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戰爭 美軍光環背後也有難言之苦

    美國在阿富汗展開的打擊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的戰鬥已告一段落,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在美軍勝利的光環背後,卻也有著難言之苦。

    對指揮作戰的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湯米法蘭克斯來説,這場戰爭應了句老話:最危險的敵人是自己。來自後勤的壓力和先進作戰飛機批量停飛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此次戰爭的規模和進程。

    法蘭克斯與其前任、因海灣戰爭一舉成名的施瓦茲科普夫相比,不缺部隊,不缺戰爭經費,不缺時間,但是獨缺地利。阿富汗的內陸國家特性,加上其周邊國家和美國的複雜關係,法蘭克斯缺少大型港口可以讓他運輸重型裝甲部隊和數以百萬噸計後勤物資的船隊提供卸貨。據稱,“911”事件一週後,美軍先遣小組曾趕到巴基斯坦卡拉奇,詳細地測算和評估了卡拉奇港和鐵路的卸載、儲運、安保和運輸能力,結果令人失望。正是由於缺少港口和地面運輸網路,法蘭克斯在實施作戰時,只能更多依賴於美軍的空中運輸力量。但要命的是,來自美國軍事運輸司令部的報告稱,由於近10年來美國動武不斷,在海灣戰爭等戰爭中的連續超負荷運作,成百架戰略運輸機出現“金屬疲勞”,只能退役和報廢,剩下的也已是元氣大傷。

    法蘭克斯對外宣稱他靠飛機贏了戰爭,但沒有那幾萬反塔聯盟的部隊,就他手頭的那些飛機很難把塔利班炸垮。因為使用過度,美軍不少飛機已經更換了數次發動機,維修頻率大大增加,能派往前線的飛機數量有限。加上美國本土防空司令部強調要保留相當數量的F-16戰鬥機在國內監視民航飛機以防悲劇重演,以及在歐洲、日本等海外駐軍也需要一定數量的飛機部署,結果能飛到阿富汗的空軍飛機只有170多架,而海軍派出了最高出動量——4艘航母上的300架艦載飛機。

    軍事專家指出,在對阿富汗的戰爭中,美國戰鬥機實際上只是反塔聯盟部隊的空中支援力量。這和當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主打的局勢有了巨大反差。

    《羊城晚報》 2002年1月14日


美軍在阿富汗東部狂轟扎瓦爾洞穴群
美軍心理作戰部隊將進行數字化改裝
美軍轟炸阿富汗霍斯特地區“基地”組織據點
索馬利亞:美軍下一個“剿匪”目標?
美國的反恐怖戰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