可以改變一切”的誤解,以致把對金錢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淡化了學業與進取。三是社會娛樂業的影響。流行歌曲、搖滾樂聲、電子遊戲、錄相廳、歌舞廳、溜冰場,甚至麻將館星羅棋佈,深深地吸引著中、小學生,零花錢甚至買文具的錢被他們源源投入,當出現短缺而不敢向家長要時,便採取了勒索、搶劫小同學的辦法攫取錢財以“拆東墻、補西墻”去追尋進一步的享樂。

    三、預防和制止校園暴力對策

    如何預防和制止“大欺小”現象的滋生漫延?這便需要與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部門、單位及家庭,針對我市實際,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最大限度地降低發案率與危害程度。我們的觀點是:

    (一)重點抓好教育,實施堵源截流。

    一是抓好在校教育。當前學校教育在學習與正面宣教上做得較好,但德育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似乎值得進一步探討與改進,應在提高學生的知識水準的同時,增加對中小學道德素質和心理判斷、分析、調控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正確、清醒認識與抵制“大欺小”的信心與能力。

    二是抓好家庭教育。家長素質及施教方法科學與否、是規避家教失誤的決定因素。調查表明,當前“大欺小”現象出現,很大程式上與家庭教育的失誤或不當有關。建議學校及有關社會各界多組織家長座談會等形式的活動,增加家長與學校的聯繫、溝通和配合,將校內教育延續到家庭,二者緊密結合,儘量縮小教育的真空。當然,如何促使廣大家長素質的提高,是整個社會的長久責任,需要共同的努力。

    (二)防微杜漸,加強管教,威懾犯罪。

    一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依託公安、司法、行政等機構力量,形成綜合治理網路,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上的整頓和治安巡查,嚴厲打擊群毆、搶劫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我市城北等中學與派出所攜手建立經常性聯繫,開展法制宣教與治安整治的“警校”共建模式對防治“大欺小”現象的發生頗為有效,值得推廣。另外,街道、居(家)委會和社區聯防等基層組織可以發揮貼近學生校外、戶外生活的優勢,採取相應措施及時發現和制止“大欺小”現象發生,是縮小“大欺小”現象生存空間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手段。工讀學校,少管所等機構也應積極配合,做好相應工作。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應加強校內監控管理,對“校霸”應加強管教,以儆效尤。

    

    《四川法制報》 2001年1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