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廢品收購怎一個“亂”字了得

    街頭IC電話機常常被盜,市郊通信線路慘遭洗竊,一戶市民在一個月內5輛自行車被偷……

    有報道説:秦淮河夫子廟沿岸長近500米的護欄鐵鏈,被五六個拾荒者在淩晨三四點盜走。

    又有報道:南京至合肥高速公路上,近30個交通標誌牌一夜間沒了蹤影。

    後來,這些案子漸漸水落石出,違法犯罪者被依法懲辦。至於被盜物,全賣給了廢品收購站,有的回收站就是“黑窩”。

    好比進了“大觀園”

    12月4日,有市民向筆者透露了一個消息,南京市水西門外一個小區有家廢品收購站什麼東西都敢收,還向周圍的打工者出售舊電器和舊車。於是,筆者拎一些舊書廢報紙前往進行了暗訪。

    “來賣廢品啊?”一位年近五十歲的業主很熱情。可得知是舊書和廢報紙,他的笑容便顯得有些僵硬,愛理不理地讓筆者把東西放在磅秤上,“三毛錢一斤,二十三斤,算你七塊。”

    這家廢品收購站,小院不到十個平方,廢品倒是分類清楚,紙張一堆,金屬廢品一堆,只是有兩個已經壞了的鐵窨井蓋,也不見啥有價值的線索。無奈中筆者只好硬起頭皮問道:“前天,我有一個朋友在你們這買了臺舊電視機,我是在南京上學的,缺車子用,他介紹我來看看。”

    聽這話,業主長皺的眉頭隨即又舒展開了:“這你可找對地方了,我帶你看看。”他招呼了一個夥計,便領著筆者往屋後走,拐過一個弄道,出現在筆者面前的是一個倉庫。

    倉庫裏擺放整齊,有幾十件泡在機油裏的建築用金屬扣件,架子上十幾根長短不一的建築用鋼管擺放在一起,近十輛半新的自行車靠著墻壁,另一旁是或粗或細的銅的或鋁的電纜和電線,大概有七八捆,有幾臺舊風扇,兩台舊的黑白電視,地上有兩台較舊的電動機,還有煤氣灶、熱水器,小推車、大喇叭,粗鋼筋、細焊條,應有盡有。

    賣啥收啥來者不拒

    業主告訴筆者,大部分東西是回收來後自己又加以收拾的,不然好好的鋼管就這麼賣給物資回收公司不是太可惜了!他指著一輛八成新的自行車説:“這車你看多好,像新的一樣。”筆者看到上有明顯被撬過的痕跡,還沒有裝上鎖,“不要看了,只五十元,包你好騎。”

    筆者以沒有車牌照為由拒絕了,又打聽道:“這黑白電視機怎麼賣?我那朋友買的可是彩色的。”“是啊,這年頭誰還看黑白電視,你要的話就100塊拿去。”業主接著説,“你真想要彩色的,就經常來看看,沒準哪天有人來賣。”

    “這些舊電器都哪來的,不是偷的吧?”筆者裝著擔心地問。

    “不是,就是偷的也沒事的,又不是我偷你偷,我都不怕,你怕個啥?”

    幾番交談,業主放鬆了警惕,告訴了筆者一些內幕。“現在正靠回收廢品哪有利益可得,倒手倒賣舊品才能掙些錢”,“有的東西一看就是偷盜的,他不説我也知道,即使有人(警察)來查,我説我不知道啥事沒有”,原來,收購業主不怕收的東西是贓物。

    “一般地,偷的人也會把東西變個樣子再賣給我,尤其是自行車、電器什麼的,萬一被認出來,倒楣的還不是他?你看這電纜線、鋼管,哪的不是一個樣子,嶄新的他們也會拿來。”

    經多方了解情況,南京市不少收購站不同程度收購偷盜物品,尤其警力薄弱的城郊地帶的收購站尤為嚴重,警方還調查到個別廢品收購站已成為盜竊銷贓窩點,為盜竊犯窩藏贓物、隱瞞盜竊事實,甚至個別業主直接參與盜竊活動。

    黑貨從這“蒸發”了

    對於偷盜物品的處理,筆者了解到有以下幾種情況:

    化整為零,賣給物資回收公司。一些與市民沒有多大關係的物品,如街道用的窨井蓋,綠島的護花鐵欄,交通指示牌等等,此類物品,收購站多是將其毀壞,一些拾荒者“順手牽羊”來的舊的不能騎的自行車,便將其拆散,按廢鐵處理給物資回收部門。

    喬裝易容,處理給單位或市民。電風扇,業主能將其重新上漆,自行車經過拆卸組裝,或是出售給打工者,或是賣給學生和市民。建築材料和設施可以重新整理賣給施工單位,電線和電纜也能處理給需要的單位。

    瞞天過海,轉售到外地和農村。將零散收購的日用家電和自行車等等物品歸集到一起,無聲無息地由市區運送到治安力度較弱、消費水準較低的農村或者周邊城市,從而將贓物處理掉。

    回收業亟待整頓

    回收業本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好事,對於資源的保護和國家的長遠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回收業現在的混亂狀態,筆者認為,必須統一規範管理,完善收購業經營督查機制,明確回收經營範圍,把收購站的工作真正落實到廢品回收處理上來。其次,加強打擊力度,在對外來人口管理上加大力度,對偷盜犯要嚴肅查處,對收購業主涉及偷盜的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團夥作案的更要依法懲辦。回收業從事收“贓”銷“贓”,具有很大的隱蔽性、欺騙性和危害性,應引起各方面的警惕和重視。

    

    《法制日報》 2000年12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